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4年,中俄贸易超90%还得用美元结算。
如今,俄总理亲自来中国报喜:美元和欧元的份额已降至“统计误差”水平,这感觉像一场金融大转弯。
西方的制裁本想施压却意外加速了这一进程,中俄的“去美化大业”,终于有了巨大战果。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作者-水
俄银行被踢出SWIFT
十年前,俄罗斯的企业家做生意,离不开美元这张通行证,超过九成的跨国交易都染上了美元的颜色。
当时没人觉得这有什么问题,全球市场几乎都这么用,图的就是方便和稳定。
变化从克里米亚危机后开始,俄罗斯在金融领域遭到了西方的沉重打击,被踢出SWIFT的威胁不再是理论。
![]()
俄罗斯意识到,继续把经济命脉交给别人掌控,等于把钥匙交给了对手。
如今,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亲自来华,确认了这个历史性转变,美元和欧元在中俄贸易中已经低到可以忽略不计。
这场从90%到接近于零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突击,而是一场持续近十年的战略长征。
![]()
![]()
回顾这条道路,2020年是一个关键的中间站,美元结算的占比被“腰斩”,欧元一度被拉来“过渡一下”。
但这并非“去美化”的终点,只是走上独立结算正轨的一个驿站,真正的转弯还在后面。
这背后,是一场从“不得已而为之”的被动选择,到“历史性机遇”的主动把握的深刻心态变迁。
这个过程,充满了战略耐心和战术灵活,是两国在风雨中为自己开辟新道路的真实写照。
![]()
中俄之间的本币结算,正在从双边实践,悄然演变为全球金融格局松动的一个缩影。
最新数据显示,人民币在中俄双边贸易结算中的占比已达到惊人的80%以上。
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企业从忐忑到从容的适应,是两国央行精心搭建的金融基础设施在稳健运行。
制裁成双刃剑
中俄“去美化”的节奏原本是稳中有进,但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一切都突然提速了。
![]()
战争本身的影响固然巨大,但对俄罗斯来说,真正的“断流”是金融系统。
西方国家很快就把俄罗斯多家主要银行排除出SWIFT,冻结了大量海外资产,这相当于直接切断了俄罗斯的国际支付大动脉。
这时候,俄罗斯没得选了,继续使用美元和欧元,不只是难,而是几乎不可能。
和中国的本币结算,不再只是“备用方案”,而是必须为主渠道,这关乎国家经济的生死。
这场被迫的转型,展现了一个清晰的“三部曲”逻辑:从最初的完全依赖,到中期的多元化尝试,再到最后的彻底自主。
![]()
西方的极限施压,成了最强力的催化剂,它打碎了俄罗斯对西方金融体系的最后幻想。
本来还把欧元当成“替代品”的俄罗斯,在欧盟跟随美国制裁后,彻底明白了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
这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决绝,对中国来说,却意外地成了一次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性机遇。
中国在这场危机中看到的,是一个巨大的战略窗口,是一个验证自家金融系统可靠性的绝佳机会。
![]()
中国提前布局的跨境支付系统CIPS,在这时派上了大用场,它虽然还无法完全替代SWIFT,但在中俄这样的双边贸易中,已经足够稳定和高效。
从那以后,俄罗斯企业开始习惯直接用人民币定价,中国的出口商也不再过分依赖美元,能源、机械、农产品等领域的本币交易都开始常态化。
这场转变的背后,折射出的是西方制裁政策的双刃剑效应,本想封锁别人,结果却让对方彻底对自己死了心。
中国也在这过程中验证了自家支付体系的承压能力,为更多国家提供了新的选择。
![]()
这种被迫与主动交织的过程,加快了全球金融秩序的局部松动,让世界看到了另一种可能。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意识到,把经济安全完全寄托于一个体系,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风险。
金融的“断流”之痛,正在促使更多国家去寻找备用的水管,以防万一。
这就像一场全球性的压力测试,测试结果出人意料,旧体系的韧性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而新体系的吸引力,却在压力之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彰显。
![]()
CIPS成新香饽饽,多国来取经
这股风很快就吹出了中俄的边界,引发了全球范围的关注和效仿。
对于那些和西方关系复杂,又非常依赖对华贸易的国家来说,中俄的成功案例就像一本实用的教科书。
