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企业家交流时,我们经常会聊到选人用人的话题。
尤其空降高管的落地难题,更是频频被提及。
的确,当企业面临发展困境,或启动新业务却缺乏对应人才时,往往会寄希望于引入“空降兵”。但现实是,空降兵的留存率极低。
我曾统计过,空降兵的“流失率”高达99%。也就是说,企业引入的空降兵中,100人里有99人最终难以留存。
即便是我自己,也曾对空降兵寄予厚望,但对方入职后却屡屡失望。
为什么会空降高管难落地?
我看到过很多空降高管失败的案例,总结了两个核心原因:
![]()
老板选人用人过程不合理
很多空降高管之所以落地失败了,是因为老板急于求成,在人才引进上的准备不足和策略失当。
要么招聘时“拍脑袋”,要么用人时“乱节奏”,从一开始就为失败埋下了隐患。
1.招聘过程不合理
许多老板在招聘空降高管时,过程存在着严重缺陷。
他可能感觉某件事需要招人了,就让人力资源部门匆忙招聘,缺乏清晰的业务战略、组织战略和人才战略。
这种需求模糊导致招聘标准随意,无法与企业长期战略匹配。
而且,由于找人很仓促,导致对候选人的考察流于表面。老板很容易被候选人光鲜的履历和过往业绩所吸引,选人只看感觉,而不看底色。
可能聊过一两次,候选人有某个细节打动了他,就招进来了,缺乏全面的评估和考察。
招聘过程不合理,也导致空降兵和组织期待发生错位。
2.用人策略不科学
老板好不容易花了大价钱聘请到一位人才,肯定希望这个人尽快做出成绩,所以用人的时候,往往会急于求成。
他们缺乏科学的用人策略,典型表现为三个阶段的误区:
①蜜月期。新高管入职后,很多老板会视他为“救世主”,无限美化他,各个场合把他捧上天:“这个人太厉害了,是行业里最顶尖的人。”
同时,还会拉踩老人,把老人骂的一文不值:“你们的水平太差了,多跟着人家学学。”
这种“超常待遇”不仅引发内部员工的不公平感,也为后续矛盾埋下伏笔。
②考验期。当蜜月期结束,企业期望立即见到成效,就会安排一系列重要任务、项目给新高管,期盼他能快速推进,解决问题。
如果新高管能力足够强,能把事情做好,那么他就经受住了考验。
可是,如果新高管在执行的过程中,水土不服,没人配合,能力也不符,没有达到老板的期待和要求,就会进入黑暗期。
③黑暗期。高薪酬,必然会带来高期待。老板都希望空降高管在最短时间解决最难问题,做出最大贡献。
过了一段时间,如果新高管没有做出成绩,老板的期待落空,态度就会急转直下,开始对高管进行质疑,不公正的批评和指责,甚至将其放逐,导致高管处境艰难。
你看,空降高管的失败,一半责任在企业上面。
![]()
空降高管自身有问题
空降高管的失败,另一半责任在于其自身的准备度和成熟度不足。
1.难以胜任空降岗位
彼得原理指出,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员工都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岗位。
许多空降高管过往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原来组织的体系支持和资源积累。也就是说,他们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是吃了平台的红利。
当他们进入新环境时,常常低估了适应新环境、新文化的挑战,过高估计了自己快速复制成功的能力。
我举个例子:
企业引入的空降兵,多来自两类机构:一是业务优于自身的同行;二是像华为、阿里巴巴这类超大型企业。
从同行挖来的高管,可能会在特定领域具备优势,但也存在着其他问题。
比如,商业模式不匹配,空降兵如果直接复制过往经验,就难以成功;文化不匹配,两种文化基因,融合起来必然会出现冲突。
而从大厂挖来的高管,虽然具备成熟的企业工作经验,但进入一个创业公司后,也会有很多困境。
比如,缺乏创业精神。他们习惯了大公司的成熟体系,缺乏“从零到一”的攻坚能力:没有下属时不会独立推进工作,面对空白业务时不知如何启动,只会抱怨“资源不够、条件太差”,却不愿亲自动手解决问题。
而且,进入一个新环境,面对一个新老板,新的岗位,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如果空降兵缺乏行业敬畏心,既不愿深入学习,又想套用过往经验,就很容易决策失误。
这些挑战,就使得大部分空降高管处于“不胜任目标岗位能力”的状态。
2.急于展示自己的能力
新官上任三把火,许多空降高管急于证明自己的价值,就会有一些激进措施:
比如,全面否定现状,觉得之前做的都是垃圾,这里不行,那里也不行,自己才是“救世主”。
他们基于个人以往的成功经验,贸然推翻过去的策略,实施自认为有效的新政策。但是,这很容易就触动组织内部根深蒂固的利益格局,引发反感和抵制。
倘若老员工不配合,他们就会设法调整组织结构,替换现有团队成员,带入自己过去的下属。
但其实,老员工是公司业务的“基本盘”,他们掌握着客户资源、业务细节和内部人脉,急于推翻他们的工作成果、否定他们的工作方式,甚至替换掉他们,看似“雷厉风行”,实则是在挑战整个团队的执行基础。
你看,没有群众基础,空降兵一上来就新官上任三把火,最后只能把自己烧死,最终让双方蒙受损失。
![]()
如何提高空降高管的存活率?
