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鸡毛蒜皮”到“赶脚”之路:一个基层剧团的精神突围王迎春
![]()
三十载光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倏忽一瞬,但对一个基层剧团而言,却足以见证几代人的坚守与蜕变。当盐城市淮剧团在重庆捧起第十八届文华奖时,时光仿佛完成了一次意味深长的轮回——三十年前,正是《鸡毛蒜皮》在第六届文华奖舞台上绽放,这可是我国舞台艺术领域政府最高奖哟!“二度梅开”,这在全省基层剧团中也是独一无二的。从“鸡毛蒜皮”到“赶脚”,这两个充满生活质感与民间智慧的剧名,恰好勾勒出这个剧团三十年来独特的美学追求与精神轨迹。
![]()
重庆,这座被赋予“双重喜庆”之意的山城,见证的不仅是盐都区的“梅开二度”,更是一个基层文艺院团用三十年时间书写的生存智慧与发展哲学。这不是一场偶然的胜利,而是一场跨越代际的精神接力,是“坚守舞台、扎根基层、遵循创作规律”这三大法则在时间长河中的必然兑现。
![]()
盐城市淮剧团原为盐城县淮剧团,始建于1957年,1983年更名为盐城市淮剧团,隶属于盐城市盐都区人民政府管辖。回望三十年前的《鸡毛蒜皮》,这部作品以其对日常生活细腻入微的观察,将乡村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性探讨。所谓“大戏有小情怀”,《鸡毛蒜皮》正是通过对个体命运、邻里关系的深刻描摹,实现了小叙事中的大格局。而今天的《赶脚》,则以其对传统行当的现代诠释,在有限时空内展开无限的人生况味,完美诠释了“小戏有大格局”的艺术真谛。
![]()
![]()
在这三十年的艺术探索中,盐城市淮剧团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乡村戏展现新风貌,传统戏注入新内涵。他们既不让乡村题材停留在田园牧歌式的怀旧想象中,也不让传统戏曲成为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始终致力于在守正创新中寻找艺术性与人民性的最佳平衡点。这种平衡不是静态的妥协,而是在持续演出中的动态精进,是在不断成长中的自我超越。这期间推出了《十品村官》《半车老师》《菜籽花开》《送你过江》《盐阜往事》《宋公堤》《天道》等多部叫好又叫座的剧目,戏剧界的“盐淮现象”持续刷屏。

一个基层剧团能够三十年如一日地保持创作活力,其背后是深刻的文化自觉与艺术定力。在市场化浪潮中,他们没有被短期的经济效益所诱惑;在艺术探索中,他们没有被各种流行的“主义”所迷惑。相反,他们坚信真正动人的艺术永远生长在生活的沃土中,真正有生命力的创新必须扎根于深厚的传统。这种定力,源于对艺术规律的尊重,更源于对人民群众审美需求的真诚回应。

从《鸡毛蒜皮》到《赶脚》,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剧团的艺术成长,更是一种文化发展模式的成熟。盐城市淮剧团的实践告诉我们:基层文艺院团的活力,不在于追逐宏大叙事,而在于对生活本真的执着开掘;不在于形式上的标新立异,而在于内容上的深耕细作;不在于一时的轰动效应,而在于持续的艺术积累。他们的成功,为当下基层文艺院团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
特别值得深思的是,这个剧团在艺术追求上始终保持着辩证的智慧:大戏不小觑“小”的价值,小戏不放弃“大”的追求;乡村题材不失其现代关怀,传统剧目不乏当代观照。这种辩证统一的艺术观,使得他们的作品既保持着浓厚的地域特色,又具有超越地域的普遍感染力;既坚守着戏曲的本体特征,又实现了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
站在“重庆”这个充满象征意义的地点,回望三十年的风雨历程,盐城市淮剧团的“二度梅开”给予我们的启示远远超出一时一地的喜悦。它告诉我们,文化的繁荣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代际的传承,更需要一种超越功利的精神追求。在这个意义上,每一次获奖都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每一个作品都不是孤立的成果,而是漫长艺术探索中的一个节点。
![]()
从“鸡毛蒜皮”到“赶脚”,这条路走了三十年。这条路,是一个基层剧团的精神突围之路,是中国戏曲在当代社会的生存发展之路,更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微观写照。当《赶脚》的旋律在山城夜空回荡,我们听到的不仅是一出戏的胜利,更是一种文化信念的凯旋——那就是,真正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艺术,永远拥有打动人心、穿越时空的力量。
![]()
这条路,他们走了三十年;这条路,他们还将继续走下去。因为文化的“赶脚”,永远在路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