像伊朗、委内瑞拉这些长期受制于美国金融霸权的国家,已经开始积极效仿,试图摆脱美元的枷锁。
一些东南亚和中东国家,虽然不像前者那样尖锐对立,但也开始在中俄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为自己的未来多留一条路。
![]()
中国提前搭建好的基础设施,成了新香饽饽,CIPS系统目前已经吸引了不少国外银行的加入。
人民币清算行的网络,也已经覆盖到了亚非拉的多个国家,为后续的推广铺平了道路。
在最近的金砖国家峰会上,多国领导人更是明确表达了对扩大本币结算的浓厚兴趣,以及加入或扩大使用CIPS系统的意愿。
这已经不是一个孤立的双边事件,而是一个具有全球示范效应的系统性变革。
![]()
中国社科院的专家评价说,这反映了全球金融体系正从单极向多极演进的结构性变化,而不仅仅是一个支付技术的更迭。
这股变化的背后,是一种深层的价值观在驱动,那就是“世界需要多种选择”。
长期以来,大家习惯了美元体系,不是因为它是最好的,而是因为它是唯一的。
当中俄成功证明,绕开美元体系也能做成生意,而且能做得稳定、高效时,这种“唯一性”就被打破了。
![]()
更重要的是,这条路对所有希望避免风险的国家开放,它提供的不仅是一种支付方式,更是一种保障和底气。
彭博社的报道也印证了这一趋势,中东主要产油国已开始探索在对华石油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这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这些动态汇聚在一起,清晰地勾勒出了一幅全球金融新秩序的雏形。
未来已来,走向多元共生的金融新秩序
从“压力-适应-进化”的系统原理来看,中俄的实践是全球金融体系演化的一次关键跃迁。
![]()
外部的巨大压力,迫使系统进行深刻的适应性调整,最终催生了更具新陈代谢能力的进化形态。
这种进化,不仅体现在中俄双边,更体现在CIPS系统服务多国、本币互换协议网络覆盖全球的广阔现实中。
对于企业而言,这意味着更具体的指导:在跨境业务中,可以考虑将人民币等非美元货币纳入定价和结算体系,分散风险。
这不再是遥远的宏观叙事,而是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具体操作指南。
![]()
从长远看,汇丰银行的报告预测,全球跨境支付成本可能因为这种竞争加剧而下降15%到20%,最终受益的是全球的贸易参与者。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发出了警示,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在未来十年可能会下降至55%以下,这预示着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中俄的实践,正在重塑国际经济和金融的互动逻辑,推动世界向一个更加包容、多元的秩序演进。
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元体系会一夜之间崩溃,它的网络效应和制度惯性依然强大。
![]()
更可能出现的未来,是一个多元共生的格局,美元依然是主角之一,但不再是唯一的主角。
人民币、欧元等货币将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贸易网络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形成一个更复杂但也更稳定的金融生态系统。
这种多元化,本身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安全保障,它避免了“单点故障”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全球金融体系,也正在从一种高度集中的投资策略,转向一种更加均衡的资产配置。
![]()
这背后,是人类从历史教训中学到的深刻智慧,那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这场由中俄开启的金融变革,其终极意义或许就在于此:它不是要挑战谁,而是要为世界创造更多的选择,更安全的未来。
数字人民币的崛起,以及与CIPS系统的结合,可能成为这个新秩序中又一个颠覆性的变量,值得持续关注。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每一次重大格局的转变,往往始于一些看似微小的实践创新,而这些星星之火,终将燎原。
![]()
结语
俄罗斯和中国的故事证明,真正的安全源于自主,真正的智慧在于选择的权利。
全球金融从单极依赖走向多元共生,已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浪潮,我们都是见证者。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你是否也为自己的未来,准备了另一种可能?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