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大叔,您最近血糖问题控制得怎么样?”门诊室里,年轻女医生推了推眼镜,又一次叮嘱着面前的王大叔。65岁的王大叔是老糖友,平日里自认为饮食健康,极少沾荤油,主打各种素食。
可不幸的是,上个月王大叔突发高血糖昏迷,被紧急送到医院抢救无效离世。这让众多熟悉他的人都难以接受,明明平时吃得很清淡,为什么血糖还是居高不下,甚至命丧血糖过高?
隔壁邻居刘阿姨就疑惑地问医生:“他不是一天三顿都吃素吗,怎么还会得出事?”医生沉默片刻,反问一句:“您知道吗?
![]()
有些素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对糖友更是‘隐形杀手’。”其实,许多糖友和家属对“素食”的认识存在认知盲区,以为只要不吃肉、不油腻就毫无风险,恰恰容易忽略了某些素食对血糖的特殊影响。
很多人还在习惯性地选择这3种常见素食,殊不知,它们很可能正悄悄让您的血糖“爬坡”。哪3种素食糖友应当格外注意?它们对血糖有何隐秘影响?还有哪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
![]()
身边很多人觉得,只要饮食“素”为主,就是健康的代名词。其实不然。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临床指南,血糖的波动不仅仅由糖分摄入决定,食物的升糖指数(GI)、膳食纤维含量、加工方式等,都决定了进食后的血糖反应。
高GI的素食(如白米饭、土豆、玉米制品等)。消化吸收很快,进入血液后血糖指数上升速度甚至快于部分精制主食。此外,油炸、过度加工、加糖的素食(如糕点、豆制品甜品、部分素食小吃)同样不容小觑。例如,经典的油炸素丸子,100克热量可高达300千卡,升糖速度比熟玉米还要快。
清华大学公共健康学院一项针对1876名2型糖尿病患者的随访显示:长期以高GI素食为主的人群,血糖控制失败率高达47.2%,远高于同龄低GI饮食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
核心原因在于,这些素食消化速度过快、含糖量高或油脂超标,触发餐后血糖大幅波动,加重胰岛负担。特别对于老年糖友来说,胰岛功能衰退,长期高血糖将带来心肾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很多人觉得素食安全健康,但有些“素”,糖友最好要限量。这三类最典型:
白米饭、糯米制品
无论是米饭、粥,还是粽子、年糕,其主要成分为高GI的碳水化合物。以糯米为例,100克糯米GI值高达87,吃下后血糖平均30分钟内快速升高40%。传统早餐的白米粥,看似清淡,实际一碗(约250克)就可能让血糖2小时后骤升3-5mmol/L。
土豆与玉米深加工制品
土豆、玉米看似天然,但是一经蒸煮、炸成土豆泥、玉米粒等,它们的升糖指数会超过78。更何况,许多零食和小吃将其炸制后,一方面油脂高,一方面糖分依旧不减。连续8周以土豆制品为主食的糖友,餐后血糖波动次数可上升28.6%。
![]()
素食小吃、豆制甜品
豆腐本身属于高蛋白低脂健康食物,但市售的豆腐脑、豆浆、素鸡常常加糖,加热油炸甚至加入淀粉增稠。
一杯加糖豆浆,含糖量可达14克,接近成年人每天推荐“自由糖”摄入量的70%。素食小吃如炸豆腐,每份脂肪含量高达12克,对于合并血脂异常的糖友尤其不利。
许多糖友每天都认为“没吃肉就是好”,但在不知不觉间摄入超标的碳水、糖分,更容易导致血糖失控,乃至并发肾、眼等慢性损害,严重时像王大叔一样酿成悲剧。
既然发现许多素食暗藏血糖“陷阱”,糖友该怎么选择和调整日常饮食呢?医生建议:
优先选择低GI、高纤维的全谷、蔬菜类主食
比如:糙米、燕麦、全麦面包、绿叶蔬菜、胡萝卜、豆类(非甜品制品)。这些天然膳食纤维丰富,可延缓碳水消化吸收,稳定餐后血糖。建议主食一半或以上采用粗杂粮,既增加饱腹感,也有益血糖。
![]()
控制高GI素食分量与烹饪方式
想必不能完全戒除白米、土豆等传统主食,可以采取“少量多样、加粗加杂”原则。比如白米饭和糙米、燕麦混合,比例不少于1/3粗杂粮。同时避免油炸、加糖、精制制品,尽量蒸煮为主。
学会搭配蛋白质及好油脂,减缓血糖波动
进餐时配点鱼肉、蛋、奶、坚果等优质蛋白,可延缓糖分进入血液的速度,还能增强饱腹感。烹饪时加几滴橄榄油、亚麻籽油等好油脂,也有助于平稳血糖反应。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膳食合理搭配可让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幅度下降15.3%。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