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马斯克与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外激烈争执,场面一度失控。
据特朗普前高级战略顾问班农向《华盛顿邮报》透露,贝森特当时指着马斯克鼻子骂:“你是个骗子,彻头彻尾的骗子!”
而马斯克则情绪激动,“像橄榄球运动员一样”对贝森特动手动脚,两人几乎扭打在一起,最后被工作人员强行拉开。
![]()
事后,贝森特在国会听证会上坚决否认说过“骗子”二字,称相关报道是“假新闻”。
但当议员追问是否曾“揪住马斯克的衣领”时,他并未正面否认,反而笑着说:“马斯克穿的是T恤,所以根本没有领子。”
这句话看似幽默,可实际上却默认了冲突的存在——若真无肢体接触,大可直接否认“没碰他”,而非拿衣领打趣。
![]()
这一幕,成了马斯克政治生涯的转折点。
他本以为凭巨额捐款和“效率部长”身份,能在白宫呼风唤雨,结果却因越界插手内阁人事、公开反对总统法案,一步步被边缘化。
所谓“被揪衣领赶出白宫”,未必是字面意义上的暴力驱逐,但象征意义极强:他不再是座上宾,而是不受欢迎的“麻烦制造者”。
![]()
可戏剧性的是,几个月后,他又和特朗普坐回了一张椅子上。这到底是真心和解,还是权宜之计?
跟着小汉这篇文章,咱们捋一捋时间线,就明白了。
一、进白宫:首富当“效率部长”
2024年特朗普再次当选总统后,马斯克成了最大金主,砸了将近3亿美元支持竞选。
作为回报,他被任命为“政府效率部”负责人——这个部门名字听着像开玩笑,但权力不小,专门负责砍掉政府里的“水分”:浪费的钱、多余的岗位、低效的项目。
马斯克干劲十足,目标是砍掉1万亿美元的政府支出。
![]()
他真信自己能行,毕竟在SpaceX和特斯拉,他就是靠“极限压缩成本加疯狂迭代”活下来的。
比如SpaceX早期差点破产,靠NASA一纸合同起死回生;后来用“星舰”反复炸、反复试,硬是把火箭发射成本压到传统航天的几十分之一。
但马斯克习惯的“快速试错、高频迭代”在华盛顿寸步难行。财政部、商务部、NASA等传统部门对这位“外来者”充满戒备。
![]()
他在白宫待了不到四个月,只砍掉不到2000亿美元,离目标差得远。
更糟的是,他开始插手内阁人事安排,想把自己人塞进财政部、商务部甚至NASA。
比如他力推华尔街大佬卢特尼克当财政部长,结果特朗普选了斯科特·贝森特;他又推荐好友贾里德·艾萨克曼当NASA局长,一开始提名通过了,后来又被撤回。
![]()
贝森特这个财长,跟马斯克风格完全相反。一个只按规章制度办事;一个追求速度、颠覆、结果。两人在政策上吵,在人事上争,连走路都差点打起来。
有传言说,贝森特曾当面骂马斯克“你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子”,马斯克则“像橄榄球运动员一样”推搡对方。
虽然后来贝森特否认骂人,还开玩笑说“马斯克穿的是T恤,没领子可揪”,但火药味藏不住。
![]()
说白了,马斯克在白宫碰了红线:他不是来打工的,是想当“操盘手”。
可特朗普的班子,容不下一个外来的“超级顾问”指手画脚。
尤其当马斯克开始公开反对总统力推的法案时,裂痕就彻底公开了。
![]()
二、闹翻脸:因为一个“大而美”法案
2025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特朗普力推的《大而美法案》。
名字听着挺美,内容却很“狠”:一边给富人减税,一边砍掉医疗补助、食品券、教育补贴和清洁能源投入;同时还要提高债务上限,让政府能继续借钱花。
马斯克一看就炸了,他当“效率部长”是为了省钱,结果这法案一边花钱如流水,一边还让国家欠更多债。
![]()
更让他受不了的是,法案取消了电动车强制令和相关补贴——这直接砸了特斯拉的饭碗。
他先是在媒体上说“感到失望”,接着语气越来越重,骂法案“荒谬”“令人作呕”,还呼吁民众“扼杀”它。
6月初,特朗普在媒体上反击,说马斯克“疯了”,并威胁要砍掉SpaceX和特斯拉的政府合同。马斯克立刻回怼:“法案一次都没给我看过,是在深夜偷偷通过的!”
