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阵子,有个新闻冲上热搜:
在一家医院里,一个男子心脏骤停,医生正在全力抢救。
可他的妻子,却在旁边大声地指挥医生:
“按压位置不对!你们会不会啊?”
“快给他打肾上腺素啊,电视里都是这么演的!”
“我查过了,这个情况就是要用电击,你们怎么还不用?”
任凭医生和护士怎么解释,她就是不听,坚信自己从网上看来的急救知识才是最正确的。
最后,医生只能请保安把她带离抢救室。
生活中,总能见到这样的人。
他们读过几篇文章,就敢质疑整个学科;听过几句道理,就以为自己洞悉了人生。
认知水平越低的人,越有一个通病:总觉得自己懂得特别多。
![]()
01
听过一个词,叫“达克效应”。
简单说就是,能力越差的人,越是意识不到自己的无能,反而会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优势中,觉得自个儿特别行。
见过很多这样的人:
在酒桌上,一个刚知道点皮毛的亲戚,对着一位资深律师高谈阔论,指点人家官司该怎么打。
在公司里,一个入职没多久的新人,对老板制定的战略嗤之以鼻,觉得自己的“天才想法”才能救公司于水火。
在家庭中,父母看不起孩子学的专业,坚信自己几十年前的经验,才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明明自己一知半解,却偏要指点江山;明明别人才是专家,却觉得对方是外行;明明可以虚心请教,却选择了固执己见。
但实际上,他们并不是真的懂,只是急于用声音的大小,来掩盖见识的浅薄。
一个人越是炫耀什么,内心就越是缺少什么。
把固执当成个性,把偏见当成观点,最终,只是把自己困在认知的水洼里,看不到外面的大海。
![]()
02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楼下有家开了二十多年的裁缝铺,老师傅手艺很好,但脾气很倔。
几年前,他儿子想让他开个网店,接点定制的单子,把生意做大。
老师傅把眼一瞪:“瞎折腾!我这手艺,还愁没生意?”
他看不起网上的东西,觉得都是花里胡哨,质量差,都是骗人的。
后来,周围的商场越开越多,快时尚品牌冲击,他的生意一天不如一天。
儿子再劝,他还是那句话:“他们懂什么叫‘手艺’?”
去年,那家裁缝铺到底还是关门了。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承认“我不知道”,比假装“我什么都懂”,要难得多。
越是认知不足的人,越是把面子看得比天大。
他们捍卫的不是某个观点,而是在捍卫那个“无所不能”的、想象中的自己。
这种顽固,对外是关上了与世界沟通的门,对内则是切断了自己成长的路。
当一个人觉得什么都懂的时候,他就再也不会进步了。
因为他的世界里,已经装不下任何新的东西。
![]()
03
网上有人问:真正厉害的人,是什么样的?
底下有个高赞回答很扎心:
“越厉害的人,越是把‘我不知道’、‘我不确定’、‘你说的有道理’挂在嘴边。”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这句话,恰恰是认知水平高的人最真实的写照。
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学教授,在一次公开课上,被一个学生问到了他研究领域之外的一个问题。
全场都安静下来,等着他给出一番高论。
没想到,教授坦然一笑,说:
“对不起同学,这个问题超出了我的知识范围,我回答不了你。”
“但我可以帮你问问研究这个方向的李教授,或者我们可以下课后一起查查资料。”
场下没有嘲笑,反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真正厉害的人,从不害怕暴露自己的无知。
因为他们深深地知道,知识的海洋浩瀚无垠,个人的所知不过是沧海一粟。
他们敬畏未知,所以永远保持学习;
他们接纳不同,所以视野越来越宽;
他们敢于认错,所以能走得更高更远。
内心丰盈的人,从不需要靠嘴上的强硬来证明自己。
![]()
人这一辈子,就是一个不断打破自己、重塑自己的过程。
有人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容器,海纳百川,不断接纳新的东西;
有人则把自己活成了一块顽石,油盐不进,拒绝任何雕琢和改变。
真正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不是你知道多少,而是你面对未知时的态度。
放下那些无效的“懂得”,才能迎来真正的成长。
承认自己的“无知”,恰恰是一个人智慧的开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