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
转自:嘉兴日报
![]()
![]()
![]()
![]()
![]()
![]()
■记者 吴冰鑫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50人的小剧场里,脱口秀演员妙语连珠,引得观众捧腹大笑;为上班族量身定制热腾腾的家常菜,“上门做饭师”悄然走红;在家附近的健身步道上,“体育外卖员”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运动指导……近年来,在新技术驱动、新业态催化和新消费需求持续增长的共同推动下,一批新职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今年9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第七批新职业信息,17个新职业及42个新工种集体上新,获得“官方认证”。
在秀洲,就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投身于这些充满活力的“潮流”职业,扎根于瞬息万变的市场前沿,敏锐捕捉消费升级中的痛点与需求,用专业与创意点亮了城市生活的新图景。
用笑声包裹思考的现代说书人
一支麦克风、一把高脚凳,在秀湖音乐厅的聚光灯下,脱口秀演员阿宁正绘声绘色地讲着段子,时不时抖出的“包袱”,引得台下观众前仰后合、掌声不断。
“讲脱口秀门槛并不高,但想出彩还是挺难的。一个‘包袱’下去,底下观众没反应,场子就凉了。”阿宁是一名95后“码农”,脱口秀是他的第二职业。谈起自己如何与脱口秀结缘,他娓娓道来。
“我其实是个‘i人’,平时话很少,大概也和我的职业有关。”阿宁说,自己是一名后端工程师,每天的工作就是对着电脑写代码,与人交流基本靠线上聊天工具。“两点一线”的生活节奏,让他的日常显得有些沉闷。
“脱口秀算是一种舶来品,英文叫‘talk show’,原本是由主持人引导的谈话节目。我真正接触并爱上脱口秀,是因为国内一档综艺节目《脱口秀大会》。那些源于身边人的真实故事,被脱口秀演员用诙谐幽默的方式讲出来,让人耳目一新!”从那时起,脱口秀逐渐融入他的生活。一次嘉兴本地剧场的邀约,让他第一次登上了脱口秀舞台。
“第一次登台是在贻笑喜剧,那是我们本土的脱口秀舞台,邀请的都是嘉兴本地的演员。”回忆起初次登台的经历,阿宁显得有些腼腆,“当时初出茅庐,讲得好不好其实不太在意,但那次经历让我对这个舞台深深着迷。”
阿宁说,脱口秀的段子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源于对生活细节、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的敏锐捕捉,再通过“反转”“自嘲”等技巧转化为幽默表达。不同于影视或话剧,脱口秀是“一人一麦”的极简艺术表现形式,演员的语气、节奏、肢体、眼神都直接影响演出效果。
“台下的观众甚至能影响演员的表现!”阿宁说,“所以,很多脱口秀演员喜欢先去开放麦试试。开放麦是行业同好聚会,更看重即兴创作和观众互动,门票通常也比较便宜。”开放麦不仅为新人提供首秀机会,也帮助职业演员测试新稿、打磨作品,通过真实互动不断优化内容。
如今,阿宁已成为秀湖音乐厅脱口秀舞台的常客,每月都会抽出时间创作新剧本。今年10月,他还参加了在秀洲举办的长三角脱口秀新人赛,与来自苏州、海宁等地的选手同台竞技、切磋交流。
体育也能成为“外卖”
用户一键下单,教练上门提供个性化体育培训,这种“体育外卖”新业态,近来在秀洲悄然兴起,不仅开启了便捷高效的健身新模式,也开辟出一片就业蓝海。
“时间、地点你来定,器械、计划我来备。”每逢周末或节假日,秀洲不少小区的健身步道、公园广场上,总能看到这样一道特别的风景:孩子们在体能教练的指导下,练习跳绳、跳远或进行跑步冲刺训练。
