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朝鲜半岛军事动态持续引发关注,11月以来朝鲜两次动用多管火箭炮向黄海北部海域发射炮弹,且两次行动均与韩美重要军事或外交活动 “精准同步”。
不仅恰逢韩美防长共同访问朝韩非军事区,还撞上韩美 “联合海上巡逻” 演练。
短短三天内密集行动,叠加10月朝鲜曾在特朗普亚太经合组织峰会访韩前发射短程弹道导弹的背景,让不少人嗅到了火药味。
半岛紧张态势是否会因此进一步升级?
![]()
11月4日,韩国联合参谋本部(韩联参)通报的:朝鲜于前一日午后4时许,从黄海南道沿岸地区发射约10枚240毫米多管火箭炮,炮弹全部落入黄海北部公海海域,未对韩国领土及民用船只造成直接威胁。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火箭炮发射结束后不到1小时,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便抵达朝韩非军事区南侧的博尼法斯营地,与韩国国防部长官安圭伯会合。
作为韩美在非军事区的核心据点,博尼法斯营地不仅承担监控朝方动向、协调联合防御的职能,此次两国防长还在此视察了边境雷达站与应急指挥中心,并明确提及 “要通过强化同盟防御态势。
应对朝鲜潜在威胁”,韩联参匿名官员更是直言 “朝方选择此时发射,意在反对韩美军事合作”。
![]()
但让人好奇的是,这并非朝鲜本周首次与韩美军事活动 “撞期”,三天前的另一次发射同样存在高度巧合,这种 “巧合” 真的是偶然吗?
韩联参同期证实,11月1日午后,朝鲜已在同一区域发射过10枚同型号240毫米多管火箭炮,而当时韩美正开展 “联合海上巡逻” 演练,韩军 “文武大王” 号驱逐舰与美军 “本福尔德” 号驱逐舰协同,在黄海北部海域重点巡查航道安全,美韩官方称此次演练 “旨在提升对朝海上渗透的防范能力”。
从时间线来看,两次发射间隔仅72小时,且均选择韩美有重要军事行动的节点,使用的武器型号、发射区域完全一致,韩联参通过侦察机与岸基雷达全程监控后也承认,“朝方行动具备明显的针对性”。
![]()
根据韩联参2024年国防白皮书公开数据,240米多管火箭炮射程约 70-80 公里,恰好能覆盖首尔及周边京畿道地区,且具备 “射速快、覆盖广” 的优势。
单门火箭炮每分钟可发射 40 枚炮弹,能形成饱和打击效果。
更关键的是,依据联合国安理会第2397号决议,仅禁止朝鲜发射弹道导弹与洲际导弹,多管火箭炮因技术属性未被列入禁止清单,这意味着朝鲜可通过此类武器传递信号,同时避免引发更严厉的国际制裁。
![]()
美国五角大楼近期发布的对朝军力评估报告也提到,该型号火箭炮近年经技术改进,打击精度已提升至误差10米内,实战能力显著增强,韩美当前正联合分析此次发射的具体参数,以完善防御预案。
但回溯过往朝鲜在 “关键时间节点” 采取军事行动并已经是常态,10 月份的导弹发射就与特朗普的亚太行程紧密相关。
10月初,朝鲜曾连续发射多枚短程弹道导弹,而当时距离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峰会并计划访问韩国仅剩一周。
据韩联参通报,当时发射的导弹型号为 “KN-23”,射程可达 480 公里,能覆盖韩国全境及日本部分地区。
![]()
美国白宫当时回应称,“朝鲜的行动破坏地区稳定”,并宣布特朗普访韩期间将与尹锡悦重点讨论 “延伸威慑” 落实方案,包括美国战略武器在半岛周边的部署协调。
韩国国防研究院研究员金敏宰对此分析,“朝鲜通过‘时间关联’的军事行动,意在让韩美意识到其军事活动会引发对应反制,避免自身战略诉求被忽视”。
面对朝鲜的密集动作,韩美虽反复强调 “保持联合防御态势”,但实际应对措施是却在加剧局势紧张
从目前情况看,韩美已采取一系列应对举措,韩军在首尔周边强化 “铁鹰 - 2” 防空系统部署,边境陆军部队提升战备等级。
美军则由赫格塞思公开表态 “将动用所有同盟资源应对朝鲜威胁”,并宣布美国陆军第 2 步兵师将增加在韩驻军规模,同时加快 “萨德” 反导系统的升级进度。
不过,地区其他国家则呼吁克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 11 月 5 日的记者会上表示,“各方应坚持政治解决方向,避免采取加剧对立的行动,重启对话协商才是解决半岛问题的根本途径”。
俄罗斯外交部也发声呼吁 “尽快恢复六方会谈,通过多边机制化解分歧”。
当前半岛虽未出现直接冲突,但军事活动频繁易引发误判,如何打破 “对抗 — 反制” 的循环,成为维护地区稳定的关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