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老家常听老人念叨 “门前树选对,家宅少是非”,这话不是瞎传。
早在周代,官府就设 “山虞”“林衡” 掌管植树护林,还立了规矩:“凡宅不毛者有里布,不树者无椁”, 门前没树不仅要交重税,死了都不能用外棺厚葬。
可见门口种树从来不是小事,里面藏着老辈人的生存智慧。
![]()
门前种树最讲 “宜忌”,核心绕不开 “实用” 和 “吉利” 两点。
像 “前槐后柳” 是老规矩,槐树被称 “官槐”,白居易写过 “轻衣稳马槐阴路”,说的就是门前槐树遮阳挡尘的好处;
柳树栽屋后,一是 “柳” 谐音 “留”,盼家业留住,二是根系发达能固后院水土。
但桑树、杨树多被忌讳:“桑” 通 “丧” 犯谐音忌讳,杨树叶子刮风 “哗啦啦” 响像 “鬼拍手”,
春天飘絮还易引发过敏,我表哥家曾因门前杨树逼得年年关窗度日。
![]()
最让人困惑的是竹子,苏轼说 “不可居无竹”,文人都爱它象征君子气节,咋会有 “门前种竹,做人歹毒” 的说法?
其实这是典型的 “地域俗语误解”,并非全国通用。
清代《民俗通志》里记载,这说法主要流行在华北农村,根源不在竹子本身,而在它的生长特性。
竹子根系极发达,能悄悄扎进邻居房基,几年就可能拱裂墙根;
且长得快易成林,会挡人采光,还招蛇虫鼠蚁,古人住土木房,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麻烦。
![]()
老辈人说的 “歹毒”,本质是骂 “自私”。
古代村落房屋密集,公共空间有限,若在门口种竹,根系乱爬、枝叶侵占邻家地盘,可不就是损人利己?
但反过来,南方很多地方又讲 “门前种竹,子孙享福”,因为竹笋能吃、竹竿能做农具,只要种在自家院子里不影响他人,就是好资源。
这就像 “柳不进门”,北方怕 “溜财”,南方水乡却爱种门前挡水,民俗忌讳从来不是绝对的。
![]()
再看历史上的 “种树门道”,更能明白讲究的由来。
大禹规定 “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保护植树季;隋炀帝在洛阳驿道种柳,活一棵赏一匹绢;
白居易走到哪种到哪,在洛阳履道里 “徙竹覆寒池”,但他从不在门前密植,都是种在庭院角落。这些古人懂一个理:
种树不能只图自己喜欢,得顾着环境和邻里。
现在城里小区种树,老规矩也在变。
像桂花、橘子树成了新宠,“桂” 通 “贵”、“橘” 通 “吉”,且根系浅、少虫害。
但竹子的争议还在:
去年杭州某小区就有业主因门前种竹挡了邻居采光,闹到物业,这说明老俗语里的 “换位思考”,到今天仍没过时。
![]()
说到底,门前种树的讲究,从来不是迷信。无论是 “不种桑柳” 还是 “慎种竹子”,
核心都是古人对居住环境的观察总结。
现在我们不用照搬 “不树者无椁” 的老规矩,但 “种树不扰民” 的底线不能丢。
毕竟,树长得再好看,若伤了邻里和气,也失了种树的本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