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正浓,硕果盈枝。2025年11月1日—2日,郑州七中新疆部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秋季研学活动圆满落幕。500余名师生走出课堂,踏上中原厚土,通过一系列沉浸式、互动性的文化体验,深度探寻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亲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高一年级《只有河南·戏剧幻城》
每一粒麦子都是一座丰碑
每一抔黄土都镌刻着文明
当西域驼铃遇见中原麦浪
便是中华民族最深情的回响
启程:播种·在出发前唤醒文化基因
学术报告厅的灯光照亮了一张张期待的面庞
“同学们可知道
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
孕育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密码”
梁老师展开一幅中原地图
从"火车站剧场"到"李家村剧场"
李十一代表着“土”,而李十八代表着“木”
土地与生命相互依存
一段关于牺牲与传承的故事徐徐展开
"1942年,中原大旱
老人们把最后的粮食留给子孙
自己走向雪山……"
![]()
第一章:入城·穿越黄土筑就的时空长廊
晨光熹微中
那座由黄土垒砌的328米夯土墙巍然矗立
"这不是普通的墙
这是河南人用黄河水、中原土
筑起的一部立体的史书"
毛安琳同学轻轻触摸墙面的纹理
"指尖传来的温度
像是触摸到了文明的脉搏"
![]()
第二章:见证·在戏剧里读懂中原魂
【李家村剧场】—— 精神的丰碑
60岁以上的老人们
相约走向雪山
把生的希望留给年轻一代
阿卜杜艾力同学在研学日志中写道:
"他们不是走向死亡
而是化作了种子
在来年的麦田里重生
这让我懂得了
什么是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
![]()
【幻城剧场】—— 文明的对话
孔子与老子跨越千年论道
唐宋诗词在光影中绽放
昆比克同学惊叹:
"原来我们的文化
早已在天山雪莲中
在中原麦穗里
静静流淌了千年"
![]()
【天子驾六遗址坑】—— 传承的使命
"你们可知道我是谁?"
周天子的追问
在考古探方中回响
您是我们共同的祖先
是中华文明的开篇
第三章:融情·在热土上铸牢民族魂
老库房的狂欢
当新疆舞步遇上中原旋律
当天山雪莲遇见黄河浪花
老库房变成了民族团结的大舞台
第七机车车辆厂的致敬
从二七塔钟声到高铁呼啸
第七机车车辆厂见证着
一座城的崛起
一个民族的奋进
"在新疆
我们坐着火车穿越天山
今天才知道
这铁轨的另一端
连着中原儿女的奋斗史诗"
![]()
![]()
终章:收获·让文明的种子生根发芽
暮色四合
夯土墙上《清明上河图》缓缓流淌
麦田里传来深情地吟唱:
"您从哪里来?
您为什么而来?
别忘了河南的土
那是生我养我的土……"
天山学子的心灵回响
"从前只知道新疆辽阔
今天才懂中原厚重
老人们用生命守护的不仅是种子
更是一个民族延续的密码"
——江叶尔克同学
"当周天子说'继续挖吧'
我忽然明白
我们挖掘的不是文物
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路"
——古再努尔同学
"胡杨守望沙漠
麦穗滋养平原
不同的土地
同样的家国情怀"
——麦吾丽旦同学
"河南的黄土
新疆的戈壁
都是中华民族的肌肤
我们都深深热爱"
——麦吾兰江同学
![]()
![]()
![]()
归来:从黄河到天山的精神航道
研学大巴驶向归途
窗外麦浪翻滚
车内,新疆学子轻轻哼唱:
"待你归来时,依然是少年……"
土地教会我们奉献
粮食教会我们感恩
传承教会我们担当
无论来自天山南北还是黄河两岸
我们共同守护的
是这片土地上
生生不息的中华魂
![]()
高二年级开封清明上河园
![]()
![]()
![]()
研学活动中,政治组马新力老师以一堂生动的“行走的思政课”点燃了同学们的热情。他不仅讲解了《清明上河图》所承载的厚重历史,更引导同学们思考:本次研学,是一次全体中华儿女共享的文化寻根,旨在通过共同体验祖先创造的灿烂文明,增进理解、强化认同,铸牢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步入园内,瞬间穿越千年。师生们共同漫步于虹桥汴水之间,流连于勾栏瓦肆之中。老师引导大家观察思考,指出眼前这“活”起来的宋文化,正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瑰宝。无论是市井中体现的“守诚信、重和合”的共通价值理念,还是建筑规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共有哲学思想,都让来自天山南北的学子们深切感受到,中原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互鉴,共同汇聚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实景演出是此次研学的点睛之笔,极大地激发了学子们的家国情怀与共同体意识。
