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3日,美国联邦政府停摆已进入第34天,距离历史最长纪录仅一步之遥。
此时,补充营养援助计划(SNAP)停发的恶果正全面显现:4200万依赖该计划的美国人已连续3天无法领取食品补助,纽约、华盛顿等地的食物银行排起千米长队,库存告急的站点被迫限量发放。
更具戏剧性的是,美媒同日披露,特朗普政府已通过非正式外交渠道接触中方,寻求扩大大豆进口规模。
![]()
这个粮食出口量占全球25%的国家,为何会陷入“自己人吃不饱”的窘境?曾高举“贸易战”大旗的特朗普,又为何突然转向中国求援?
粮荒背后的政治困局
美国的“断粮危机”绝非偶然,而是联邦治理失效与两党博弈的直接产物。
这场危机的源头可追溯至2025年9月30日,国会参议院因两党在医保福利支出上分歧巨大,未能通过新财年临时拨款法案,导致10月1日起联邦政府正式“停摆”。
![]()
作为100%联邦资助的民生项目,SNAP资金随停摆逐渐枯竭,美国农业部早在10月25日就发布预警,明确11月1日起停止发放救济金,将责任指向累计12次否决拨款议案的民主党人。
救济体系的崩塌形成连锁反应。
全美超过60%的食物银行在11月1日后出现物资挤兑,华盛顿州“西北Harvest”食物银行库存仅能维持10天,加利福尼亚州部分站点将每人单次领取量压缩至2天口粮。
![]()
尽管马萨诸塞州等25个州联合起诉联邦政府,要求动用应急资金补发补助,且联邦法院裁定政府须维持救济发放。
但农业部以“应急资金仅限赈灾、无法律授权垫付常规福利”为由拒绝执行,仅在11月3日宣布动用46.5亿美元应急资金发放50%额度,且部分州因程序繁琐需数周才能到账。
![]()
更深层的矛盾藏在福利体系的设计缺陷中。SNAP覆盖全美13%人口,其中39%是儿童、20%是老人,这些群体每月平均187美元的补助是生存底线。
但特朗普政府此前推动的《美丽大法案》已削减该计划1870亿美元资金,并提高领取年龄下限,大量低收入群体本就处于保障边缘。
![]()
如今停摆引发的资金断裂,不过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暴露了美国福利制度“重政治博弈、轻民生保障”的积弊。
生产端的压力进一步放大危机。
2024年美国中西部干旱虽未造成大规模减产,但玉米产量仍同比下降1%,大豆产量则逆势增长10%。
不过冬季寒潮叠加库存调出增加,导致2024/25年度玉米期末库存下调至17.38亿蒲,较11月预测减少2亿蒲。
![]()
同时,钢材关税推高农机价格7.2%,化肥成本因进口受限上涨11.5%,中小农场主损失累计达450亿美元,而联邦农业补贴却向大型企业倾斜,中小农户获得的救济资金被砍掉30%。
生产端的成本压力与库存下滑形成叠加效应,让美国粮食体系的抗风险能力降至冰点。
对华政策的反噬效应
特朗普如今的求援处境,正是其强硬对华政策反噬的必然结果。
![]()
2024年美国大豆对华出口虽保持一定规模,全年出口量达2700万吨,占美国大豆出口总额的51.66%,但2025年形势急转直下。
1月至8月出口总量仅539万吨,占同期出口总量的29%,其中6月至8月出货量几乎为零,新收获的2025/26年度大豆对华装船量更是连续多月维持“零”记录。
![]()
这种断崖式下滑背后,是特朗普政府2024年再次加码对华关税的直接影响,而中国曾长期占据美国大豆出口市场的52%份额。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求援前三个月,特朗普还推动参议院以91:7的高票通过法案,全面禁止中国企业收购美国农地,将正常农业投资政治化为“国家安全”议题。
![]()
中国早已通过多元化布局摆脱对美依赖,在大豆进口领域,巴西已取代美国成为最大供应国,2025年1月至8月巴西对华出口大豆达6732万吨,占同期中国进口总量的76%。
同时中国通过推广豆粕替代技术,将饲料行业对大豆的需求降低12%,进一步削弱了美国大豆的市场议价能力。
![]()
特朗普寄予厚望的“关税施压”,最终变成了美国豆农的噩梦。450亿美元的亏损缺口远非联邦承诺的150亿美元救助金所能填补,且这笔救助因政府停摆至今无法落地。