![]()
这场骂战来得快,去得也快,但后果很实在。
特斯拉股价一天暴跌14%,市值蒸发1500多亿美元。投资人慌了,董事会开始考虑换CEO。
马斯克自己也意识到,政治这碗饭不好吃——他既没拿到想要的政策,又丢了商业信誉。
![]()
更让他心寒的是,他力推的艾萨克曼当NASA局长的事,也在5月底被特朗普撤回,理由是“此人曾给民主党捐款”。
这等于当众打脸:你马斯克再有钱,也得按我的规矩来。
于是,5月30日,马斯克正式离开“政府效率部”。
![]()
第二天,特朗普在白宫开欢送会,嘴上夸他“不知疲倦地改革政府”,转身就把他的盟友踢出局。
马斯克心里明白:这场合作,结束了。
![]()
三、搞新政党?还是回头求和?
离开白宫后,马斯克一度放出狠话:要成立“美国党”,打破两党垄断。
他说要代表那80%被忽视的中间派,搞一个“工程师治国”的政党——不玩口号,只解决问题;不搞利益交换,只讲效率和事实。
听起来很酷,像极了他当年说“我要造电动车”“我要送人上火星”时的样子。但政治不是造车,也不是发火箭。
![]()
美国选举制度对第三党极不友好,“赢者通吃”的规则让小党很难拿到席位。历史上多少人试过,最后都成了陪跑。
而且,马斯克自己问题也不少。
他买下推特后大砍内容审核团队,被左翼骂“纵容仇恨言论”;他支持特朗普后,又被右翼质疑“不够忠诚”;他裁员、压工资、跟工会对着干,劳工群体对他没好感。
两边不讨好,中间派又松散,真拉队伍,能有多少人跟?
![]()
果然,口号喊完没多久,马斯克就消停了。
6月之后,他很少提“美国党”,反而开始低调回归商业。私人飞机不再飞华盛顿,而是往返得州、湾区和温哥华——那是SpaceX、特斯拉和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的大本营。
他重新盯上了机器人出租车、自动驾驶、AI大模型,特斯拉股价也从低谷反弹,翻了一倍多。
![]()
转折点出现在9月。保守派活动家查理·柯克去世,葬礼来了9万多人。
马斯克主动出席,还特意坐到特朗普旁边。两人有说有笑,被媒体拍了个正着。
之后特朗普多次对记者说:“我和埃隆关系很好,我一直喜欢他。”还把之前的冲突说成是马斯克“人生中的糊涂时刻”。
![]()
这哪是和解,分明是各取所需。
特朗普需要马斯克的社交媒体影响力和捐款能力,为2026年中期选举和2028年连任铺路;马斯克则需要特朗普政府继续给SpaceX订单、给特斯拉政策空间。
尤其是11月初,特朗普突然重新提名艾萨克曼当NASA局长,马斯克立刻转发支持——这说明,两人又回到了“合作轨道”。
四、政治梦没醒,只是换了个姿势
现在回头看,马斯克的政治冒险,确实和他早期造火箭一样:前几次都炸了,但他没放弃,而是从失败里找数据、调参数,下次再试。
但他也确实高估了自己在华盛顿的影响力,以为有钱、有名、有技术,就能改变体制。结果发现,体制比他想象的更顽固,利益比他想象的更复杂。
财政部长不买账,传统航天承包商拼命阻挠,连总统本人也会因为政治需要随时翻脸。
![]()
但他也没完全认输,成立新政党的想法可能暂时搁置了,可他依然在用其他方式施加影响。
比如通过X平台(原推特)引导舆论,比如用SpaceX的登月合同跟NASA代理局长打嘴仗,比如在特斯拉财报电话会上暗示“政府政策影响销量”,间接向白宫施压。
更关键的是,他和特朗普的关系,已经从“上下级”变成了“互相需要的伙伴”。
![]()
一个需要钱和流量,一个需要订单和政策。这种关系不稳定,但实用。只要双方利益一致,就能继续合作;一旦冲突,就暂时冷处理,等风头过去再握手。
马斯克或许终于明白:在美国搞政治,不能只靠“第一性原理”,还得学会“曲线救国”。
他不再幻想一夜颠覆体制,而是选择在体制边缘游走,用商业实力换政治空间,用政治关系保商业利益。
![]()
如今,他选择暂时退回商业战场,但这不意味着放弃。
只要X平台还在,只要SpaceX和特斯拉仍依赖政府合同,只要他对“人类未来”的宏大叙事未变,马斯克就不可能真正远离政治。
![]()
他的策略变了,从冲锋陷阵转为静待时机。
而美国政治的下一幕,或许仍会有他的身影。
哪怕不在国会山,但一定在影响决策的幕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