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聚焦青科会丨青科会上,大学校长与青年科学家共话:让校园里走出更多创新者

0
分享至



青年阶段是科技工作者的创新黄金期,如何助力其成长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上,多位大学校长和青年科学家共探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的路径。

青年阶段是一个科技工作者最珍贵的“黄金期”。此时,创新的火花不断闪现,对探索未知踌躇满志。

如何让青年科技人才稳健成长,为他们释放潜能营造最好的环境,成为当前高等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不久前在温州举办的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上,记者围绕这一课题与多位大学校长和青年科学家对谈。他们以切身的经历和体会,为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探索路径,为青年人才更好成长发声。


2025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官方展示交流活动“万有引力π”现场。记者 刘琨 摄

人工智能,机遇还是挑战

“人工智能时代正在改变教育的底层逻辑,我们必须重塑教育生态。”在温州肯恩大学举办的峰会“大学教育与未来人才培养论坛”上,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杨宗凯的话引起在场高校校长们的共鸣。

从政策层面看,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已成为明确方向,为青年人才培育划定了转型路径。今年4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明确提出“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当月,浙江省教育厅等四部门制定印发《浙江省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行动方案(2025—2029年)》,将推进学生人工智能教育等列为重点任务,提出到2029年,实现人工智能教育基础设施的基本覆盖,各级各类学校广泛普及人工智能教育,形成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生态,助力教育的系统性变革。一系列政策的密集出台,让人工智能与青年人才培育的结合,从“探索尝试”走向“系统推进”。

多地学校已在实践中验证上述理念。西交利物浦大学打破了传统学科界限,构建了“学习超市”数字平台,整合全球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新生态。在此基础上延伸出许多交叉学科的新专业和方向。例如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的学院和专业设置,瞄准了智造生态学院、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学院、产金融合学院、智能机器人学院、物联网学院、文化科技学院、芯片学院等,提升学生适应当下产业发展需要的新能力。

机遇背后潜藏挑战。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警示:“如果传统大学不主动变革,未来15年内或将面临生存危机。”当AI能够生成比教授更全面的知识图谱,当信息获取变得无比便捷时,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统教育价值正被迅速稀释。

尽管技术浪潮汹涌而来,校长们仍旧认为,无论形式如何变化,教育的本质不能偏移。

上海纽约大学荣誉校长俞立中说:“教育的本质,是为了让每个孩子幸福健康地成长,将来可以服务于各行各业的发展。”但现实中,教育往往把所有人推向同一条跑道,形成“内卷”。在他看来,未来教育的关键,需要从“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起点重新出发,推动培养模式和评价方式的系统性改革,人工智能的兴起恰恰成为这一转变最有力的“催化剂”。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校长李和章同样认为,未来人才应具备三大核心素质:先进理念、创新实践能力,以及对“美好”的追求。AI可以高效完成常规任务,但唯有人类才能实现真正的创造性突破。“追求美好”不仅是个人幸福的源泉,更是教育终极意义的回归,关乎个体成长,也维系社会和谐、推进社会进步。


交流活动现场,参观者体验无人驾驶飞机。青科会官方供图

大学启迪,技能还是素养

大学课堂,是传授已知,还是启迪未知?

“头部高校的核心使命,在于培养创造者。”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副院长路欣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究其根本,大学承载着知识创新的重任。国际经验表明,众多重大科学发现与知识突破,其源头正是大学这片沃土。然而当下,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浮现:在就业压力的传导下,部分大学的人才培养逐渐偏向“学历输出”。

青年人才的大学历练,核心在于锻造两类能力:一是硬技能,涵盖阅读、写作、表达、计算、信息工具运用等基础技能,以及专业领域的精深技艺;二是软技能,特别是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头部高校侧重培养学生提炼问题的能力——即面对未知领域,如何敏锐观察、精准定义关键问题,这是科学研究的基石。其他如教学型大学更注重训练学生高效解决已知问题的能力。

在竺可桢学院,这里的科研启蒙,并非要等到研究生阶段才启动——从大二下学期开始,学生便要深度参与真实的科研流程,从立项申报时的文献梳理,到实验过程中的数据采集与分析,再到论文撰写、结题答辩,每一步都与真实的科研流程完全一致。“在‘做中学’,才能真正培育出学科敏感度与科研品位。”路欣说。

当前,按照“顶尖、相对年轻和具有广阔国际视野”的原则,竺可桢学院推动89名求是讲席教授为代表的顶尖人才和长聘教授为代表的优秀青年人才探索组建“教授学术小组”,140余名优秀学生加入导学团队,让学生在名师引领下开展长周期、个性化的导学培养。

“科学研究,尤其需要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从竺院多年拔尖人才培养中收获的最大感悟。”作为竺可桢学院的导师之一,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杨万喜表示,当一名竺院学生进入实验室后,重点培养的就是他们独立探索和独立思考能力。