美国大豆协会在2025年8月致信特朗普,明确呼吁调整对华政策,直言农民正面临“收入暴跌与成本飙升的双重挤压”,这封联名信成为美国农业界对特朗普贸易政策的公开抗议。
政策的自相矛盾正在摧毁美国农业的国际信誉。
![]()
摩根士丹利10月发布的报告指出,美国随意调整外资政策、威胁收回已售农地的做法,已引发全球资本信任危机,多国农业企业开始规避与美合作。
IMF更是专门发布预警,强调这种“政策不确定性”将冲击全球粮食供应链稳定。当特朗普试图用政治手段操控农业贸易时,却亲手让美国农产品失去了最关键的市场信任。
合作背后的利益逻辑
特朗普政府的求援,本质上是对全球化时代利益依存的被动承认。
![]()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粮食生产国与消费国,2024年粮食总产量达7.065亿吨,比2023年增加1109万吨,增长1.6%,库存充足且储备体系完善,完全具备参与国际粮食合作的能力。
中美农业的互补性从未消失:美国拥有人均耕地面积是中国5倍的资源优势,中国则具备全球最大的农产品消费市场与成熟的供应链整合能力,理论上的合作本应实现双赢。
中国市场对美国农业的重要性从未减弱。
![]()
即便在2025年出口大幅下滑的背景下,2024年美国大豆出口总额244.7亿美元中,中国仍贡献126.4亿美元订单,这种规模足以证明中国市场的“压舱石”作用。
特朗普政府提出“未来6个月增加1000万吨大豆进口”的诉求,正是看准了中国的采购能力对缓解美国农业库存压力的关键作用。
![]()
目前美国大豆库存已达近五年峰值,若无法及时消化,明年农场主将面临更大规模亏损。
合作的达成必须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
中国商务部在吉隆坡经贸磋商中已明确表态,愿意在平等基础上扩大农产品贸易,但美方需同步解决三个问题。
取消对华农产品不合理检疫限制、放宽高科技农业设备出口管制、减免仍在实施的额外关税。
这种“利益互换”符合国际贸易基本准则,也是中国维护自身权益的合理诉求。
![]()
毕竟,2018年贸易战期间,中国曾在美方取消相关限制后,单月增持美国大豆1200万吨,证明了合作的可行性。
从全球视角看,中美农业合作关乎全球粮食安全。联合国粮农组织10月发布的《粮食安全报告》显示,极端天气与地缘冲突已让全球饥饿人口达3.19亿,加沙、苏丹等地陷入急性粮食不安全状态。
美国作为粮食出口大国陷入内部危机,将进一步冲击全球供应链稳定性。
![]()
中国通过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实施的援助项目,已为也门、埃塞俄比亚等国提供200万吨粮食援助,这种负责任的大国担当,与美国将粮食福利政治化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这场粮食危机给美国敲响了深刻警钟。
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不仅取决于生产能力,更取决于分配公平与政策理性。特朗普政府从“关税施压”到“寻求帮助”的转变,印证了全球化时代没有绝对的“赢家通吃”。
![]()
正如新加坡《联合早报》11月2日评论所言,中国的“市场选择”打中了美国农业的七寸,这并非战术胜利,而是对“单边主义行不通”的现实注解。
当纽约的救济队伍仍在延长,当美国豆农在亏损中挣扎,这场危机早已超越国界。
特朗普的求援能否成功尚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任何无视客观规律、将民生问题政治化的做法,最终只会反噬自身。
![]()
粮食安全容不得博弈,合作共赢才是破解困局的唯一路径,这或许是这场“断粮危机”留给所有国家的重要启示。
信息来源:
美农业部将动用应急资金部分支付食品援助福利金
2025-11-04 07:48·央广网
玉渊谭天丨美国或失1600万吨大豆订单
2025-10-14 13:51·央视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