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28日,OECD发布《OECD科学、技术与创新展望: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推动变革》报告。报告通过系统回顾OECD国家及主要伙伴经济体的科技与创新政策关键趋势,揭示出一个核心论断:全球STI领域正经历的深刻变化并非“照常营业”,而是标志着一个全新格局的来临。
为此,报告呼吁各国必须致力于对STI政策进行根本性的结构性改革,将其从支持增量发展的工具,重构为引领社会经济系统实现彻底转型的核心力量。报告强调,这一改革进程必须植根于坚实且不断完善的循证基础,以确保政策的有效性与敏捷性。
为实现这一根本性变革,报告系统性地提出了七项核心政策建议:
一是发挥政策互补性以提升效率。
在雄心勃勃的政策议程与日益紧张的资源限制下,提升科技创新(STI)政策效率显得尤为重要。OECD地区2024年政府研发拨款年度降幅达1.9%,这要求科技创新政策必须主动强化不同政策目标间的协同效应、减少相互掣肘。
![]()
例如,对国家竞争力的科技创新支持也应促进可持续发展转型。政府还需平衡并协调直接(如财政拨款)与间接(如税收优惠)研发支持措施之间的协同关系,因为二者能以互补方式共同加速变革进程。同时,应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政策与非科技创新政策领域的协调联动。
二是确保科研安全政策适度精准且与合作伙伴协同推进。
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加剧与新兴技术领域的战略竞争,正推动科技创新体系日益安全化,进而重塑国际科技合作格局。随着各国政府力求在关键科技领域同时提升先进能力与战略自主性、通过研究安全措施保护敏感知识、以及通过有选择的伙伴关系和科学外交手段维护国家利益,公共研究体系受到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
保护敏感科研或学术合作时,应采取不损害研究质量、不阻碍创新、不割裂全球共同挑战协作的方式。为此,科研安全政策必须把握适度原则、实施精准施策,并与科学家、企业及政府其他部门紧密协作制定。
三是通过强化扩散机制拓宽创新效益。
创新活动通常会在领先企业、行业和区域形成集聚现象,这源于规模经济效应与知识外溢效应。此类集聚可能导致经济和社会效益集中局限于特定地理区域。
![]()
为扩大创新影响范围,科技创新政策需更加重视促进技术扩散的政策与投资,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为全经济领域的生产率提升与社会效益。扩大创新参与度是拓展创新效益的关键抓手,因为这既能提升技术发展的质量,又能增强其社会关联性。面向前沿领域的科技创新政策还应考量如何将技术推广与采纳政策融入推动技术边界的发展实践中。
四是改革公共科学体系。
为促使国家科学体系更好地应对不断变化的政策环境,并增强其对重大社会挑战的贡献,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此类改革的核心在于支持并重视跨学科研究,这种研究能够针对跨越学科与行业边界的复杂社会经济挑战提出解决方案。
![]()
此外,还需建立多元透明的职业发展通道,认可并促进学术界与其他领域之间的人才流动。研究基础设施需要更灵活的支持与治理机制,以实现协同运作、达成共同目标并推动变革性发展。
![]()
学术研究也应通过改进传播措施和公民科学计划,加强与社会的直接互动。为确保这些结构性改革落地生根,绩效评估与激励机制需更全面地认可科学领域各类必要的创新贡献与产出形式。
![]()
与此同时,各国政府应持续保障科研自由与自主性,推进开放科学,并提升公众对科学的信任。
五是利用技术融合的力量。
随着技术融合不断推动创新,促进多学科与跨领域研究变得愈发重要。合成生物学、神经技术、量子科技和太空对地观测这四大技术领域生动诠释了这一进程。
![]()
例如,人工智能正赋能蛋白质设计,创造出具有新型特性的分子,有望实现个性化治疗;而人工智能与沉浸式技术的融合则为精神疾病治疗开辟了新途径。技术融合是跨越不同学科与领域的整合过程。政府可通过支持"融合空间"来强化这一进程——这些实体、数字和技术基础设施平台能够孕育深度跨学科研究、工程实践与创新突破。
六是采用生态系统方法。
采用超越行业边界的产业生态系统视角,兼顾上下游产业,有助于设计更有效的产业政策。
![]()
这种方法还能帮助政府识别包括企业、初创公司、劳动者、投资者、供应商及贸易伙伴在内的全部相关利益方,从而制定出更能反映产业格局真实复杂性的政策。但实施该方法需要建立强大的数据基础设施,整合多源细粒度数据以捕捉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七是通过战略情报与实验提升政策敏捷性。
为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推动变革,科技创新政策制定必须增强预见性与敏捷性,以应对高度不确定性。战略前瞻、技术评估和政策评价等实践方法能通过预见性及实时证据生成提供及时洞见,而政策实验则有助于测试新理念并严格评估政策影响。这些方法共同构成了循证决策的基础,有效提升政策灵活性。
![]()
要促进决策者运用这些工具,需将其纳入国家计划与政策框架,增强官僚体系的弹性与适应力,并加大对公职人员培训项目的投入。同时,为经证实有效的干预措施建立明确的推广路径,及时终止失败方案,也是确保政策敏捷性的关键要素。
可以看出,OECD报告所倡导的这七项建议,本质上是旨在重塑国家创新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其核心实际围绕STI政策的三大根本性转向展开:在战略上,从零和博弈转向协同增效;在运作上,从僵化保守转向敏捷前瞻;在基础上,从路径依赖转向生态化重塑。这标志着,各国若想驾驭未来的变革浪潮,就必须将科技与创新政策从支持增量发展的工具,彻底转变为引领社会经济系统实现彻底转型的核心杠杆。
资料来源:
OECD (2025), OECD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Outlook 2025: Driving Change in a Shifting Landscape, OECD Publishing, Paris, https://doi.org/10.1787/5fe57b90-en.
[本文为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教育研究中心成果]

本文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国际前沿”课题组成员整理,课题组负责人张永军,编辑刘强,内容仅供参考。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下载该文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