欢迎关注并置顶,即可获取更多房地产专业数据资讯、研究报告、深度干货。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联系我们。
■ 和君产城发展事业部·产城原创系列
■ 作者:和君资深合伙人,和君产城发展事业部总经理 彭锐博士
■ 阅读全文大约需要10分钟,欢迎转发朋友圈收藏阅读
别了,片区开发 ——一篇写在推土机刹车片上的告别信
NO.1
谁在下午三点按下了暂停键?
下午三点,华东某省会新区的指挥部突然安静下来。自规局的小哥哥盯着屏幕上的土拍倒计时,手心冒汗——“3、2、1……流拍!”这已经是本年度第三次流拍,连城投都懒得举牌。与此同时,华北某县级市政府的微信工作群弹出一条消息:“片区开发贷款展期申请被总行驳回。”配图为一张Excel表——空置率27%,租金单价跌回2015年。
这不是恐怖片,这是2025年片区开发的真实现场。没有枪响,但四面八方都在撤退。
十年前,中国城市化的高潮时期,“片区开发”是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的共同信仰。推土机所到之处,农田变工地,村庄成新城,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如今,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造城大将军”,正被政策、需求、供给三条绳索同时收紧,喘不过气。
NO.2
政策端:红灯亮起,增量游戏Game Over
2025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我国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阶段。这意味着官方为“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画上了休止符。
在土地指标管控上,政策导向非常明显。全国新增建设用地已从“十三五”年均“600万亩+”的扩张高峰,降至“十四五”年均“<500万亩”的从紧区间,2024年全国建设用地供应中,存量用地占比53.5%(上海、江苏、浙江已>60%),新增用地首次退居“次要来源”。据说,前两年还抢着要的“片区开发综合开发试点”,现在审批通过率不到30%。“增量收缩、存量挖潜”成为土地资源配置主旋律。
一句话,中央政策不再给“大饼”发面粉了。
NO.3
需求端:房子比人多,写字楼比星星多
数据不会撒谎,但会吓人:
住宅:70城新房价格环比连跌47个月,三线城市新房成交面积较2021年峰值腰斩。
写字楼:2025Q2全国甲级写字楼空置率21.8%,武汉、天津、青岛突破30%,租金单价回到2015年。有人打趣说,现在有的写字楼电梯比人还勤快——一天上下十几趟,全是保洁阿姨。
工业厂房:全国平均空置率18.3%,长三角部分园区甚至达到25%以上。有的县“标准厂房”租不出去,直接改成物流仓库,再不行就种蘑菇。
需求呢?早就不在“有没有”了,而在“值不值”。中国经济转型期,人口红利见顶,消费结构变化,企业扩张谨慎。谁还愿意为一个“规划蓝图”买单?尤其是那张写着“未来可期”的PPT。
NO.4
供给端:开发商“躺平”,城投“硬撑”
需求萎靡不振,供给端更惨——该爆雷的爆了,没爆雷的也不敢动了。
市场化房企现在大多在“ICU”里插管续命。某曾经TOP20的民企,去年片区开发项目停工率超60%,现在主要精力在卖资产还债;另一家粤系房企,原本要在西南搞三个TOD片区,现在只敢接政府代建,"自己投钱?不敢想"。
央企也怂了。2025年拿地榜上,国央企占比虽高,但拿的都是“核心城市核心地块”。至于片区开发的新城计划,某中字头开发商投拓总监坦言:“以前拿地看IRR,10%就行,现在要求15%以上,片区开发这种长周期、重运营的项目,基本被排除在清单外。”
对于地方城投,地方政府的期望是他们成为开发主力,但现实是他们是化债主力。财政部数据显示,2023年末城投债余额突破65万亿,平均资产负债率72%,2027年“退平台”大限压顶,利息覆盖倍数<1的占58%。“现在领导开会第一句是'化债方案',第二句还是'化债方案',谁还敢批新的片区开发?”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
NO.5
模式惯性:蓝图一画就灵?运营“见光死”!
惯性是最难刹车的。很多政府仍习惯“一张建筑规划图+一个概念定位”打天下:
某南方城市,花三年建了个“数字经济产业园”,玻璃幕墙闪闪发光,绿化带比小区还精致。结果呢?园区交付半年,只入驻了两家公司:一家是政府下属的“运营公司”,另一家是卖奶茶的。中部某高铁新区:写字楼群空置率42%,晚上只有路灯亮着,网友吐槽“LED灯谷”。这不是开发,这是“建筑行为艺术”。
这类项目像极了“早产儿”:政府要政绩画蓝图,开发商要快钱做住宅反哺,最后留下一堆“产业空心、运营拉胯”的资产。有机构统计,全国约30%的片区开发项目,建成后十年内产业税收不足土地成本的5%。我们每年接到大量“脱困”咨询需求,结论往往令人沮丧——“建成之日就是见光死”,因为一开始就脱离了产业规律和企业需求,凭想象讲故事,图怎么漂亮怎么来,而真正看起来靠谱的收益全部来自于卖地,而且地价的假设是每年上涨。面对这种项目,不是不能救,是救的成本比重新开发还高。不是所有项目都能“亡羊补牢”,有些项目,从立项那一刻就错了。
NO.6
未来:别开发了,去做“产业服务员”
未来的“开发”,不再是“画图—拿地—盖楼—卖钱”的线性游戏,而是一场“产业—空间—运营”深度融合的系统工程。机会不是没有,但是只属于坚持“产业为本”的人。
苏州工业园给我们打了个样:早期聚焦电子信息产业,二十多年只做一件事,现在聚集了1.2万家科技企业,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全国第一。他们的秘诀不是“建多少楼”,而是“养多少产业”:从产业链招商到公共技术平台,从人才公寓到产业基金,全链条服务让企业“来了不想走”。
合肥的故事已经广为流传,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先引蔚来,再聚比亚迪,现在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他们的片区开发,本质是“产业社区”——围绕企业需求建厂房、配人才房、搭应用场景,税收和就业自然跟着来。
它们的成功,不是因为建得多快,而是因为从第一天起,就想着“人怎么活、产业为啥来、钱如何回”。
写在刹车片上的结语
别了,片区开发!不是告别建设,而是告别“摊大饼+高杠杆+空概念”的三部曲。
未来的城市,不再需要“造城者”,而需要“织城人”——他们懂产业,会算账,能运营,他们不画大饼,只做小而美的“城市补丁”。
当政策不再为“大拆大建”买单,当需求从“有楼就行”转向“有产才行”,当开发商从“卖房子”转向“养产业”,我们终于要和那个“画张蓝图就能赚钱”的时代说再见。
别了,靠土地增值吃饭的片区开发;你好,用产业运营创造价值的新生。毕竟,城市最动人的风景,从来不是空荡荡的规划馆,而是车间里的机器轰鸣,是写字楼里的头脑风暴,是产业链上的彼此成就。
欢迎您添加下方微信,与本文作者交流互动
(添加时请备注:告别片区开发)
好东西就是要多分享,如果觉得不错,
请关注公众号并分享朋友圈哦
官方小助理
获取更多干货、答疑及加入官方微信群,欢迎添加产城发展事业部官方助理微信号:hjccfz
往期精品原创文章:
解锁更多精彩内幕
微信号 :和君产城发展事业部
感恩陌生人的善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