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看到美国陆军国民警卫队的一个上尉米卡·内多夫勒在《军事评论》杂志上发了一篇文章,标题叫“为第二天而战:在一场常规战争中保存中国海上基础设施”。这家伙直接说,如果中美真打起来,美国陆军别急着把中国港口全炸毁,得留着战后自己用。这话一出,军界和媒体圈子炸锅了,好几家大报像《陆军时报》和《国防新闻》都转载报道,日期是2025年10月21日。
![]()
内多夫勒不是随便说说,他是威斯康星州人,大学读历史,硕士在英国国王学院拿的战争研究学位,还得过威廉·E·德普伊写作竞赛一等奖。他的观点听起来挺反直觉的,通常打仗不都想着摧毁敌方关键设施吗,但他觉得这样长远来看对美国没好处。
![]()
文章核心就是劝美国陆军在潜在中美冲突中,别对中国的港口下死手。中国有全球最大的港口网络,像上海港、宁波舟山港这些,每年吞吐量巨大,占世界贸易大头。内多夫勒说,美国有精确打击导弹系统,比如精确打击导弹和暗鹰导弹,能从印太地区远程打,但要控制力度,做成“可修复的破坏”。
![]()
比如针对港口入口,用导弹临时阻塞航道,让船进不来出不去,但别把整个码头炸成废墟;对起重机和存储区,切断电力或打掉子系统,瘫痪一时但容易修好;内陆铁路连接,也只中断关键节点,不搞永久破坏。这样战后很快就能恢复贸易,美国自己也能受益。
他拿数据说话,二战后美国没把日本和西德的港口全毁,结果1956年日本就成美国重要出口市场,1960年西德排第三大进口来源。越南战争结束,1990年代美越贸易起步,到2024年越南是美国第六大出口国。这些例子说明,保存基础设施能加速战后和解,经济上美国占便宜。
![]()
他还提了另一个点:中国海外投资的港口,比如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希腊比雷埃夫斯港,这些不是孤立的资产,跟当地经济绑得死死的。美国如果想用这些当筹码,得赶紧抢占,但别毁掉。内多夫勒建议用特种部队或外交协调,比如陆军的外事军官和国民警卫队的双边事务军官,跟东道国谈合作,控制这些港口作为谈判工具。
前提是这些地方防御弱,美国能快速拿下。但他也承认,主权问题复杂,得看当地国家态度。这些港口带动就业和贸易,美国强行接管,等于断人财路,肯定招反感。中国通过“一带一路”跟这些国家合作深,构建利益共同体,美国想伸手,得掂量后果。
![]()
为什么内多夫勒这么想?因为他觉得现代战争不光是军事胜负,还得考虑战后重建。传统思路是摧毁敌方经济命脉,逼其投降,但对中国这种体量大国,不现实。中国国防实力强,沿海有反介入区域拒止系统,覆盖第一第二岛链,美国军舰靠近都难,更别说占领港口。内多夫勒引用系统战争理论,约翰·沃登的观点,说要针对国家权力要素,但别全面毁灭。
历史教训告诉他,二战时美国抢占太平洋港口控制航道,但战后靠贸易重建关系。现在中美贸易额巨大,2024年数据看,中国是美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摧毁港口等于自断臂膀。战后修复成本高,美国经济也会遭殃。他举例,俄乌冲突后,美国冻结俄罗斯资产,但那没彻底解决问题,反而激化矛盾。对中国,类似操作风险更大,因为中国有能力反制美国全球基地和航道。
![]()
文章一发,军界反应不小。10月21日,《陆军时报》发文《在战争中,美国陆军能摧毁中国港口吗?该不该?》,说内多夫勒观点听起来反直觉,但有道理。国防新闻也跟进,强调损坏中国港口或夺取经济设施是战略失误。
国家利益杂志10月25日发《美国不该摧毁中国港口:战争日志》,说破坏港口修复难,对美国经济长期影响大。一些分析人士赞同,觉得注重长远和平好,但也有人质疑操作难度高,中国防御强,美国精确打击不一定准。内多夫勒的文章没改变政策,但戳中了中美博弈痛点:不是谁抢得多,而是谁合作多。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