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如何度过大学才算是有意义呢?
这是最近一个刚上大学的同学问我的问题。其实,“有意义”这件事情,很难用一个量化的标准去判断什么叫有意义、什么叫没意义。
绝大部分人可能会告诉你,大学期间要储备很多的技术栈,从大学开始就要好好学习之类的。我个人有一些不太一样的建议。
首先第一点,从刚上大一开始,大家一定记住,大一的时候,我的建议是“常在外玩”。你怎么开心怎么来,该怎么玩就怎么玩。任何你好奇的、想做的事情,高中没来得及做的事情,都可以拿大量的时间去做,去体验,去感受,这个东西对你的影响不会很大。
如果你在大一期间就开始说“我要开始好好学习、好好储备”,那么上到大三大四的时候,你可能就疲了。所以我还是建议大家要好好体验一下自己的大学时光,不要因为大学只有一次,之后不可能重新回到大学再读一遍,这不现实。
所以我觉得大一该玩就玩,没关系。但是玩的前提是什么?别挂科。你别玩得开心了,到最后考试不及格,还要复读,这肯定是不行的。
从大二开始,你要尝试着收心了,要开始做你的职业规划了。也就是说,从大二开始做好选择和衡量:我到底要找什么方向的工作?要找到这个工作,我大概要储备什么方向的能力和对应的技能。这个时候一定记住,如果有可能,你可以找你的师哥、师姐或者亲戚朋友,问问他们的建议或意见。但他们的建议也没必要全听,最起码它是一个很重要的参考。
比如说拿计算机专业来说,大学毕业之后我要进大厂、进国企、进央企,或者去国外,不同同学的想法可能不一样。那么你要了解你所对应的方向,对于你而言是不是适配的。
同样的,你要考虑好,想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这样的岗位,应该做什么样的准备。所以从大二开始,你要着手去做这件事情,而且要尽快确定下来。比如说用一个月时间思考要做什么,一个月之后,就要开始进行技术的储备和对应的沉淀了。
有人说,老师,明明我在大四的时候才要参加校招,为什么要从大二开始准备?
因为你在大学期间还有很多课程,不可能让你每天有5到8小时这么去学习,所以越提前越好。越提前,意味着你能够学习和储备的东西会更多,这样你到时候面试、写简历,都会有东西可以写。所以从大二开始,要逐步增加个人技术的储备,无论是技术的宽度、深度,还是体系性,都要开始进行储备。
大三你可能就要进入到高三那种状态了,开始踏踏实实每天至少8小时泡图书馆(当然有课的情况下除外,没课的时候至少保证6到8小时在图书馆)。学什么东西?还是那句话,找到你的就业方向。
比如说我要做Java开发工程师,那就要从基础语法、框架、数据库、微服务、分布式项目,到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与算法等各个层面,疯狂地开始进行对应的补充。这样你在参加秋招的时候,就不会那么慌。
同样的,在大二升大三、大三升大四的暑期,有机会的话,要尽可能找一些实习。但如果只能找小公司实习,我觉得就没必要去了;如果能进到更大的公司、更大的平台实习,还是要去的。
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大学里面怎么做:大一玩就好了;大二开始学习,时间可以少一些,比如每天四个小时;从大三开始,每天至少6到8小时的学习时间。
只有这样,你在秋招的时候才不会慌,而且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技术储备,那个时候你的底气、信心都会很足,无论面什么公司,都可以去尝试挑战一下。而且大概率情况下,如果你真按照这样的时间把控去做,肯定能拿到满意的offer。
这是一个粗力度的划分。至于说这么做有没有意义?我觉得是这样:你能拿到满意的offer,能拿到满意的薪水,这个东西就有意义;你大学上了4年,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这件事就没意义。所以这个过程中,就看你自己怎么去做取舍了。我的建议是拿一年时间来玩,拿两年时间来学习,这样对你是最适配的。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