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评论员 沙元森
选题来自今日头条头条精选项目
近日,一个名叫阿什拉夫的巴勒斯坦护士,在国内社交平台上引发了关注。阿什拉夫,37岁,来自加沙。他在中国社交平台注册账号的目的很简单——寻求帮助。
国内上班族每天睁开眼比较关心的问题大概是天气和交通,免得堵在上班的路上。但是阿什拉夫每天都在为寻找水和面粉而焦虑,对他而言,“关心粮食和蔬菜”不是诗意的生活,而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
阿什拉夫在医院做护理,平时工资只发一半,妻子是家庭主妇,他们也没有其他收入。战火之中,加沙物价飞涨,人民币177元只能买到五个番茄、两个茄子、两个土豆,芝麻酱每公斤卖到人民币110元。生活的重压把阿什拉夫逼到网络上寻求帮助。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阿什拉夫在中国社交平台上收到许多鼓励,还有每个月约两百美元的帮助。中国网民在对阿什拉夫施以援手的同时,也得以仔细观察这个战争阴影下的巴勒斯坦“切片”,对比阿什拉夫的生活,或许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国家强盛之于人民幸福的重要意义。
新一轮巴以冲突延宕两年,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人道灾难。过去两年,至少6.8万巴勒斯坦人因战争在加沙死去(其中有2万多名儿童),17万人受伤。世界粮食计划署首席经济学家曾在媒体访谈中提到一组数据——全球约有70万人处于最严重的饥饿状态,遭遇饥荒或灾难性饥饿,其中五分之四(57.7万人)在加沙。
阿什拉夫曾经任职的加沙欧洲医院也遭遇过空袭,当时至少28人死亡。幸存下来的阿什拉夫是幸运的,也是极为艰难的。家园被夷为废墟,帐篷里的生活漂泊不定,没有柴禾,没有电力,只有随时降临的轰炸和无尽的恐惧。
写在文件里的“人道主义危机”,在阿什拉夫的日常生活中有着细致的诠释,正如阿什拉夫所说“死亡成了习惯,火药味和血腥味已经对我们没有影响了,我们变得像没有灵魂的躯体”。
不同国家和民族,对幸福生活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无论最终指向哪里,首先得让人活下去,然后让人活得像人。在巴勒斯坦,当无数家庭还在为生存挣扎时,再讨论其他问题就显得很奢侈。在阿什拉夫眼中,战前畅想过的“自由和旅行”已经无足轻重,因为生存枷锁已经压得他喘不上气。
![]()
巴以冲突历时七十余年,巴勒斯坦人独立建国的愿望至今没有实现。巴勒斯坦人没有独立和主权可言,遑论国家强盛,人民幸福。阿什拉夫只不过经受了祖辈都经受过的苦难。从阿什拉夫的个人生活可以看到数百万巴勒斯坦人真实的当下和久远的从前。这不是一个人的悲惨,而是一个民族的苦难。
在国际社会干预下,巴以双方终于以一纸停火协议迎来脆弱的和平。平息战火、停止杀戮仅仅是确保巴勒斯坦人生存的第一步,只有推动巴勒斯坦问题早日得到全面、公正、持久解决,才能让阿什拉夫和他的同胞们享受到永久的和平和可持续的美好。
社交平台上有人开玩笑似的留言,可以“援助”无人机,阿什拉夫回应“我们希望和平地生活。我们厌倦了战争”。确实,经历过战争的人们,会更加热爱和平,因为战争从来都没有真正解决巴勒斯坦问题,暴力只是增加仇恨和苦难。每天为生活挣扎的人们真正需要的是不漏风的家和让人安心的国家。在中国社交平台关注阿什拉夫的命运,更容易读懂战争与和平,也能理解国家与人民的命运相连、休戚与共。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