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黄淮学院医学院:以“医教协同”书写基层健康服务新篇章

0
分享至

大象新闻记者 雷刚 通讯员 张静

当校园里的医学课堂,邂逅基层社区的健康需求;当实验室的精密仪器,牵手居家老人的智能手环,一群怀揣热忱的医学学子背起医疗箱,踏上了前往基层卫生服务的实践之旅。他们以青春作笔,学业为墨,在基层医疗的沃野上书写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青春答卷。这是黄淮学院医学院“医教协同”育人模式的生动注脚,更是新时代医学青年与基层健康需求的“双向奔赴”。

思想铸魂润医魂,健康服务暖民心


晨光初透,在驻马店市开发区金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总支会议室里,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健康服务日”活动正温情启幕。学生党员对社区老人将慢性病管理知识娓娓道来,社区护士手把手示范智能雾化器操作……这是学院与社区党总支共建服务日的场景,更是三年来“党建+健康”实践深耕基层的生动阐释。

学院与社区党总支签订党建共建协议,将每月15日定为服务日,让党课走出教室,在服务中淬炼初心。师生党员化身“健康使者”,将党课融入为民服务的具体实践。他们在广场开展急救演示,到社区宣讲养生知识,赴乡村为老区群众建立健康档案,让“医者仁心”的誓言化作具体的行动。

为把党建引向深入,学院创造性地打造“三进三融”思政教育模式,推动医学教育扎根红色沃土。进社区,融实践——将思政课程搬进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融入“健康天中”公益活动之家;进课堂,融传承——邀请名医进课堂,讲述“大医精诚”故事,传承“医者仁心”的精神薪火;进基地,融信仰——组织学生参与“重走长征路”健康宣教活动,普及急救知识与传承红色精神同频共振。“三进三融”的“思想铸魂”工程,既锤炼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职业信仰,更是让红色基因真正融入医学血脉。

双创驱动建体系,医工融合育新人

面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医学院以智能康养为突破口,构建“医学+科技+服务”三维融合育人体系。携手平舆县人民医院共建智能康复产业学院,将课堂延伸至病房,学生在神经康复机器人调试中领悟精准医疗;联动汝南县人民医院打造智慧康养实践基地,于健康数据云平台搭建中探索个性化干预;联合郑州联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智能康复实验室,借力可穿戴设备研发提升居家照护效能。三地联动形成“临床需求牵引—技术研发攻关—服务场景落地”的闭环生态,近三年孵化智能辅具专利5项,转化康复管理系统3套,标志着医工交叉从理念探索迈向实操深耕。

为精准对接智能康养时代医学人才需求,学院重构“五层次”课程体系。基础医学强化解剖学、生理学等核心课程;智能技术增设《医学电子学技术》《医学信号分析与处理》等工科课程;医工融合模块开发《智能康复设备应用》《数字健康管理》等特色课程;创新创业模块纳入“互联网+”大赛项目孵化。学生蒋欣莹,在人工智能应用于实验教学的研究中开发的《科创医教·肺影先锋—人工智能+机器人手臂的肺结节穿刺虚拟仿真教学系统》,获得河南省大学生创新大赛一等奖的佳绩。

以破解传统医学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创新”模式,学院以“六维度”创新为钥,将课堂从教室的方寸之地,延伸至虚拟仿真的康复场景、社区一线的诊室床头,以及学科竞赛的创新赛场,让医学教育真正“落地生根”。在虚拟仿真实验室,学生佩戴VR设备穿梭于智能康复训练场景,将理论认知转化为实践技能;在社区实践基地,推行“1+1+1”师徒制,临床导师传经验、高校教师授理论、服务团队拓实践,三师协同培育复合型人才;在学科竞赛舞台,青年学子以创新思维突破瓶颈,斩获“挑战杯”银奖与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二等奖,展现学术与实践并重的卓越成果。

科研创新惠民生,数字建模护安康



糖尿病防治是基层健康管理的“必答题”,精准预警更是破解老年群体发病风险的关键抓手。校院联合启动的“HTGW表型与糖尿病发病风险研究”项目正式启动后,科研团队深入社区,历时三载采集18419例老年居民健康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构建中原地区首个社区糖尿病预警模型。该成果投入应用后,社区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从62%跃升至89%,相关研究成果载于《中华全科医学》期刊。

在新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曾经因脑卒中偏瘫卧床的李先生专程来到这里表示感谢,“多亏了你们的‘智能康复评估系统’,我才能重新恢复行走。”李先生无限感慨地说。李先生所说的“智能康复评估系统”,正是医学院的研发成果,系统通过采集步态、平衡等生理数据,经AI算法生成个性化康复方案,形成“数据采集—智能分析—精准干预”的闭环链条。系统记录了李先生从“偏瘫无法直立”到“借力助行器移动”再到“独立行走”的每一步跨越,这个案例入选了当年《河南省智慧健康养老典型案例集》。目前,评估系统已落地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谱写了科技惠民的温暖篇章。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守护居民健康,从一场清晨的义诊开始。为全力深耕老年服务领域,学院构建“健康中原”三级服务网络:校级成立专家服务团,定期开展义诊巡讲;院级组建“健康天中”志愿服务队,年均服务时长超1.2万小时;班级实施“1+N”帮扶机制,每名学生结对10户空巢老人。从专家到学子,从课堂到社区,这张立体化的服务网络传递了医疗温度,让专业实践扎根民生沃土。

双导师制育良才,砺剑实践强本领

为深化医教协同育人,学院首创“双导师制”培养模式。临床导师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骨干担任,手把手传授临床操作要领;高校导师聚焦理论提升与科研淬炼,在实验室与社区间架起知行桥梁。学生王艺翰在金山社区实习期间,与导师联袂完成《社区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调查》,其研究成果被驻马店市卫健委采纳,直接转化为慢性病管理政策依据——从数据采集到对策建议,从学术探索到民生应用,这一实践既彰显了“教学相长”的育人智慧,更印证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实践价值。

为锻造岗位胜任硬实力,学院与解放军第九九〇医院等六家单位共建实践基地,推行“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沉浸式培养路径。2024级学子在社区实践中深耕细作: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3200人次,如春风化雨融入居民健康管理;协助建立居民健康档案2.1万份,用数字记录民生温度;在护理技能竞赛中,静脉穿刺成功率达98.7%,较行业均值高出3个百分点——从技能锤炼到服务民生,从数据积累到质量提升,这一系列实践既锤炼了“能临床、会科研、懂服务”的复合型医者;从导师传薪到临床砺剑,从政策转化到技能突围,这套育人组合拳,正为基层医疗输送懂理论会看病、有温度有硬功的“全能型”守护者。

谈到未来发展,学院党委书记刘华伟表示,将重点推进“三大工程”:建设智慧康养产业学院,打造豫南智能康复技术研发中心;实施“金蓝领”培养计划,定向输送社区医疗人才;构建“云端”健康服务平台,实现校-院-社区数据互联互通,为健康中原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储备力量。

院长杨雷说,“我们培养的不仅是医术精湛的白衣天使,更是扎根基层的健康守护者。”从书本到实践、从一线回归课堂,黄淮学院医学院正在把“医教协同、双向发力”的生动构想,谱写成医学教育改革实践的最新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大象新闻 incentive-icons
大象新闻
河南广电官方网易号!
128806文章数 27226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