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守着几亩薄田没盼头,现在跟着强村公司干,去年村集体收入突破10万元,我既能拿土地分红,又能在茶园务工,一个月多挣2000多元。”11月5日,广元旺苍县龙凤镇龙安村村民但启忠拿着分红存折,满脸笑容。
这一变化,源于旺苍县探索“三变”实践,破解村级集体经济“人才少、规模小、资源弱”难题,走出“人才输血、产业供血、资源造血”的乡村振兴新路。
村支书变董事长
面对各村资源分散、单打独斗的困境,旺苍县推行“集体经济组织+经营主体+产业基地”模式,组建强村公司,由强村党组织书记任董事长,弱村党组织书记进董事会,并聘职业经理人负责运营,实现村务与集体经济“双轨同向”。
“刚当董事长时,我心里直打鼓,3个村的资源要整合,利益要分配,怕对不起乡亲。”旺苍县强村共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龙凤镇龙凤村党支部书记何志说,公司从农文旅融合、农机租赁破题,制定清晰的管理分配制度。“整合3个村23台闲置农机统一服务,去年服务4000多亩,给每个薄弱村分红近1万元。”
旺苍守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本盘,通过强村公司搭建土地流转、托管平台,把零散地块“化零为整”发展规模产业。如今,五权镇铜钱村茶叶基地连片成势,村民实现“务工增收+土地分红”双丰收。
闲资产变香饽饽
“老村委会办公地荒了五六年,墙皮都掉了,现在改成加工车间,每年为村集体增收6万元,带动10多人务工。”双汇镇斑竹村干部青琳指着崭新车间自豪地说。闲置资源的“重生”始于一场覆盖全县的“地毯式”摸排。
去年,该县组织村“两委”、村民代表、老党员组成专班,结合卫星图和实地踏勘,对全县257个村(社区)的闲置村委会办公地、荒山、滩涂等逐一登记,建立“隐形资源台账”。“我们带地图、拿卷尺,在山上跑了一个多月,连半山腰荒坡都没放过,梳理出1200多亩可用资源。”木门镇三合村老党员王克志回忆。
该县引导集体经济组织与专业合作社合作,通过租赁、合作开发等方式发展特色产业。该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谭馨介绍,目前全县盘活闲置资源800多亩,带动村集体增收超200万元。
“等赖靠”变“上手抓”
“以前想发展产业,却不懂技术、不会营销,只能等靠要。现在有指导员,村里蜂蜜去年网上卖8万多元,翻了一番。”五权镇中河村党支部书记何兴政说。他提到的电商指导员张贵泉,是县里精准选派的人才之一。
旺苍县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将村(社区)分为“资产盘活型、资源开发型、产业带动型、三产融合型”四类,精准选派电商指导员、产业技术员。“刚到中河村,我发现村里的蜂蜜品质好但缺销路,就帮村民建了电商直播间,教他们拍短视频、做推广。”张贵泉说,现在村民不仅会网上卖货,还主动研究市场需求。
为持续壮大人才队伍,该县从驻外商会、老乡会、个体私营经济协会中回引能人,制发后备力量选拔培育流程图,构建“本土回引+院校培养”模式,每半年举办集体经济专题培训班,建立“1名部门干部+1名村干部”结对帮带机制,通过教理论、练实操、学经验提升村干部带富能力。(陈绍海、康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