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泌尿外科主任王刚成功征服北京马拉松
11月2日,北京马拉松的赛道上,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泌尿外科主任王刚以4小时27分的成绩冲过终点。然而他的征程并未结束——第二天,这位“跑者医生”就站在手术台前,开启了另一场关乎生命的“马拉松”。奔跑与执刀之间,他用行动诠释了医者的“双线冲刺”。
1
赛场“冲刺”后无缝衔接
手术台“马拉松”展精湛医术
对王刚主任而言,从马拉松赛道到手术台的转换已成为一种独特的修行。在完成全马后的首个工作日,他连续完成了三台高难度手术,每一台都是对医术、专注力与体力的综合考验。
![]()
王刚主任正在手术
首台手术是为一位合并多种基础病、且有多次手术史的患者进行前列腺癌根治术。王刚主任在确保肿瘤根治效果的同时,精准实施神经和血管保留技术,最大程度降低术后功能损伤风险,每一个动作都精准无误,仿佛在雕琢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紧接着,他投入到第二台双侧输尿管狭窄伴尿道狭窄矫正术。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他成功解除了患者的双重梗阻,不仅缓解了严重的肾积水问题,也解决了患者长期以来的排尿困难,为保护患者的肾功能筑牢防线。
第三台手术更为复杂,大体积前列腺合并尿道结石同期治疗手术。王刚主任在彻底清除前列腺病灶与尿道结石的基础上,精细把控组织保护,力求实现治疗与功能保留的完美平衡,让患者在治愈疾病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障了生活质量。
当最后一台手术顺利完成时,窗外已是暮色深沉。王刚主任揉了揉酸痛的肩膀,眼中却闪烁着光芒:“马拉松教会我在压力下保持呼吸节奏,而手术则是另一种形式的冲刺。”
这种在马拉松赛道与手术台之间的无缝衔接,恰恰诠释了医者特有的韧性——长跑培养出的耐力、节奏感与突破极限的勇气,已内化为手术台上的稳定心态与果敢决策。
2
奔跑精神融入科室
打造“能奔跑、能战斗”的医护团队
王刚主任的奔跑精神,早已渗透到整个科室的建设中。在他的带动下,科室晨跑小组日益壮大,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开始用脚步丈量城市,在奔跑中锤炼意志,也在无影灯下践行使命。
这种跨越跑道与手术台的双重修炼,正悄然重塑着泌尿外科团队的精神风貌,让救死扶伤的使命有了更具象的力量支撑。
“手术室里的每一次精准操作,都如同马拉松赛道上的每一步跨越,既要心无旁骛地突破生理极限,更要懂得团队协作中的呼吸节奏。”王刚这样诠释他的双重角色。
![]()
泌尿外科团队正在开会
他将马拉松的智慧融入科室管理,建立起“三级医师领跑机制”:主任医师制定方向,如同制定配速策略,主治医师承上启下如第一方阵,住院医师随时补位则像补给站成员。这一机制显著提升了复杂病例的处理效率,年轻医生的成长周期也缩短了三分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运动医学中的能量管理系统也已深度融入临床路径,术前评估相当于赛前热身,术中监测如同实时配速调整,术后康复则借鉴运动损伤修复方案,形成独具特色的“医疗能量闭环”。
面向未来,王刚主任正推动科室构建“双螺旋成长体系”——纵向深耕亚专业细分,横向打通多学科壁垒。“就像马拉松选手既要练好爬坡技巧也要掌握平跑节奏,我们要求每位医师必须精通两门以上微创技术,同时参与运动处方门诊实践。”这一模式实施一年来,科室四级手术和日间手术量迅速增长,实现了质量与效率的双重突破。
“真正的医者,永远在攀登的路上。”王刚主任目光坚定,“当我们把每台手术都当作终点冲刺去准备,把每次疑难会诊都视作越野赛道去攻克,方能守护好每一个病人。”
![]()
泌尿外科团队
从马拉松赛道到手术台,王刚和他的团队以“双高强度”的坚守证明:当奔跑的精神融入医学的使命,救死扶伤就不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步步为营的耐力、全力以赴的专注,以及一群人为同一目标共同奔赴的信念。这或许正是“健康中国”最生动的基层写照——不在宏大叙事中,而在那些于平凡岗位上完成“双重修炼”的医者身上。
文章:泌尿外科赵英英、医事服务部杨美玲
编辑:医事服务部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