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苍鹭”展翅 远洋鱿钓有了国产“智慧大脑”

0
分享至

鱿鱼是全球捕捞量最大的无脊椎动物,也是远洋渔业的支柱品类。然而,长久以来,因鱿鱼生命周期短、资源分布波动大,远洋鱿钓常常面临"看天吃饭"的困境。而当中国远洋渔业发展走过40个年头,当新质生产力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苍鹭”AI渔情预报系统的横空出世,有望让盲目转场、满大洋找鱼的“hard模式”成为过去。


2025年11月5日上午,由我国自主研发的鱿鱼智能渔情预报系统"苍鹭"在上海海洋大学正式发布。该系统融合海洋遥感、地理信息、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技术,可为全球主要大洋性鱿鱼作业海域提供未来5天精准的渔场渔情预测以及下一年度资源丰度预报,填补了我国在远洋鱿钓渔业鱿鱼智能预报领域的空白,标志着产教融合推动我国现代化远洋捕捞业高质量发展又向前渔业数字化迈出关键一步。



“苍鹭”由上海海洋大学陈新军教授团队牵头,中水集团远洋股份有限公司和中水集团舟山远洋渔业有限公司投入真实作业数据与船队资源,历时三年左右时间研发而成。“苍鹭”涵盖多端覆盖适配全场景,网页端、船载端、手机端同步发力,无论岸上管理还是海上作业,都能随时获取近20个与安全高效生产相关的海洋要素;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挖掘、深度学习等技术,可精准实现鱿鱼中心渔场预报与中长期资源量预测,让鱿钓捕捞告别“凭经验”、转移渔场较为盲目的问题;它自带船位监控、越界预警,能避免海域纠纷、提升管理效率,更以“一张图”形式每日定时自动发布作业海域环境、船位、渔情预报信息,科技赋能,全方位助力远洋鱿鱼钓渔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苍鹭”系统已在中水集团舟山远洋渔业有限公司北太平洋鱿钓渔船应用。截至2025年10月底,2025 年单船产量可达500吨左右,与历史产量相比提高了48%。


​企业提出“缺什么”,大学就“攻什么”,让科研成果直接落在甲板上,是这次合作的最大亮点。

团队负责人、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管理学院教授陈新军介绍,学校把课堂搬到海上、把实验室建在船上,是学校长期以来的优良传统,团队始终坚持把论文写在世界的大洋上,与企业深度融合已在企业建成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和海上实训中心。未来两年,团队系统还将引入研发远洋鱿钓数字孪生系统、鱿钓机器人和AI大智能体模型,促进远洋鱿钓渔业向智能化发展,并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放共享,为全球鱿鱼产业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看看新闻记者: 戴晶磊,夏祺

编辑: 戴晶磊

责编: 李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看看新闻Knews incentive-icons
看看新闻Knews
上海广播电视台视频新闻产品
282447文章数 156115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