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同学聚会,组织者在群里 @了 12 个人,最后只凑齐 3 个人。“老张说要在家喂猫,丽丽嫌出门化妆麻烦,还有人直接回‘懒得动’”,小李吐槽的同时晒出照片:KTV 包间里,三个中年人对着满屏老歌发呆,隔壁几间包厢干脆黑着灯。
这种场景如今太常见了。你可能没注意,身边的 “热闹” 正在悄悄消失:公司楼下的酒吧换了三波老板还是冷清,常去的剧本杀店贴出了转让告示,就连电影院最火的场次,中间也空着大半座位。更让人意外的是一组数据:2024 年避孕套销量跌了 17%,四年间近 8 万家相关企业关门,全球最大制造商都转去做医用手套了。
有人说这是 “低欲望社会” 来了,但真的是年轻人不想谈恋爱、不爱玩了吗?深入扒一扒才发现,不是欲望没了,是大家的心思早就换了地方。
![]()
先说说那些肉眼可见的 “降温” 行业。前几天刷到一条新闻,国产 “伟哥” 销量降了 13%,进口的也跌了 7.7%。这背后是年轻人婚恋意愿的低迷:2024 年结婚登记量只有 610.6 万对,创下 47 年来最低,95 后未婚比例高达 62.8%。
为什么不想谈了?不是不想爱,是爱不起也耗不起。北京的程序员小周算过一笔账:约会吃饭人均 200 起,过节送礼物不能含糊,要是谈婚论嫁,买房首付、彩礼加起来得小两百万。“月薪一万五,除去房租和生活费,攒钱速度赶不上房价波动”,他索性把相亲软件卸了,下班回家打游戏、喂猫,“比谈恋爱省心多了”。
社交成本太高,让很多人选择 “退圈”。以前周末必约饭的闺蜜群,现在十天半个月没人说话;曾经组局的 “玩咖”,如今成了 “宅神”。数据更直观:夜店关门七成,酒吧倒闭六成五,连 KTV 都因为 “凑不齐人” 陷入冷清。有老板无奈吐槽:“以前黄金时段要排队,现在晚上八点店里还空着一半。”
但有意思的是,另一批生意却火得发烫。情趣用品市场 2024 年逆势涨了 8.47%,单身公寓月租涨了 15% 还抢着租,宠物消费一年花掉 3002 亿,七成都是单身人群贡献的。一边是社交场所冷清,一边是独处经济火爆,年轻人的生活早就悄悄转向了。
![]()
“低欲望” 这说法其实有点冤枉人。你去小区楼下看看,凌晨十二点还有人在便利店买关东煮;打开外卖软件,“一人食” 套餐销量涨得飞快,连火锅都出了单人小锅选项。年轻人不是不花钱,是不想为 “无效社交” 买单了。
95 后护士小徐的生活很有代表性:她每月花 2000 元养猫,300 元买游戏皮肤,500 元订心理咨询,但坚决拒绝相亲饭局。“以前为了合群,硬着头皮去 KTV,坐那俩小时如坐针毡”,现在她更愿意周末在家煮螺蛳粉、看短剧,“不用迁就别人,舒服多了”。这种心态很普遍,45.9% 的单身者都说 “享受独处时光”,他们的消费比家庭用户高出 30%。
商家也嗅到了风向。小熊电器靠 80 多款迷你家电火了,小容量电饭煲占了市场一半份额;“单身粮” 薯片用自嘲文案,花 25 万推广就卖了 1.2 亿。就连养老院都在升级,智能护理床、上门家政成了标配,毕竟现在老年经济的需求正越来越大。
有人拿这和上世纪 90 年代的日本比,说都是 “低欲望”。但真不一样,日本当年是没了奋斗机会,而咱们身边,有人在做直播带货,有人搞新能源创业,连农村都能靠电商卖特产致富。就像网友说的:“不是不想拼,是不想按别人的剧本拼。”
![]()
现在全国单身人口已经突破 2.8 亿,独居家庭占了四分之一。这么多人的生活选择,正在悄悄重塑市场:
最关键的是,这种变化不是 “躺平”,而是更清醒的生活态度。就像以前大家觉得 “结婚生子才完整”,现在更多人认为 “把自己过好才重要”;以前追求 “别人都有”,现在更在乎 “自己需要”。
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 “越来越冷漠”,但看着那些为宠物精心挑选粮食的人,为自己布置小窝的人,为兴趣付费的人,你会发现:他们不是没欲望,是把欲望从 “讨好别人” 转向了 “取悦自己”。
避孕套卖不动,可能是大家不想勉强谈恋爱;夜店没人去,可能是更爱在家的舒服。2.8 亿人的单身生活,不是社会的 “问题”,而是一种新的选择。毕竟生活从来没有标准答案,把日子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才是最实在的 “欲望”。
你身边有这样的变化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