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在定陶区马集镇袁堂村,村民袁朝敬正踩着木梯,小心翼翼地采摘柿子。橙红饱满的果实压弯了枝头,像一盏盏点亮幸福的小灯笼。
“你看这柿子,个个透亮,咬一口甜到心窝里!”他一边熟练地将柿子放入竹筐,一边算着增收账,“院子里种了10棵柿子树,光是品相好的鲜果就卖了2000多块钱。”
袁朝敬的“甜蜜生活”,是定陶区将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推动林业从“绿起来”向“美起来、富起来”跨越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定陶区林业服务中心以林长制为总抓手,在广袤平原上书写了生态与民生共荣的高质量发展篇章。
责任生根,筑牢绿色屏障
“既要让树栽得下,更要让林守得住。”这不仅是口号,更是定陶林业人心中牢记的责任。
为此,全区压实“责任链”,构建起区、镇、村三级林长联动体系。409块林长公示牌遍布城乡,如同忠诚的守护者,看护着每一片绿意。创新的“林长+检察长”机制,形成了“巡查—提示—督办—销号”的闭环管理,让“一林一策”精准落地。
春天的定陶,更是生机盎然。
在“科学绿化、乡土优先”的原则下,机关干部、党员群众挥锹培土,义务植树的身影成为最美风景,形成了“党员带头、全民参与”的绿化格局。
5年间,2700余亩人工造林染绿了曾经闲置的荒地,构筑起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
产业开花,激活共富动能
绿色,不仅是生态底色,更是发展底气。
依托丰富的速生杨资源,定陶区打通了“旋切单板—实木拼板—家具/工艺品”的全产业链。产业升级后,186家木材加工企业告别“作坊式”生产,迈向集约化发展的新阶段。
在张湾镇湾子张村,木屑飞扬的传统场景与键盘声此起彼伏的电商景象交织。这个全国知名的“淘宝村”,已孵化出820家网店、2家跨境电商,形成“生产+电商+物流”的完整产业链,带动逾3700人就业,让木制工艺品销往全球。
而在“玫瑰小镇”黄店镇,1.26万亩花田汇成一片绚烂海洋。引进的“滇红”“墨红”等12个优良品种,不仅是视觉盛宴,更是百姓的“致富花”。亩均收益7000元左右,年产值高达2.3亿元,玫瑰产业让4000多户、1.3万余人端上了“花香四溢”的金饭碗。
创新破局,点“废”成金
面对“零散地块难利用,荒坑闲院长杂草”的农村痛点,定陶区以滨河街道牛楼村为试点,上演了一场“点绿成金”的实践。
“我们通过‘党组织引领+合作社托管’,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村党支部书记张善法说。
在牛楼村,经过民主决策,推出了“自愿入股+土地流转”两种方案。
在定陶区林业服务中心的统筹下,市、区专家为整合出的67亩闲散地块制定了“一地一策”方案:44亩集中地块种植山农酥梨,行间套种卫矛苗;23亩零散地块栽植高干樱花;曾经的废弃坑塘则实施了“绿化+养殖”模式。
如今,这片曾经的“无用之地”已是生机盎然。4.2亩坑塘年净收入2.1万元,套种的卫矛苗亩均净收入近万元。展望未来,44亩梨园盛产期年利润有望突破百万元。
这不仅让20名留守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过万元,更让生态颜值与群众收入实现了“双提升”。
科技赋能,守护未来
高质量发展的背后,是坚实的科技支撑。
定陶区林业服务中心组建的“专家服务团”,常年穿梭于田间地头。
“以前修剪全凭感觉,现在专家教了‘Y字型’‘主干型’架式,果子结得又多又好!”一位参加培训的果农感慨道。
每年60余场培训,1000余人次受益,果树亩产平均提升15%,这是科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改变。
从引进优良品种到推广先进栽培模式,再到搭建“线上服务平台”答疑解惑,科技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被有效打通。
行走在今日的定陶区,林间果香四溢,路旁绿意盎然。林业真正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引擎”和乡村振兴的“增收支柱”。
定陶区林业服务中心主任田冰表示:“我们将以‘功成不必在我’的韧劲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继续守护好每一片绿色,让定陶的天更蓝、地更绿、林农更富足。”
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卫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