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常有朋友问我,有没AI产品经理课程推荐的?我个人这边,虽然做了8年的AI产品经理社群和相关内容,但确实一直没精力做课程。
而市面上的相关课程,大多是不够有“深度实战价值”的;可能我的标准线比较高,一直没发现质量特别高、口碑好的。
直到今年,我发现张和老师的「AI产品实战营」——这是第一个,我真的愿意个人背书、公开宣传之的AI产品课程。
如果你真的在考虑转型AI产品经理,或是希望真正做好AI产品落地工作(AI产品经理、研发、测试、CEO/1号位等等),请一定看完本文,我会尽量客观地介绍其优劣势,供你参考——
一、背景 & 差异化价值
1、8年前,张和跟我就认识了,下面是他的背景介绍
11年工作经验,8年AI产品负责人(兼AI评测和数据负责人)
AI创业公司创始人,AI出海产品稳定赚钱中
曾负责“小米手机操作系统”AI大模型落地
曾作为小米汽车前20号以内筹备骨干,负责自动驾驶技术产品团队&数据体系
组建过3个AI产品团队,面试过超1000名AI产品经理,给40+企业机构提供过AI落地咨询建议
小米AI集团级年度最受欢迎讲座No.1
2、张和老师最差异化的价值在于,他占据了“AI评测驱动”这个生态位(No.1)。
现在也有些AI团队,开始说自己重视“AI评测(评估)”,但其实很多只是做最表层的评测工作,根本没有足够重视、落脚到“驱动”二字!——真的是由AI评测,来驱动 “所有”其他的相关流程工作吗?负责评测的同学,真的能说了算吗?很多团队并不是的。
张和老师能讲出,“足够专业的评测驱动,能让一个AI项目起死回生”这种话,我一听,就知道真的有货。具体来说,有几点:
1)实战经验
“踩过无数坑、花过上亿预算”,总结出了“评测驱动”AI产品方法论。
在公司内部,他好几次被派到其他AI团队救火——他一问就知道,旧有模式里,对于AI评测是不够重视、或操作有误的;内部沟通时,也能让相关技术产品同事服气。
2)干货课程体系
在张和老师的AI产品经理课程里,关于AI产品评测,他能讲“7~8个小时”的内容量;一般人,根本讲不出来这么多的。
3)效果价值
不论对于AI产品实战工作(升职加薪),还是求职面试(拿offer),“AI评测驱动”都是最容易短期拔高、给自己加分、ROI最大的!因为目前业内非常稀缺,很多面试官或业务leader,自己都不懂。
可参考《》。(AI背景不多的同学,也能转型成功,直播时有提到过往成功案例)
4)最近1周,张和老师在咱们「AI产品经理大本营」里,做了多次关于“AI评测驱动”的分享,大家可以直接看到——
30分钟视频:「」(链接里的第1个视频,9分10秒开始)
干货文章:《》
ps,还有张和老师的自述文“”,能更全面、真实地了解他。
3、另外,在黑客级竞品调研、“不在硅谷胜在硅谷”的信息input方法、“求职面试导向”的做AI产品、写AI文章等方面,也是张和老师很特别的擅长领域,详见下文课程介绍部分。
二、课程介绍
1、课程名称:「AI产品实战营」(第四期)
2、适合人群:想转型求职AI(或已从事AI)的产品经理、研发、测试、CEO/业务1号位等
3、开营时间:11月中旬
4、课程体系,分三大部分:
1)直播课部分(Week 1-Week 8)
认知篇:不在硅谷胜在硅谷
知识基础篇:AI概念、Prompt、上下文、Agent、RAG、ChatBI等
评测篇:全网最专业的AI大模型评测深度课程
AI产品方法论篇:立项、预研/demo、 AI/大模型产品设计方法、黑客级竞品调研、构建数据飞轮、AI Infra、AI落地产研组织
每周日上课7小时。授课形式:线上直播+回放(一年内有效),如果是base 北京的同学,也可线下听课(朱辛庄地铁站附近)。
2)实战部分(Week 1-Week 10)
A,输入:黑客级竞品调研小组实战(3周)
以小组为单位,对某款硅谷或国内领先产品,进行底朝天式的逆向级调研,包括相关的市场和竞品全面摸排、主创成员的推特、该产品详细的技术架构。
并且,小组成员会一起搭建核心的评测集case,实际摸索产品的技术边界。最终产出一份,接近于该领域创业团队深度的报告,“能用于立项进军该方向”的程度。
B,实践:从0到1 打造一款AI产品(5周)
与市场上的AI代码开发应用课程不同,我们一方面带大家上手AI代码工具,一方面带大家做一款“有深度、面试时拿得出手的AI产品”!在实战过程中,张和老师会全程提供关于产品方向、Prompt调试、workflow编排、Agent工具设计等方面的指导。
做一款小游戏、有趣的网站其实没那么难,但能不能让项目成为“求职AI产品经理的核心亮点项目”,是非常需要资深AI产品面试官的视角的!