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巴德年班学生倪飞达已独立完成两项课题,其关于精子发生激素调控机制的论文发表于2019年7月《自然》旗下刊物《细胞死亡与疾病》,很快被引超百次;2020年,她又在《基因》刊物发表另一篇研究论文。“课题方向是共同讨论确定的,但研究思路完全是她独立思考的结果,讨论时展现的深度,让我确信她已具备独立破解科学问题的能力。”杨万喜回忆。

一组数据更加直观。2023年浙大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项目的本科生中,相当一部分来自竺可桢学院,导学团队中超过60%的学生以第一负责人身份申报国家级、省级、校级科研训练项目。此外,竺可桢学院本博贯通长周期培养的学生占比已近50%——这种长周期培育,正是为了让青年学子在创造力最旺盛的年龄段,平稳迈入科研主战场,敢于向未知领域发起挑战。

归根到底,还是培养更多“解决真问题的拔尖创新人才”。

知识和技能可以快速补充,但启迪未知的素养,必须在大学阶段精心培育。这种培育,需要引导学生保持“追问精神”。正如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常务副院长潘庆中所言,“一定要问‘为什么’,当你开始追问时,知道的就比别人多了。”他希望青年人才能够体悟到坚持的价值,就像第一代浙商鲁冠球那样,抓住1%的机会便付出100%的努力,这种韧性正是科研路上不可或缺的品质。

更宏观的时代变革,进一步放大了启迪未知的重要性。温州肯恩大学学术事务副校长杨毅欣是本次论坛活动的召集人,他强调,新一轮科技革命不是简单的量变,而是深刻的质变。它正将人类带入全新发展阶段,社会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模式都将随之重构,教育体系自然无法置身事外。“原有的知识体系已无法满足未来发展需求,学科交叉融合、新的学科增长点不断涌现,这是每一所大学都必须正视的问题。”因此,大学必须跳出以单一学科为支点的传统封闭小圈子,直接与社会对话、与世界对话。

这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如今,产业一线的需求、社会发展的痛点,正成为驱动大学创新的重要动力。这意味着,大学课堂的“启迪未知”,要与真实的社会需求、产业挑战相连,让学生在解决真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应对未知、创造新知。


在温州肯恩大学举办的峰会“大学校长圆桌论坛”。记者 金鹏 摄

人才培养,“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

当全球科技竞争日益聚焦于人才之争,一个关键命题是:我们该如何真正支持下一代科研力量的崛起?

在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全体大会上,《全球职业早期青年科学家成长发展现状情况调查》从微观层面深入洞察一线科研人员的实际情况。调查发现,青年科学家在职业生涯早期普遍面临多重压力:科研经费不足、行政事务负担过重、短期考核评价压力、对薪酬待遇和职业稳定性的忧虑等。

“这些困境直接影响到青年科学家的创新活力。”青年科学家代表、世界青年科学家联合会理事长陆朝阳指出,“青年科学家最期待获得的是稳定的经费支持、自主的科研空间和公平的成长环境。”这些问题直击当前科研生态中的痛点——资源分配、科研自主权和职业发展路径。

一般而言,对基础学科来说,拿到博士学位以及工作的前几年是一个分水岭,对青年科研人才能不能冒尖、能不能走到领域前沿非常关键。多位专家在论坛上指出,博士阶段以及独立科研生涯起步后十年左右,是最有机会出成果的阶段,也是最需要得到支持的阶段。但整体上看,这一阶段也是青年科研人才获得关注最少的时期。

当下,许多国家级、省级人才计划与项目,其功能更多在于“锦上添花”——嘉奖已取得的显著成就,是对优秀者的荣誉与激励。而对于正处“冒尖前”关键成长期的潜力人才,其培养与扶持机制显得相对薄弱。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陈劲在公开报道中曾指出:“青年毕业后10至20年内如能得到老一辈专家的指导,走向学术研究前沿,其意义将十分深远。”他举了两个例子:一是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注重老中青结合,鼓励传帮带,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校企结合、中外合作,提升了人才梯队建设能力;二是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集中优势、团队攻关,在做大项目中带出队伍,让青年登上宽广平台,挑大梁、唱主角。

“基础学科需要耐心,要允许试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学系教授、人力资源部副部长蔡一夫的感慨,源于自身经历。这位中科大“少年班”出身的青年科学家,2016年获学校100万元的科研资金,目标冲击国家级人才计划却未能如愿。但学校并未“一刀切”,反而认可其潜力,追加300万元滚动资金支持,助他在2023年成功入选。

“青年人才犯错是常态,关键是引导他们从错误中成长。”蔡一夫说,中科大对面向学生的科研孵化基金有个理念——“花钱买你一个答案”,无论成败,探索过程中的任何结果都有价值。