《东京保卫战》 以水火交融的宏大场面,再现了那段悲壮的历史。战船在汴河上碰撞,烽烟于城头升起,守城将士视死如归的凛然大义,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和平的来之不易与家国安全的沉重分量。
《岳飞枪挑小梁王》 的演武场上,战马嘶鸣,枪出如龙。高一(12)班努尔比亚·阿不都卡得尔同学在演出前的互动环节中,踊跃参与,凭借出色的表现赢得清明上河园年卡一张,展现了七中学子敢争敢拼的锐气。而当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席卷全场时,它所传递的“忠勇爱国”精神,超越了时空与地域,是所有中华民族成员共同敬仰与传承的价值丰碑。
清明上河园内的亭台楼阁,勾栏瓦肆到漕运虹桥,城阙通衢,整个园区勾勒出一幅盛世景象,展现了各族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创造;而岳飞精神与东京保卫战的壮怀激烈,则凝聚了危难时刻中华儿女挺身而出的共同担当。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让“爱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书本理念,化为血脉中奔涌的集体认同,深深植根在同学们心间。。
高三年级康百万庄园、宋陵公园
第一站
康百万庄园——沉浸式体验豫商智慧
![]()
清晨,同学们怀着兴奋的心情抵达位于巩义市的康百万庄园。这座跨越明、清、民国三个时期的庞大家族庄园,以其“留余”治家思想、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深吸引了每一位同学。
![]()
感悟“留余”思想: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仔细观看了家中悬挂的《留余》匾额,对“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的深刻内涵有了初步理解。大家认识到,“留余”不仅是康家传承四百年的处世哲学,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中庸”“和谐”思想的体现。
探寻建筑奥秘:从依山傍水的窑楼到精雕细琢的木石砖雕,从功能齐全的栈房区到等级森严的生活区,同学们穿梭于庄园的各个院落,仿佛进行了一场时空对话。他们纷纷感叹于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康家当年“马行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的繁盛景象。
![]()
连接古今商道:来自新疆的同学们对“丝绸之路”倍感亲切。他们讨论道,康家的繁荣与古代的商贸流通密不可分,这与新疆作为古丝绸之路重要通道的历史角色形成了奇妙的呼应,让大家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格局有了更生动的认识。
![]()
第二站
宋陵公园——对话大宋历史的沧桑
午后,研学队伍来到了北宋皇陵的重要组成部分——永昭陵(宋仁宗陵寝)所在地,如今的宋陵公园。这里没有金碧辉煌的殿宇,只有静静矗立的石像生,却以其无言的庄严诉说着一个王朝的兴衰。
![]()
触摸石刻艺术:神道两侧排列整齐的文臣武将、瑞禽祥兽石像,雕刻精湛、气势恢宏。同学们认真观察着每一尊石像的形态与细节,聆听它们背后的历史故事与象征意义,感受着宋代石刻艺术的独特魅力与历史的厚重感。
激发思古幽情:漫步在苍松翠柏之间,脚踏着这片承载了千年记忆的土地,同学们的神情变得庄重。他们感慨于历史的变迁与王朝的更迭,也更加珍惜当下民族团结、国家稳定的美好时代。
此次秋季研学,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拓展,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洗礼与文化寻根之旅。通过行走于河南这片文化沃土,同学们实地感知了中华文明的悠久与辉煌,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他们深刻体会到,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滋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源泉。
学校将继续深化文化研学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在实践中学思践悟,将爱我中华的种子植入心灵深处,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激励他们自觉担当起传承中华文脉、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供 稿 | 梁天博 陈俊旭 包图雅 杜成建
编 辑 | 校 办
审 核 | 刘 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