三期课程结束后,已有十几个同学,凭借训练营做的AI产品项目,在面试中与面试官侃侃而谈几十分钟,拿下知名公司的AI产品offer!
C,输出:面试求职角度的“AI产品知识输出整理”(2周)
从准备AI产品经理面试的角度,更系统地整理(近2个月)课程中学到的所有AI技术知识、产品方法论、对Agent/上下文工程等的实战心得体会,进而输出为文档。
学员从“讲给面试官听”的角度,用5-10分钟时间,系统讲解自己在AI产品某个方面的文档和心得,张和老师会站在面试官角度提供反馈,比如哪里不够本质、精炼,哪里还可以更能体现自己的踩坑经验。
很多同学在这个阶段,已经能写出非常有深度的AI产品相关的公众号文章,对于求职起到了直接的作用!
3)服务部分(Week 1-永久)
A,1对1咨询:
面向想要求职AI岗位的产品经理/跨行转产品/学生,教你如何打造最适合自己亮点的AI作品集,简历及应聘方向指导(每人1小时)
面向业务负责人或公司老板:提供AI落地产研相关的定制指导(每人2小时)
B,赠送福利
免费复训:买一期,送一期!
永久社群
培训期间免费使用GPT-4.1等领先模型、赠送AI学习优质资料库等
注:以上三大部分,是并行的
;即,主体课程时间,大家可以默认算8~10周
(有少量同学,可能自己选择不做部分实操项目)。
完整的课程体系介绍,可见链接:https://izux3goqsa.feishu.cn/wiki/UmWlwWjijiaA2ok0HwBcIPfjno8(推荐复制后,用PC浏览器打开;或点文末“阅读全文”入口)
![]()
三、值得学的理由——hanniman想特别补充强调的3个点
1、课程学员里,可能有你未来的重要职场伙伴、甚至贵人
20年前,我听到过一个重要认知:在重大历史变革阶段,任何领域,最早的一批人,都/才是最厉害的!(越往后,平均水平可能逐渐降低)。比如黄埔军校,最牛的人,就是前面的几期。
为什么?因为越是在“局势还不清晰”、“确定性不高”时,就“提前入局”的人,一定是有非比寻常的认知、远见和魄力。
越是在AI还没真正爆发时、在“AI评测驱动”还没有被主流认知get到时,就能够花大价钱来学习的人,一定是“对自我成长要求非常高”的潜力股人才。
在课程里,你能结识他们;其中就有人,可能会成为你一生的朋友——如果你有敏锐的捕捉能力,以及自身的认知素养能“吸引”他们的话。
ps,引申阅读,星球核心重磅文章《周日换频道(215)_如何让贵人拉你一把?
》 https://t.zsxq.com/12ix7nnGM (有牛人朋友刷了3遍)
2、学习这门课程,本质是一项投资行为
几个月前的三期课程时,我发现了一个很反差的现象:
这个课程,理论上的目标用户(定位),应该是初中级AI产品经理(更适合),但反而高级AI产品经理,对其价值的理解和预期,更客观和理性。
具体表现是,初级职场经验的同学,更容易纠结在“本来就不可控”的方面,但不知道更重要的是,那些“确定性(大概率)”的价值。
而高阶人才评估一件事(课)的标准、或者说预期,并不是要其100%完美,甚至不是要求有60分,而是只要有部分价值(比如10~20分、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且其收益是能超过成本的(比如在某个实战工作项目中,取得超预期的成果,在部门内的地位和价值,就会不一样了),那么就是“可以考虑”的备选项了!
——本质上,这是“投资”思维;而不是只盯着“缺陷”看(任何事物都有瑕疵)。
详见《》
“用钱买时间”,相当于快速吸收了行业前辈的实战经验,至少节省了半年~1年的时间。
所有这些短期收益,其长期复利价值,甚至更大。
对于初阶职场人来说,不要跟当前的高阶人才比(学这门课后,成长的绝对值),而要应该去“跟同龄人比”——学了之后,你会在同龄人(身边同事)里,瞬间领先半个身位,这个是确定的,那其实也就可以去学了。
正如张和老师说的,“阿里对AGI的定义(从商业价值角度):完成80%以上人类的工作,影响或替代50%的GDP——目前最多只有1~5%,空间还非常大,现在入行AI根本不晚!”