如何激励青年人才在整个学术生涯中保持内生动力?近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探索构建的青年人才阶段培养体系,提供了一种思路。该体系将博士后第一期、第二期、特任副研究员、特任研究员、特任教授作为阶段评价标准,与现有标准平行,旨在打破年龄、资历、“帽子”等固有藩篱,为青年人才发展开辟新通道。

参与讨论的青年学者中,陈力的成长经历颇具代表性。博士毕业后,他凭借突出的科研能力,先后加入中科大和香港大学。受益于青年人才阶段培养体系支持,他在科研经费、团队建设及研究生培养等方面获得有力支撑,顺利开启独立科研之路。2021年,他回到中科大,相继晋升为长聘副教授和特任教授。科研基础日益坚实后,他响应华为公司公开发布的移动通信空口(基站与移动终端间的无线传输规范)效率难题,提出高效设计方案,将空口辐射效率显著提升至90%以上。该方案对多种天线类型均有效,由此摘得华为“难题火花奖”。

青年人才的成长路径并非单一。毕业于温州医科大学的一名博士私下分享了他的“关键支持点”——学校一系列奖学金、众多接触社会与行业的实践机会等都成为他信心的基石。

如今他专注前沿生物技术的研究,希冀创造“可持续的美好生活”。“温医大是我开启人生新阶段的重要起点。”他感慨道,“多年后在峰会相逢,学校的大咖听我汇报创新进展,就像莫比乌斯环完成了一个循环。”

链接:

青科会七年科创进阶路

2019年

首届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以“汇聚天下英才 共创美好未来”为主题,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会致贺信。峰会期间,青年科技领袖发布《全球青年科技领袖圆桌会议共识》,举办地温州创新建立“一会一园一器一基金”的青科生态。

2020年

峰会举办全球青年科技领袖圆桌会和世界青年领导力研讨会等活动,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向参会的青年科学家代表致信。峰会部分相关活动纳入联合国成立75周年活动框架,期间发布《2020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温州宣言》。开幕式上举行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颁奖仪式,100名青年科技工作者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其中10名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

2021年

峰会聚焦“责任、创新、合作——青年为人类可持续发展行动”议题,以线上线下结合、境内境外互动的方式进行。连续举办三届“全球青年科技领袖圆桌会”,并形成《气候变化青年行动共识》。举办地温州着力推动青科生态创新升级,由院士专家和正泰集团、青山集团、森马集团共同发起成立世界青年科学家成长基金会,形成“一器一园一城一中心一基金”体系。

2022年

峰会聚焦“基础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年度议题,全年共错峰举办41场活动,其中开幕式前后举办20场重点活动。峰会期间,颁发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10名青年科学家获奖。宣布创设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奖,成功举办“科创中国”2022峰会,推动成立“科创中国”之江青年百人会。

2023年

峰会聚焦“青年创新聚力可持续发展未来”年度议题,创设七个“首次”:首次设立可持续发展青年科学家奖、首次举办峰会成果回顾展、首次进行品牌运营和市场化运作、首次发布峰会未来展望、首次多点设置海外专场、首次设置峰会闭幕式、首次发布峰会主题曲《科学之光》。牛津大学亨利·斯内斯、香港城市大学楼雄文、清华大学张强等3位中外青年科学家获首届“可持续发展青年科学家奖”。

2024年

峰会举办前,世界青年科学家联合会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是青科会举办以来最大的标志性成果。大会期间,2024“可持续发展青年科学家奖”举行颁奖仪式,北京大学郭少军、英国诺丁汉大学西蒙·高斯林、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余桂华、法国蒙彼利埃大学达米安·沃伊雷获奖。会上,第十八届青年科技奖揭晓并举行颁奖仪式,共表彰获奖者99名,其中10名获特别奖。

2025年

峰会聚焦“拥抱变革:青年科学家共塑未来”年度议题,深入研讨开放科学合作、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未来制造、人工智能范式等领域的变革,11场平行论坛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脑机接口等国内外前沿技术领域。大会期间,2025“可持续发展青年科学家奖”举行颁奖仪式,英国POROTECH联合创始人刘颖俊、意大利都灵大学玛丽安杰拉·鲁索、瑞士苏黎世应用科技大学沃尔夫冈·特雷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辉获奖。会上发布《全球职业早期青年科学家成长发展现状情况调查》《全球人工智能领域青年科学家分布与流动研究》,推出全球青年科学家先锋榜2035,并启动“世界青年科学家创新创业成长支持计划”。

来源:浙江日报

责编:叶 扬

美编:郑娜莉

一审:何百岳

二审:方佳佳

三审:王陆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科技武林门 incentive-icons
科技武林门
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4389文章数 15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