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23 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 “建议”),10 月 28 日《建议》全文公布。其中明确提出,“十五五” 时期要实现美丽中国建设新的重大进展,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等核心目标,而这些目标的落地与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
《建议》的公布为再生资源产业注入了强劲的政策动力。作为循环经济的核心载体和 “双碳” 目标实现的关键支撑,再生资源产业在 “十五五” 规划的战略布局中迎来了系统性机遇。规划中关于绿色发展、产业升级、碳管控等一系列部署如何形成合力?又将从哪些维度为产业赋能?下文将逐层解读。
01 绿色价值显性化:循环经济成产业核心竞争力
“十五五” 规划将循环经济提升至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 高度,明确提出 “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提升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水平”。
这一导向直接推动再生资源的 “绿色价值” 转化为 “市场价值”:一方面,政策加大对再生资源回收、加工环节的补贴力度,如废钢、废有色金属等品类的绿色处理项目可获得专项扶持;另一方面,下游制造业对 “低碳原料” 的需求激增,倒逼再生资源企业强化绿色属性 —— 像具备碳足迹标签的废钢,在钢厂采购中已能享受到绿色溢价,绿色成为企业抢占市场的 “敲门砖”。
![]()
图为中再云汇系统生成的《碳减排报告》
02 碳管控精准落地:从 “模糊要求” 到 “量化标准”
相较于 “十四五” 时期的宏观导向,“十五五” 规划明确将 “产品碳足迹制度” 纳入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再生资源作为 “低碳产业链” 的起点,碳管控已进入 “量化、可追溯” 阶段。
规划参考《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和指南》(GB/T 24067-2024)等标准,要求企业建立全生命周期碳核算体系。以废钢产业为例,“十五五” 期间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将全面推广碳足迹标签制度,未实现碳量化的企业将被排除在大型钢厂供应链之外,碳管控能力直接决定企业的生存空间。这一变化与全球 63 个国家将再生资源利用纳入碳中和考核的趋势形成呼应。
![]()
图为中再云汇系统碳足迹功能
03 合规体系全面收紧:产业进入 “良币驱逐劣币” 阶段
“十五五” 规划强调 “强化再生资源产业监管,规范回收、加工、处置全链条行为”,合规管控从 “事后处罚” 转向 “事前预防 + 过程监管”。
这一变化将加速行业洗牌:小型、不合规企业因环保投入不足、数据无法溯源被淘汰,而具备规模化、标准化能力的龙头企业将获得更大市场份额。这种 “良币驱逐劣币” 的效应,正推动产业集中度提升,夯实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
结合当前产业升级趋势,你所在的再生资源细分领域(如再生金属、动力电池回收等)正面临哪些具体政策冲击?在碳足迹核算或合规体系搭建中遇到过哪些实操难题?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观点,共同探讨破局之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