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大家经常说“不要在网上乱搜医疗建议”,而在人工智能时代,又出现了一种新风险:让AI提供医疗建议。
![]()
图片截自论文页面
不久前《内科医学年鉴·临床病例》(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Clinical Cases)报道了一起神奇的病例——有人因为听信 AI,把自己吃成了“溴中毒”。
AI 真敢建议,患者真敢实践
这位患者来到医院急诊时,主诉是“被邻居下毒了”,而后医生还得知,他平日不吃很多食物,连外来的水也不放心喝。住院24小时后,他甚至出现了幻听幻视等症状,最终被当作精神病收进医院。
这是怎么回事?用药后,患者冷静下来,医生才问出真实情况。原来,由于他特别害怕吃到对身体有害的食物,已经造成身体缺乏多种维生素,最近,他又在网上看到了“食盐有害身体”的文章,开始进一步了解和研究。他想到,食盐的化学成分是氯化钠,但为什么文献都在关注钠对身体的伤害,没人关注氯呢?超市只能买到低钠盐,为什么买不到低氯盐呢? 难道氯对身体没有一点害处吗?能不能不摄入氯呢?
![]()
△食盐,AI配图。
由于网上没有相关的资料,他转而询问了ChatGPT,结果 AI 给出了“非常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用溴来代替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他真的照做了。
看似六七八分像,其实完全不一样
溴,元素符号 Br,在周期表上位于氯的正下方,是普通人不太容易接触到的一种元素。大概一百年前,溴被认为拥有镇静效果,因此很多非处方药物里含有溴盐,用以治疗失眠、焦虑等症状。然而,要是一不小心吃多了,就会引发运动失调和各种幻觉,严重的可以导致昏迷、厌食及便秘等症状。
为什么会这样呢?溴和氯都是卤族元素,最外层都是 7 个电子,化学性质很相似,在简单的化学反应里确实可以相互代替。因此,人体摄入溴离子后,它也会“冒充”氯离子去参与各种生化反应。但是一旦反应真的开始,它就露馅了: 神经系统的正常运行非常 依赖氯离子,如果氯离子被溴离子顶替,神经系统遭到的破坏也将十分严重。
当然,人体可以排出体内的溴离子,但速度较慢,如果持续摄入含溴的食物或者药物,溴可以逐渐积累,造成更大伤害。历史上,溴中毒一度占到了精神病院住院人数的 8%。
没想到,因为AI的建议,这位患者产生了“溴中毒”症状。
不一定靠谱,莫要轻信!
如此说来,虽然这个病例本身是罕见的奇葩,但它却反映了更广泛的现象:“聊天机器人精神病”(Chatbot psychosis),也称“ AI 精神病”。
这个词语形容的是,用户在和AI聊天的过程中产生或者加剧了精神病症状。一个非常典型的场景是,用户相信某种阴谋论,AI 没有否定反而迎合并鼓励用户,并且幻觉出支持这一阴谋论的各类证据,导致用户深陷其中,日常生活和社交濒临崩溃,甚至采取极端行为。
为了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在生成式AI的时代,不管是什么样的想法,AI都能给提供支持。因此,作为普通用户,一定要有一双善于甄别的眼睛,莫要因为轻信AI,付出惨痛的代价。
微信编辑:桃子
本文来源:科普中国
还原事实,洞悉真相。
欢迎关注,留言举报!
除了辟谣,这里还关注网络热点,及时回应网友关切,追踪事件进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