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邱国正,就不能不提“北京那边打几天,台湾地区就陪几天,没有时间上限”。这不是随便说的,在立法院质询台上说的。赖士葆问能坚持多久,他说“全程奉陪”,这句话把防务部门的态度推到了前面。
他并不是只会说大话的人,他是装甲兵出身,从基层一直做到战略协调的位置上,半辈子都是在军营里打熬出来的。早年留学美国、非洲,见过外力介入的手法,也清楚台海棋局背后的推手。此话一出就引起了岛内媒体的关注,绿营认为很好,蓝营则讥讽他说是在装可怜。现实摆在眼前,军力上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强硬的态度到底起到的是定心丸的作用还是政治姿态还不好说。
![]()
把时间线拉回到2021年,他当时说“不设时间表,全力应对”,之后美国的动作就加快了。美方驻训范围扩大,夜间瞄准、分散部署也被列入课目。美国国会承诺未来五年每年20亿美元军援,军售清单上防空、反舰等项目全都有,顾问口中所说的“豪猪战略”也进了训练计划。
同时预算也水涨船高,2022年军费占到GDP的2.3%,2023年又增加了2400亿新台币的预算,不对称作战成为主要方向。鱼叉、毒刺、雷达站等继续加大,空军采购也由昂贵的战斗机转向了分布式防空网,东海岸的第一组雷达已经通电。
派人去旁听外界对乌克兰的经验,然后把训练大纲改了几页。智库报告里有“核保护伞”的字样很扎眼,他就用在页边画线来评估风险。美国方面表示供应链紧张,可军售交付卡得紧紧,鱼叉一半到货,毒刺系统也只补齐一半,装备单位打了无数个电话。
![]()
2023年5月8日,大陆TB001无人机绕台,台军多次广播未开火,压力越来越大。他之前说过狠话“越线开第一枪”,现场指挥链的选择是克制的,事后他说“越线12秒”已经够了,但是马上收了声,不再炒作。同年4月,在东部战区“联合利剑”演习中,歼16进入24海里距离内,台机起飞喊话但未开火控制雷达。他的想法很简单,先开火就是开场白,成本太高了。
在记者会上他强调“军人管军事,不碰政治”,提出海空实体越界就反击,但是遇到歼20或者山东舰编队的时候,红线就变得模糊了。数据就在那里,2023年大陆军机越过中线达到1425架次,台军拦截了1000多次,没有开火。内部结论很明确,正面硬拼不行,只能用不对称武器拖延时间。
![]()
2024年3月卸任前,他又一次强调“打几天陪几天”。这看似是重复,但是考虑到美援的推进以及访台的常态化,其意义就不一样了,他押的是消耗和国际干涉。从2023年秋天开始,美国官员每季度过来一次,名义上是监督军售,实际上就是对采购链条进行把关,把清单一项项地过,军代员签字、部门盖章。
2024年5月20日他就离开了公司,接替他的是顾立雄,顾立雄是律师,没有军旅经历。外界流传他与赖清德之间有矛盾,曾经拒绝拆除两蒋的雕像。在他卸任前的一周,给全军发了一封信,回顾过去三年的任务,五十余年的军旅生涯,到此为止了。和平靠对话来达成,纪律和克制也很重要,语气没有那么尖锐,但是留下了一个钩子。
![]()
他是把事情做得非常细致,把话说得十分坚决的领导,狠话放在前面,准则握在手里。豪猪战略并不是万能的,雷达、导弹是其中的一种手段。北京节奏越快,岛内反应就越难控制,每天巡航十架次左右已经成为常态。
“陪打多久”这句话就如同一根拉紧的弦,用预算、训练、装备给弦加力,再用克制来防止弦断裂。这是夹缝中求生存的方法,风险大、底牌少,正因为如此,所以才显得清醒。安全感不是喊出来的,而是由硬件、训练以及国际场景共同决定的。把极限对冲挂在嘴上容易得到掌声,但是要真正落实起来就很难。
防务话术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美援进度、仓库里的箱子、雷达站的值班表、民意的高高低低、两岸对话的机会有关联。邱国正强硬的言语和克制的命令给公众留出一个想象的空间:不怕,但是不轻举妄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