这正是在秀洲走红的“体育外卖”。这项服务主要面向嘉兴本地的青少年及幼儿,按学员需求定制课程内容,由专业教练携带器材上门授课,提供体适能培训、有氧减脂、体态矫正、中考体育提分等针对性辅导。
早上7点半,在秀湖公园的草坪上,伴随着清脆的哨声,9岁的学员小贺正跟着体育教练周锦锐进行体适能训练:单脚跳、开合跳、折返跑……训练中,膝盖的角度、摆臂的幅度、落地的缓冲,每个细节都被教练逐一纠正。几个项目下来,小贺额头已沁出细密汗珠。
“外面报班,没人接送,让孩子一个人去上课又不放心。这种教练上门教学的模式就很省心,孩子锻炼和家长接送的问题都解决了。”小贺的母亲表示,自己是在网上偶然了解到秀洲有“上门体育”服务,便决定试试。“六节课下来,孩子体能状态明显改善,也养成了良好的运动习惯,不知不觉就减少了对电子产品的依赖。”
周锦锐是国家二级运动员,退役后转型成为体育俱乐部教练,专注于青少年体适能、体育中考及田径专项训练。今年暑假,他的日程每天都排得满满当当。
“家长没时间接送孩子,容易导致训练频率降低、效果打折扣。‘上门体育’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教练带着器材上门,在小区空地上就能开展专项训练,省去了学员往返的通勤时间。”周锦锐说,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还能让教练更专注地纠正动作细节,“一些在集体课上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在上门教学中都能被及时发现并解决。”
你在线点单,我上门做饭
“现炒的菜,趁热吃才好吃!”这大概是很多人心中的执念。下班回家,吃上一盘热乎菜,喝上一碗漂着油花的蛋花汤,一天的疲惫便能一扫而空。然而,对不少上班族来说,回家做饭却成了一种“奢侈”——买菜备菜费时,烹调过程繁琐,饭后还要收拾“战场”。久而久之,开火做饭的频率越来越低。
最近,一个名为“上门做饭师”的职业悄然走红。不用挤菜市场、不用洗碗收拾,花比下馆子少一半的钱,就能在家吃上热乎健康的家常宴,这让上班族、独居老人和聚会家庭动了心。
90后女生毛雨清就是“上门做饭师”队伍中的一员。傍晚6点多,她刚按响信达香格里小区一户人家的门铃,门就“吱呀”一声开了。“雨清来啦!快进来,我早就盼着你做的菜了!”居民项女士笑着接过她手里的食材袋,塑料袋里的罗氏虾还在“蹦跶”,一下子把家里的烟火气拉满了。
套上自带的围裙,毛雨清在厨房忙活起来。剁肉馅的“笃笃”声、炒虾仁的“滋啦”声,让原本冷清的厨房瞬间热闹起来。她手腕一翻,锅里的食材均匀受热,不到一小时,油爆虾、早丰嵌肉、糖醋排骨、清炒时蔬便摆上了桌,连厨房也被收拾得干干净净。
“我预定这项服务已经一年多了,感觉比下馆子划算。”项女士算过账,食材费加上服务费总共才百来块,“要是去餐馆,这桌菜至少得200块,还没这么新鲜实在。”
听着项女士的连声称赞,毛雨清格外自豪。“我一开始只是帮朋友做饭,没想到后来慢慢做成了半职业。”她回忆道,当时有朋友抱怨“下班太累不想做饭,又担心外卖不健康”,便请她上门帮忙。第一次,她做了三菜一汤,朋友尝了直夸“有妈妈的味道”,便突发奇想提议她兼职上门给人做饭。
“我就试着在网络平台发了个上门做饭的帖子,没想到后台留言和私信一下子爆了,每天都有十几个人要预约做饭。”毛雨清告诉记者,如今,除了上班族,独居老人也成了她的常客。对于这部分顾客,她会根据老人的口味和健康状况,量身定制菜品,让他们吃得开心,更吃得健康。
一个个富有时代感的新职业不断涌现,背后折射出人们就业观念与职业选择的深刻转变。养老服务师、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跨境电商运营管理师等一大批带有行业新标签的职业,不仅刷新着人们的职业认知,也映照出秀洲经济发展的新脉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