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82年,寒冬。汴京郊外的驿道上,几个行人蜷缩在牛车里,把最后几件麻衣裹在身上。十七岁的张二郎伸手探进行李深处,摸出仅剩的半块黍饼——硬得像石头,要用牙齿慢慢磨下碎屑。
![]()
“还有三十里。”车夫呵出的白气瞬间凝结在眉梢,“前头王家铺有热汤...”
话音未落,一阵寒风卷着雪粒扑进车厢。所有人都打了个寒颤,不约地往中间挤了挤。张二郎的脚早已失去知觉,他想起离乡时母亲塞进行李的那件丝绵袄——那是祖母的嫁衣改的,在零下二十度的寒夜里,依然薄得像张纸。
这是北宋太平兴国七年的冬天,《宋史》记载“京畿冻死者二千”。而此时的欧洲,英格兰国王正在温莎城堡的壁炉前签署法令,规定每户平民必须储备过冬木柴。
(二)
当我们裹着羽绒服抱怨寒冬时,很难想象一千年前的先人如何度过零下几十度的夜晚。没有棉被,没有暖气,他们真的只能“硬扛”吗?
![]()
真相远比我们想象的精彩。
1972年,西安唐代遗址出土了一批奇怪的陶器:扁圆形,中空,表面布满小孔。考古学家最初以为是熏炉,直到在陪葬帛书上发现“暖阁”二字记载,才恍然大悟——这是唐代的“中央空调”。
原理简单却高效:在屋外生火,热气通过陶管导入这些中空砖块,整面墙都会缓慢散热。与现代地暖异曲同工,却早了整整十个世纪。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些陶管连接着床榻下的石板——这便是“暖炕”的雏形。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详细记载了火炕的建造方法:“先作炕坯,令通烟道...”在东北的一些村落,至今还保存着唐代形制的火炕。
(三)
“长安大雪,瑶殿结冰箸三尺。”这是《开元天宝遗事》中对723年寒冬的记载。在棉花尚未普及的时代,达官贵人御寒主要靠三样法宝:
- 兽皮与丝绸的完美结合
贵族们把多层丝绸缝合,中间填充蚕丝、柳絮或芦花,制成“复衣”。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信期绣”丝绵袍,虽历经两千年,依然能看出七层绢帛的精密结构。更奢侈的会用羽毛,《西京杂记》记载汉代丞相府中有“孔雀裘”,以孔雀羽绒织成,“一袭值百金”。 - 花椒涂墙的智慧
汉代未央宫的“椒房殿”,墙壁用花椒和泥涂抹。这不是为了调味,而是利用花椒的保温特性——《本草纲目》记载其能“温中散寒”。诗人王建在《宫词》中写道:“酒幔高楼一百家,宫前杨柳寺前花。内园分得温汤水,二月中旬已进瓜。”说明当时已有温室种植。 - 移动的暖炉
唐代流行“手炉”,铜制球形,内放炭火,可置袖中。更精巧的是“卧褥香炉”,运用常平架原理,无论怎么翻转炉体,炭火始终保持水平,堪称古代黑科技。
(四)
平民百姓用不起丝绸花椒,他们的智慧更让人动容:
山西应县木塔的建造者,在零下二十度的冬天往砂浆里加糯米浆,让工程得以继续;黄河岸边的纤夫发明了“冰裤”——用桐油反复浸泡的厚麻布,冻硬后能在冰面上滑动;蜀地的挑夫把竹篾编成中空的“竹棉袄”,填入干苔藓...
最令人泪目的是“纸衣”。宋代《鸡肋编》记载,穷苦人家“多衣纸衣”。但不是普通纸,而是用楮树皮纸反复捶打,使其纤维交缠如毡。这种纸衣“坚厚如革”,一件能穿三年。
在敦煌遗书S.2607号卷子中,有位无名氏写道:“朔风刺骨寒,纸裘胜单衣。幸得炭半笼,聊以度三更。”
![]()
(五)
取暖的核心问题是燃料。
古代中国很早就实现了“能源革命”。煤炭在汉代就已用于冶炼,北宋时期更是普及到民间。《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有专门卖“香炭”的铺子,这种炭“无烟耐久,一块可燃一夜”。
更神奇的是“石烛”——用石油制成的蜡烛。延安百姓在汉代就开始采集石油,《梦溪笔谈》记载:“颇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烟甚浓。”在缺乏植物油的北方,这是重要的照明兼取暖资源。
而对森林的保护,古人比我们想象得更早。《周礼》规定“不树者无椁”,鼓励植树;唐代颁布《营缮令》,严格限制砍伐;宋太祖甚至下诏“民伐桑枣为薪者罪之”,把保护能源写入法律。
(六)
饮食是另一种御寒方式。
游牧民族的奶制品、肉干提供高热量;中原地区流行“汤饼”(面条的前身),热汤下肚瞬间暖身;蜀人好辛辣,姜、花椒不仅是调料,更是驱寒良药。
最绝的是“寒粥”——把米炒至焦黄再煮,更容易消化产热。这种食疗方法在《食疗本草》中有详细记载,与现代营养学不谋而合。
(七)
社会协作是古人的终极智慧。
从北魏的“三长制”到北宋的“保甲法”,基层组织在寒冬来临时互相帮扶。范仲淹创设的“义庄”,规定族人“冬衣绢一匹,幼者半之”;苏轼在黄州组织“育儿会”,募捐为贫民购置冬衣。
这些制度不仅是慈善,更是生存智慧。就像《吕氏春秋》所言:“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也也,养之者天也。”在严酷的自然面前,团结才是最好的棉被。
(八)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发现古人并非在严寒中被动挨打,而是用智慧主动出击:
建筑上,发明火墙、暖炕;服装上,创新纸衣、复衣;能源上,开发煤炭、石油;制度上,建立互助体系。每一个解决方案,都闪耀着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哲学。
这让我想起《孟子》中的名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严寒没有击垮我们的祖先,反而激发了他们无穷的创造力。
如今,当我们调节空调温度时,当我们在电商平台挑选羽绒服时,不应该忘记——这些便利背后,是千年寒冬中无数先人的智慧结晶。他们用身体丈量过寒冷的极限,用双手创造出温暖的奇迹。
这份在绝境中依然不放弃希望、不停止思考的韧性,或许就是留给我们最珍贵的遗产。在气候变化日益剧烈的今天,先人的智慧提醒我们:真正的温暖不仅来自科技,更来自人与人的守望相助,来自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尊重。
正如一位宋代诗人所写:
“莫愁寒冬无尽时,春风已在雪融处。”
这或许就是文明的火种——在任何严酷的环境中,都能保持希望,都能找到前行的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