如果站到10年、20年后,回看现在——跟到时收益相比,现在付出的课程费用,大概率是九牛一毛。
如果我自己,现在需要转型AI或从事AI实战工作,都是会学去这个课程的;时间宝贵,但仍然愿意花这个时间,是因为我知道里面有价值。
3、我写本文,其实是在付出自己的信用成本
我是很珍惜自己羽毛(口碑)的人,所以很少这么重度地背书。
这门课程,至少目前是我最认可的AI产品课程;虽然可能也有瑕疵(后文会提到),但相对来说,一方面,确实有实战价值,能有助于求职拿offer、升职加薪;以我的高标准来说,其他课程,可能只有30、40分,这门课,至少有60、70分,真的足够了,且非常稀缺。
另一方面,如果大家发现更有实战价值的AI产品课程,请告诉我。我会仔细对比、更新判断。
四、报名 | 优惠 | 咨询
1、「AI产品实战营」的第四期,原价9800元(后续每期会涨价,因为业内“这个专业度”的训练营,都是万元以上的),hanniman读者的专属福利,11月9号24点之前,是900元优惠券;之后,优惠金额将逐步降低。
领取优惠券的方式是:添加我的微信(下图二维码),发送“优惠券”三个字。我会单独发你。
2、如果你希望,先咨询相关问题,或者与张和老师交流,可加入「张和老师 X AI产品经理大本营」专属交流群。
今晚8点,张和老师还会增加一场「Ask Me Anything」连麦问答活动,包含但不限于「AI PM的求职岗位与赛道选择」等问题,欢迎参加~
申请方式:添加乐乐微信(下图二维码),发送“张和”二字,乐乐会加你进专属微信群。
万一乐乐微信添加不了,也可加我微信(hanniman721)。
附:Q & A 问答
Q1:学完这门课程,就能转型AI产品经理、拿到offer吗?
A1:我(hanniman)自己这边,平时也有「」的服务,也有帮很多同学转型成功、拿到offer——这2种模式(我的1v1咨询、张和老师是实战营课程),都能增加转型成功的概率(都有成功案例),那区别在哪里呢?
1)类比来说,我的「1v1咨询」,是能短期速成的求职技巧,类比我们读书阶段的“突击应试”,是针对求职场景的「秀肌肉」。
比如,本来没有AI经验的求职PM,只有30~40分水准的AI工作能力,如果直接去投简历,基本上是拿不到面试机会的。
但通过1v1咨询中的“职业规划/方向定位(最重要!)+文章作品输出+简历优化+帮你内推+面试技巧+谈offer技巧”等等,让候选人达到60~75分,横向对比、比其他候选人要冒尖,进而争取到那些“本来不属于他”的面试机会和offer机会。
注:这套方法(特别是其中的“选方向的5个底层逻辑”),在大家整个职场生涯中,都是可以复用、有长期复利价值的。
2)至于张和老师的「实战营」,是中期(6~7周)提升实战能力,是「长肌肉」,适合有相对宽裕的预算(时间+金钱);是让大家学到实战AI产品能力(很多面试官,甚至都不太懂),让本来30~40分水准的AI工作能力,提高到60~75分。
3)即,对比来说,
相对的增量价值,两者其实是类似的——都是从30~40分,提高到60~75分。
如果能够结合起来,有机会提高到90分。
还有10分,在哪里?hanniman 1v1咨询的套餐C,还有最后一环「模拟面试」。
注1:我个人要求标准比较高,所以是这个评分;业内参差不齐的其他课程,可能加分效果只有10~20分。
注2:除了「长肌肉」、「秀肌肉」,hanniman的星球里,还可以提供「长身高」的价值——比如,「成长的底层逻辑」系列重磅视频,能在更deep的层面,帮助大家提升维度。具体可参考:《》
4)最后还是的说一句,这个世界没有100%保障的东西。外界课程或咨询帮助,是提高了拿offer的希望和概率,但基本要素,还是每个人自己的主动性、学习能力。
Q2:这门课程,只有优点、没有缺点吗?
A2:不同的人,需求侧重点不同;以下这些,与其说是缺点,不如说是特点,大家看自己的偏好即可——
1)AI实战导向,但做不到“大而全”
这种为期7~8周的“训练营”性质课程,毕竟不是学校义务教育,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能把AI产品实战工作中“最核心、最关键的东西”讲出来,已经是最高ROI的方式了。
如果大家希望看更全面的信息汇总,推荐看我出品的《》——是兼具广度、深度、体系化目录的“一站式”AI实操手册,有基于hanniman和“AI产品经理大本营”成员的8年3000+篇AI干货,共计28万字。
2)节奏适中或稍慢,适合转型或初中级的AI产品人才;但对于“非常懂AI”、“认知水平非常高”的高级AI人才来说,可能会觉得“信息密度”最好更高一些。
张和老师的风格,是娓娓道来,层层深入。好处是,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有更冗余的时间,来思考、消化,甚至做笔记。但有可能,讲课一开始(比如前20分钟),不容易“抓人”。
我们可能会觉得,信息密度应该越高越好,但反过来说,如果信息密度过高、太干,又会有同学觉得,还没消化完,就讲过去了,所以说,众口难调啊:)
当然,这里的意思,并不是说,课程干货程度会那么低——总比十几年学校课堂上讲的、以及其他AI课程,干货质量要高得多(大家从前面张和老师的视频回放里,就能看到)。
总之,不可能“既要又要还要”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100%完美、适合所有人的;但是,这门课,至少是目前业内相对“最有实战价值”的AI产品课程。
如果我们能抱着空杯心态、合理预期、用心学,一定会有收获的。
黄钊hanniman,前腾讯PM,前图灵机器人-人才战略官/AI产品经理,13年AI、16年互联网经验;社群“”(8年)和自媒体“hanniman”(11年);作品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