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红书和知乎上都有许多人提这个问题:
买买买到底能不能买来好品味?
然后我看了下大家的回答,基本围绕着买或不买来展开。
![]()
那除了这两个答案就没有别的答案吗?
我个人觉得如果我们跳出这个买或者不买的维度,可以获得新的答案!
那就是通过积累、学习、提高认知和找到审美领路人的引导也能获得好的审美。通过这四个部分的系统学习我们会形成于一个有别于社交媒体审美的独立品味,而且这个品味是以你自己为主体的品味,这个品味是为你服务的,甚至是反潮流的...
我以为只有我是这么认为,纽约的时装造型师Maura Barnnigan最近在自己的文章里也表达了和我类似的观点,她和我一样认为通过学习可以获得:
![]()
我把她说的这些给到DS,它翻译出来是这样的:
在她看来品味是可以学会的,但过程可能漫长和困难一点。而且这位在时尚杂志工作了10多年的Maura看来,品味并非一个二元独立的道德体系,特别是现在2025年,艺术与文化已经非常的独立民主,所以不应该有单一的品味仲裁。
同时作者Maura也在那篇文章中举例说,“品味是可以被教育获得的,并不一定非得处在优雅的环境中才能获得,只不过是优雅的环境可能会打下一个基础,但是通过学习和掌握了一些规则,也可以形成自己的偏好和独有的小众品味也是一条路。
我个人和这位作者站在统一战线,我也认为好的品味是可以被教育和学习积累的,之前我也写过类似的文章:
![]()
比如艺术家,大家如果读过毕加索、莫奈等这些伟艺术家的传记,你就会发现他们的作品在当时是开创性的、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他们的作品突破了当时所处年代和背景的审美,他们创立了以自己为主体的审美时代。
![]()
比如COCO chanel,是第一个将男装引入到女装的女设计师,她将当时女性复杂又不便于活动的长裙的裙摆减去,改成了更利于当时女性活动的及膝裙...
![]()
还有张爱玲,我之前看她的个人传记的时候,发现她对服装尤其是对自己的风格有精确的把握,有独立的自我审美,她曾经和一位好友炎樱合办过服装店,而且她写过一篇文章《更衣记》,主要是讲中国人服饰变化,而且从性格和审美的角度去写的。
包括她个人的服装也非常的夸张,而且她喜欢奇装异服,喜欢自己设计标新立异的服饰。张爱玲偏爱对冲的颜色,比如红和绿,也喜欢追溯古风韵味,而且如果大家看过她的小说的话,你会发现她通常会把服装的描写和人物性格、心理联系在一起!
![]()
![]()
大家看过《我的天才女友》那部剧吗?你留意下剧中女主的眼镜,其实随着不同阶段她学习和成长,眼镜也在变化,从花里胡哨到知性内敛。
所以品味和审美其实是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研究、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能够获得的,对于我们现代女性来说并不难甚至有迹可循。我们需要更主动地去寻找那些真正能够打动自己的艺术、艺术家、书籍、电影,甚至是去继续深造获得,摒弃互联网大数据的轰炸。
![]()
我始终坚持开卷有益,在达到这个最基础的认知之后,互联网这个时候可以出场了,比如我们去关注这个品牌的创意总监、去看他们每一次活动的创意,甚至你关注下他们社交平台员工的账号,都比你自己去看推流给你的短视频要靠谱。
其实在拥有了基础的审美和品味后,转化为风格才是最难的,我个人的方法是抓住你能理解的、某个领域的艺术家,然后深度研究他所有的作品,写笔记甚至自己在写完后要输出,然后这样输入和输出都完成之后,你会发现这个艺术家其实更像是你的审美领路人,或者审美老师!
![]()
我之前就说过自己是希区柯克导演的忠实粉丝,在他的作品里涵盖了影音享受、时尚造型、多艺术融汇、悬疑与逻辑分析、人文关怀、政治隐喻等多个领域的内容,所以他的所有作品、他的传记、制作影片的过程相关的书籍我都会买来看,包括他御用的演员我都会查资料了解,比如加里格兰特,比如格蕾丝凯丽....
我也喜欢阿加莎克里斯汀,阿加莎的保罗判案和马普尔小姐姐、无人生还,我买了电子书也看了两个不同版本的剧集,也做过笔记。
![]()
![]()
![]()
我几乎每年把希区柯克的电影、阿加莎作品剧集都再看一遍,我喜欢阿加莎克里斯汀的《马普尔小姐》,我觉得希区柯克的《窗外》《迷魂记》和《马普尔小姐》里面所有的服化道比现在的那些现代剧好看多了,服装造型舍得花钱,人物刻画用心细腻。还有最早的那部《尼罗河惨案》(78年那一版)里面女主的服化道也都是我喜欢的。
学习,我一直觉得在红薯、在社交媒体你是学不到品味和风格的,我一直觉得是看人物自传、看自己喜欢的书籍和作家的书去积累...比如你喜欢某个作家,那么你进一步了解她的审美。学习穿搭知识,就要去看世界那些知名品牌的历年作品,以及设计师本人的传记....在看的过程中了解他们最开始设计的动机和原因....
