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包头市东河区:看乡村振兴的“特色答卷”

0
分享至

在包头市东河区沙尔沁镇什大股村的广袤田野上,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金黄的稻浪随风起伏,肥美的河蟹在田间穿梭,昔日的盐碱荒地如今已成为集农业生产、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近年来,包头市东河区坚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民生改善为重点,在广袤乡村大地书写着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的精彩篇章。

站在什大股村天禾生态农业基地的观景台上,不同品种的水稻通过精巧设计,构成了“宜业宜居”“和美乡村”以及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图案造型,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这片占地千余亩的生态农业基地,已成为包头市东河区乡村振兴的亮丽名片。

“这里曾经是废弃砖厂,土地闲置荒芜,如何让这片土地重新焕发生机,是村‘两委’一直思考的问题。”包头市东河区沙尔沁镇什大股村党支部书记苗新其介绍。通过外出实地考察、调研学习,村集体最终确定“立足土地做文章,发展特色产业”的思路。2019年,村里与天禾农业达成合作,共同开发建设生态农业项目,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如今,基地不仅种植优质水稻,还大力发展稻田蟹、稻田鱼养殖,形成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今年投放的万余斤优质蟹苗,收获成品蟹近三万斤,仅此一项就可为村集体带来可观收入。村“两委”还带头打造了千亩“黑鲨西瓜”,经过多年的种植和经营,什大股“黑鲨西瓜”已经成为什大股村的一张特色品牌,村民们的收入也大幅提升。

现如今,走在村里,硬化路通到家家户户,天然气供暖、安全饮水等工程全部落地。村里还有乡贤理事会,谁有难处就找他们,小到修水管,大到找工作,这几年解决了30多件难题。“现在村里的环境和过去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村民刘二润感慨地说,“不仅生活条件改善了,文化娱乐活动也丰富多彩,我们的生活品质一点也不比城里差。”

从昔日荒废的盐碱地到今天的丰收田园,从单一的传统种植到多元的产业融合,什大股村的精彩蜕变,正是包头市东河区在“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生动缩影。这样的蝶变并非个例,在党建引领乡村产业发展的路径上,更多村庄正以特色实践交出乡村振兴的亮眼答卷。

包头市东河区沙尔沁镇阿都赖村党支部领办内蒙古阿都赖旅游有限公司,盘活乡村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8万元;小巴拉盖村党支部聚焦农业现代化需求,领办多功能农机合作社提供社会化服务,每年稳定实现收益10-15万元;河东镇留宝窑村党支部则以合作社为纽带,融合企业共建乡村振兴文化研学基地,让村民在产业融合中切实享受到增收红利……

从“一村一策”的特色探索,到“村村有产业”的集群发展,东河区各村党支部以“领办人”身份激活乡村发展功能,让一个个乡村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壮大,不仅撑起了村民的“钱袋子”,更擦亮了乡村发展的“金招牌”:王大汉村、阿都赖村分别获评国家乡村振兴示范村、乡村治理示范村,什大股村入选乡村振兴“全国农村典型案例”,什大股村致富经、王大汉村“好人”文化等4个案例入选自治区移风易俗优秀典型案例。如今,越来越多的乡村正像什大股村一样,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共同绘就了“十四五”时期东河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崭新图景。(赵艳茹)

来源:东河区委宣传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金台资讯 incentive-icons
金台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
1462736文章数 20076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