要提高空降高管的成功率,核心是做好两件事:
个人要自带降落伞、公司要搭建缓冲垫。
1.个人层面
空降兵个人落地很重要的一点是打好群众基础,要软着陆。如果大家对你有一些不好的印象,以后你工作推进起来不会太顺畅,工作也不会让你太愉快。
首先,调整心态。一个高管空降到一家新公司,一定要带着欣赏的角度看公司。
作为空降兵,最重要的不是挑毛病,而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去肯定公司好的一面。你一定要避免“拯救者”思维,要以学习者、合作者的姿态进入新组织。
保持谦逊和耐心,多对团队讲些漂亮话,表扬得多了,大家就不会和你对着干了。
其次,搭建群众基础。跟自己的下属、业务伙伴多沟通、多聊天,可以一起吃吃饭、喝喝酒、逛逛街,共同经历一些事。只有玩在一起,才能战斗在一起。
你可以开一次裸心会,深入了解彼此,了解对方的脾气、过去的经历和做事理念。这样就会建立一些信任和默契,不然就很容易产生误会。
不管你是空降的高管,还是职场新人,都是需要群众基础的,要软着陆。如果大家对你有一些不好的印象,以后你工作推进起来不会太顺畅,工作也不会让你太愉快。
你也不要急于开展大变革,而是先要全方位了解业务,比如一个部门有六个工种,最好自己去将六个工种都做一遍,全方位倾听客户的声音。
以前在阿里巴巴,我们都会安排高管,前几个月全部轮岗,跟客户接触。
你也要倾听员工的心声,听听他们是怎么看待目前的业务、客户以及整个公司的变化。
这可以发现很多问题,做决策时就会心里有谱。
最后,当群众基础扎实了,对客户和公司状态了解清楚了,你可以从已有体系内的一点点小的问题去改进它,再带领大家取得一些阶段性胜利,这样大家对你就比较认可了,你就能平稳落地了。
2.公司层面
空降兵阵亡率是很高的。作为老板,如果你不去帮空降兵拔掉竖对着他的刀子,帮他搭建缓冲垫,他一定无法安全着陆。
所以,你要学会给空降兵足够的安全感,你一定要亲自带他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手把手辅导他。
每个公司的生态都不一样。如果你不亲自带,他会觉得孤立无援。你必须带着他一点一点看,一点一点学,他才能了解公司。
了解什么呢?了解公司的前世今生、发展进程、重大事件,全面阐述公司之前的政策,为什么这样考虑,以及原因,让他了解其中的门道。
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他很好地了解这家公司。
做业务前,你需要带着空降兵去拜码头,把他介绍给其他高管,带他们一起吃饭。
说到底,中国还是一个人情社会。一句话能解决问题,也能制造麻烦。
然后,给他们一个共同的目标,让大家在为一件事努力时,就是建立和培养信任的最好时机,也是他将来顺利开展工作的前提。
最重要的,是你要帮助空降兵拿到一个阶段性的胜利,小的结果,帮助他扩大影响力。
这样,空降兵也就顺利落地了,可以放心打仗了。
最后,我想说,在人才战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引进高端人才的需求将持续存在。空降高管的成功,需要个人与组织的共同准备与努力。空降兵要自带降落伞,确保安全着陆;企业要搭建好缓冲垫,创造软着陆的环境。
只有个人与组织的双向奔赴,才能突破空降高管无法落地的魔咒,实现企业与人才的共同成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