![]()
![]()
找一个符合自己审美的老师,这个老师可以是任何人,比如你喜欢的演员、你喜欢的博主、你喜欢的设计师..她的作品一定要能够打动你,甚至你看到她的作品,就如同被雷电击中一般,有一种宿命感,那种与生俱来的喜欢...
![]()
我也喜欢男装、工装,那是因为自己很小的时候就有一个军人梦想,即便最后没能实现,但是我依旧喜欢军旅剧、破案局,只要是和制服相关的剧我都会看,《士兵突击》我看了好几遍,不瞒你说我喜欢高诚....
关于认知,其实当你将上面三个层面的内容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那么你对审美和品味的认知也就基本就达到了以自我为主体的架构需要。
![]()
之后就是实践,如何将自己的学习、认知和积累化为自我品味,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只不过需要去主动实践和不断的尝试,而且在我看来坚持自拍也是一种重复练习的好方法。
将所有上面的关键词集中在一个你喜欢的品牌,你认为这个品牌就是集合了你所有上面的需要!
关于自我学习获得好品味,上面我提到的造型师Maura基于自己情况给出的13条建议,供大家参考:
1. 你不需要一条昂贵的设计师皮带。我发现,“最好”的皮带是古着款。一条简单的棕色皮带,一条经典的黑色皮带,和一条感觉稍显别致的腰带——这三条是你的必备品。你不需要在最新潮的“爆款”logo上挥霍,因为永恒的古着单品能为你的衣橱增添个性和持久力。
![]()
这点和我不谋而合,因为我自己也是一个腰带爱好者,我同意!
2. 巧克力棕是一个未被充分利用的秘密武器。可以把它看作一种中性色,比黑色更能衬托肤色。如果你不确定黑色是否适合你,试着去做一个色彩确定。黑色力量感很重,需要了解它如何融入你的个人风格,并且能让你更自信地进行搭配。
这点我觉得亚洲人可能未必都适合棕色,复议哈。
3. 头发护理方面可以多投入。一头自然又健康的头发可以提升你的整体状态。(卡罗琳·贝塞特·肯尼迪每天在去卡尔文·克莱因办公室的路上据说都会自然风干她的头发,让头发保持健康。
![]()
这个年龄这个发量可以了。
这个我也同意,发量真的会影响人的气质!
4. 当犹豫不决时,就叠穿或配饰。我是把毛衣搭在肩上或戴一顶书呆子气棒球帽的忠实粉丝,这两者都能不费吹灰之力即刻增添个性。可以试试
5. Levi's 牛仔裤是王者。你不需要设计师牛仔裤!真的!保证!Levi's 制作最经典、最合身的丹宁裤。合适的一条是可以穿十年的投资。
我买过两条90年代的LEVIS确实很经典,可以入!
7. 对合成纤维毛衣说不。合成纤维带有负静电;它们干燥,并且容易因静电摩擦而断裂纤维。像羊毛、棉或丝这样的天然纤维触感更舒适,并且老化过程更优雅。学会阅读面料标签(特别是毛衣:这里是个不错的起点),并力争在每次购物时都养成这个习惯。试试做下
8. 列出你总会愿意多花点钱的核心必备单品。拥有你信赖的、常用的袜子、T恤、背心、内衣和文胸。这些基础单品应该可靠、舒适,让穿衣打扮更轻松、更一致。
![]()
,对于我来说皮衣、长裤绝对是我的核心单品,只要裤子穿不对我今天一天的心情就白费!
9. 侧塞 > 法式前塞。侧塞看起来比前面的“法式前塞”更别致。但完全可以随意尝试,找到最适合你身材和风格的、感觉自然的方式。
10. 以2000年以前的风格偶像创建一个Pinterest图板。寻找千禧年之前的标志性人物;我的一些影响者是1970年代的罗伯特·雷德福、哈里森·福特和比安卡·贾格尔,1980年代的戈尔迪·霍恩,1990年代的丹泽尔·华盛顿、辛迪·克劳馥和卡罗琳·贝塞特·肯尼迪(是的,又提到她了……)。在模拟信号时代,有些东西是独特的,他们的造型通常感觉比现在受互联网影响的短暂潮流更真实。
![]()
这个我也做了,确实90年代的衣服和明星经典且美美不同!我就把许多90年代自己喜欢的香港明星建了图板,包括我所有喜欢的香港男女明星。
11. 我不喜欢大而花哨的品牌logo。就是不喜欢!我更喜欢选择一些低调的,或者根本没有logo的东西。我倒是做到了,主要是穷。
12. 追随你的艺术缪斯。在你的备忘录里列出你死心塌地喜爱的品牌或设计师。即使你一件单品都不买,研究他们如何造型他们的秀场、时尚大片和大使,也能揭示出大量的灵感。
这个我深表同意,我每次去SKP避逛的那个书店就所有设计师的传记和手稿!
