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集菌仪的使用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核心是通过 “设备准备→样品处理→过滤截留→培养观察” 四步流程,确保微生物检测结果准确,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一、使用前准备:保障无菌与设备稳定
设备与耗材检查
确认集菌仪机身(L304 不锈钢部件)无污渍、锈蚀,用 75% 酒精擦拭触控屏、滤杯支架等关键部位,进行表面消毒。
准备无菌集菌培养器(含 0.22μm/0.45μm 滤膜)、待检测样品、无菌稀释液(如生理盐水)、废液收集瓶,检查耗材包装是否完好、在有效期内。
设备参数设定
接通电源,打开集菌仪开关,通过 4.3 寸触控屏启动设备,确认屏幕显示的转速、负压等参数处于初始状态(通常转速默认 0rpm,负压默认 0MPa)。
根据样品类型(如注射剂、口服液)设定过滤参数:一般液体样品转速调至 10-30rpm,粘稠样品可适当提升至 30-50rpm,负压控制在 0.02-0.06MPa,避免滤膜破损。
![]()
二、样品处理与过滤:实现微生物截留
无菌连接与样品注入
在无菌操作台内,将无菌集菌培养器的进液口与样品瓶连接,出液口通过硅胶管接入废液收集瓶,确保管路无弯折、密封性良好。
若样品体积较小(如 10ml 以下),直接将样品缓慢注入集菌培养器;若样品浓度高或粘稠,先用无菌稀释液按比例稀释(如 1:10 稀释),再注入培养器。
启动过滤与过程监控
按下触控屏 “启动” 键,或踩下脚踏开关(解放双手),设备开始运行,通过屏幕实时观察转速与负压变化,确保过滤速度均匀。
若过滤过程中出现流速骤降,需暂停设备,检查管路是否堵塞;若滤膜出现破损(废液中可见样品残留),需更换新的集菌培养器重新操作。
![]()
三、过滤后处理:准备培养与结果观察
滤膜清洗与培养基添加
样品过滤完成后,关闭设备,向集菌培养器内注入适量无菌稀释液(如 50ml 生理盐水),启动设备低速运行(10rpm),清洗滤膜表面残留的样品,避免样品成分抑制微生物生长。
清洗后排出稀释液,在无菌条件下向培养器内加入适宜的培养基(如营养肉汤培养基),确保培养基完全浸没滤膜。
培养与结果判断
密封集菌培养器,将其放入恒温培养箱(细菌 35℃±2℃,真菌 25℃±2℃),培养 14 天(按药典要求)。
培养期间定期观察:若培养基出现浑浊、菌落生长,说明样品存在微生物污染;若培养基始终澄清、无菌落,说明样品无菌。
![]()
四、使用后维护:延长设备寿命
设备清洁
断开电源,用湿布擦拭机身表面,去除废液残留,再用 75% 酒精消毒;若有样品溅到触控屏,用干燥软布轻轻擦拭,避免液体渗入。
耗材处理与管路检查
废弃的集菌培养器、废液按医疗废弃物规范处理,清洗硅胶管后晾干备用;检查蠕动泵泵头是否有磨损,若滚轮出现卡顿,需及时清洁或更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