13. 如果你只能买一件好外套,那就选一件经典风衣。一件及膝长度、中性色的风衣是衣橱里的主力:永恒、百搭,并且适合四季。我会选择皮衣

以我自己为例
![]()
就拿我自己来说我就是喜欢:
中性的服装: 皮衣、 工装、男装、西装、制服、牛仔裤、宽松的长裤
喜欢的品牌:YSL、JCREW、Lemaire、Armani的男士西装 、31Phllipine lim的裙子 、Zadig&Voltaire的吊带和 Vintage皮衣
![]()
参考的风格榜样:张曼玉 法国博主Janne Aunan
喜欢的作家:紫金陈 阿加莎 其实所有破案悬疑小说
![]()
喜欢的导演:希区柯克、所有悬疑片导演 、破案片以及烧脑电影的导演,比如诺兰、比如辛爽的作品。
喜欢的电影:希区柯克的电影《后窗》《迷魂记》《西北偏北》、 所有悬疑片比如《肖申克的救赎》看了三次以上、紫金陈作品改编的作品、武侠片《新龙门客栈》
![]()
其实如果你看我喜欢的这些东西就都比较逻辑和理性,尤其是看最后一条喜欢推理、悬疑片的人都比较理智,讲究逻辑顺序,但也在情感上比较迟钝,其实这就能推理出,我喜欢那些很规规矩矩的东西,在规规矩矩上再有一些小惊喜。
但是也有人比如给出来的关键词是:
爱情电影、小妞电影,喜欢的演员是刘亦菲这样的...所有感性的作品就会喜欢那种浪漫的、女性化的东西.....
所以在我看来,获得一个好的品味其实是主动寻找知识和积累以及自我学习。买那些适合自己的,不买别人以为正确的。
最后,我想插播二个可能有争议的例子,那就是章小蕙和伊能静。
大家公认为章小蕙是品味和审美很好,我也承认,但是我只承认没有入住小红书之前的她的审美!
![]()
在我看来章小蕙的审美已经停留在了香港鼎盛时期,那个时期她的审美是最好的,比如她开的店,比如她喜欢的那些非大家熟知的品牌,而且我也喜欢她给杂志写稿子期间那个时候的审美和格调,当然也包括文字。
那么为什么这几年她的审美在下降?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首先这离不开大环境的影响,其次就是名媛和仙女也得生活吃饭,所以她也得向直播带货低头,而且这几年她的审美停留在了对美妆、护肤这个领域,而很少提到其他,比如读书或者其他领域...她现在更像是一个美妆带货博主。
如果我们回过头了解下这位名媛的出生和原生家庭,你会发现她确实家庭殷实父母从小带着她享受的就是我们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就是这种与生俱来所具备的享受我们无法企及,但也未曾想到到在经济下行之下,她的审美和小红书看齐了。
我觉得章小蕙现在审美与她在香港时期的审美是两个极端,有时代审美降级的原因,她自己的原因有没有?你看下她的公众号文字就知道了...
所以我并不为认为审美这个东西在当下这个时代,通过买买买或者不买这两个答案能决定的....反而过多的无脑网购 可能 会影响你的品味。
![]()
另外一个就是伊能静,我不知道大家留意没留意过伊能静现在的脸和她直播说的那些话,我每次刷到她拿着99块钱的眼油和大家说那些话的时候,我就在怀疑,那首《流浪的小孩》确定是她唱的吗?截然两个人。
就是当你不小心在开车的路上听到所有她以前歌曲的时候,你都会重新审视下这个歌手的审美,同时也会怀疑直播间喊着:“大家赶紧买,听我的”那个女人是不是真心对待过自己的作品和听众,甚至你会认为她对待自己作品的时候可能也是为了割韭菜,就是她以前的歌曲和她现在的一言一行会很割裂。
在我看来伊能静的审美也在下降,还不如自己20多岁的时候,甚至我觉得她把戛纳预备影帝、内地最有演技80后男演员秦昊的滤镜也砸碎了.....
你说上面这两位是在主动放弃自己的审美、还是被动?不论是被动还是主动,我都觉得她们其实是在公众层面放弃了自己的审美,像平台审美降齐。
最后我突然想起来自己很多年前看过美国ELLE杂志前主编加西亚她八十年代初第一次年来中国的时候,发现我们父母那一代人都穿着蓝色的制服,几乎大街上只有蓝色的中山服和工服,她在文章里说,“好喜欢那个年代的中国,女孩子们穿得都很酷,很少见。”
你看我们父母那一代有自己的潮流和被人喜欢的风格...
最后希望大家能够勇敢地拥有自己独立的品味和审美,以自己为主体,走出一条和社交媒体主流审美完全不一样的品味之路,当然我会在平行路的那一头和你一起一直学习,一起进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