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媒欧亚时报报道称,中国福建舰存在“致命设计缺陷”,其舰载机出动能力大概只有美国50年前下水的尼米兹航母的60%,但仔细研读这篇文章的说法,并且报道追踪到了在CNN的原文报道,结果发现福建舰确实存在这个问题,他们的报道还真没瞎说!
![]()
这话听起来有点危言耸听,但舒斯特指出的问题却非常具体,甚至可以说是“物理性”的硬伤。问题的焦点,集中在福建舰三条弹射器中的2号弹射器上。
一个没法改的死结
更具体点说,挡板侵入的位置,正好在飞机降落滑跑路线的后半段,大概四分之三的地方。
![]()
你想想,一架飞机正高速冲下来,眼看就要停稳了,旁边突然竖起一面墙,这谁受得了?
所以,只要有飞机要降落,2号弹射器就必须熄火,老老实实把挡板放平。这难道真是个无法弥补的“致命缺陷”?别急,这背后的故事,比想象中复杂得多。
![]()
这问题的根源,是个纯粹的几何题。福建舰的斜角甲板和船体中轴线之间,只设计了6度的夹角。这个角度有什么讲究?
理论上,更小的夹角能让船体重心更靠近中轴线,对船体稳定性和结构设计都有好处。
![]()
可问题是,人家的航母不这么干。美军航母,比如尼米兹级,夹角都是9度左右,最起码也是8.5度。
别小看这3度的差距,经过计算,如果福建舰也用9度夹角,那斜角甲板的末端会向左舷外侧延伸将近9米,刚好能完美避开2号弹射器的挡板冲突区。
![]()
那为啥当初不直接用9度?这就牵扯出一段“半路改道”的往事了。这根本不是最初的设计失误,而是一次建造过程中的重大技术路线变更导致的。
一开始,福建舰的计划是上蒸汽弹射器。这项技术成熟,轨道长度也就八九十米。
在那个框架下,弹射器的位置可以更靠前,配上6度的斜角甲板,整个布局高效紧凑,根本不会有冲突。
![]()
但造着造着,情况变了。决策层决定放弃蒸汽弹射,一步到位换上更先进的电磁弹射系统。
电磁弹射虽好,但有个特点:轨道长。通常超过110米,比蒸汽弹射器长了至少20米。
![]()
为了在甲板上塞下这套更长的系统,整个2号弹射器总成,包括那个惹事的喷气挡板,只能整体向舰尾方向后移。
这么一移,正好就“撞”进了着舰跑道的安全区。
![]()
更要命的是,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福建舰的舰体结构已经基本完工。
这时候再想把斜角甲板从6度改成9度,那不叫修改,那叫对船体动大手术,技术上极其复杂,工期延误更是无法估量。
于是,这个几何上的冲突,就这么被固化下来,成了一个必须面对的物理现实。
![]()
用脑子弥补硬件
既然物理上的冲突已经无法避免,那就只能从“软件”层面想办法了。航母的设计者们当然知道这个问题,他们给出的答案是:优化作战模式,用战术来破解。
现代航母海战,很少搞那种一边起飞一边降落的“杂技表演”。主流的作战模式叫“波次出动”。啥意思呢?就是起飞和降落这两个环节在时间上是分开的。
![]()
航母会先进入“起飞模式”,在一段时间内集中精力,把一个攻击波次的所有飞机全部弹射出去。
等飞机都上天了,再切换到“回收模式”,清空甲板,专心致志地把返航的飞机一架架接回来。
![]()
你看,在这种“波次出动”的模式下,弹射作业和着舰作业天然就是错开的。
既然不同时进行,那2号弹射器的挡板会不会侵入跑道,就成了一个伪命题。这个问题在90%以上的常规作战场景中,根本就不会出现。
![]()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在某些极端情况下,比如需要不间断地进行起降的“循环出动”模式,这个缺陷的影响就会显现出来。
但即便是这种极限情况,也经过了精确的评估。
![]()
结论是,通过智能化的甲板调度系统,完全可以在飞机进入着舰窗口期的时候,主动规避使用2号弹射器。
经过量化分析,这种妥协造成的最终作战效能损失,被控制在“不超过7%”的范围内。
![]()
一场豪赌押注未来
为了区区7%的潜在损失,为什么要接受这样一个看起来很别扭的设计?这就得说到整个决策背后那场关于未来的技术豪赌了。
这事得从中国弹射器的研发背景说起。我们其实有两条技术路线在同时赛跑。一条是蒸汽弹射,技术成熟稳妥,但我们起步晚,大概在2010到2015年间才算真正搞明白。
![]()
另一条,就是由马伟明院士团队主导的电磁弹射。他们从2005年左右就开始埋头攻关,进展神速,完全是另一条高风险、高回报的赛道。
真正的分水岭,出现在兴城的陆上训练基地。从2014年开始,蒸汽弹射和电磁弹射两套系统被并排放在一起,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对比测试。
![]()
到了2017年,测试结果出来了,结论是压倒性的。
电磁弹射在弹射效率、功率调节的精细度、日常维护的便捷性,甚至在减少对飞机机体寿命的损耗上,全面胜出。
![]()
面对这样一份成绩单,决策层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是选择一个布局完美、但技术上即将被淘汰的蒸汽弹射方案?
还是选择一个技术领先整整一代、但布局上存在局部瑕疵的电磁弹射方案?

最终,他们选择了后者。这是一场押注未来的战略抉择。接受那7%的潜在效能损失,是为了换取整个作战平台在核心技术上的代际领先。
而且,从更长远的角度看,这个选择还藏着后手。
![]()
电磁弹射系统本身的结构要比蒸汽弹射紧凑得多,这意味着航母为它预留的空间,在未来进行升级改造时有更大的余地和潜力。
反过来看,如果当初选了蒸汽弹射,那套庞大笨重的系统会成为一个巨大的包袱,想在那个空间里再改成电磁弹射,难度极大。
![]()
值得一提的是,福建舰的甲板调度复杂性还不止于此。
它只有两部升降机,其中一部前升降机的位置离起飞区很近,在运作时可能会干扰到起飞前的准备工作,这也给甲板的“交通管理”增加了新的挑战。
![]()
结语
所以,回过头来看福建舰甲板布局的这场争议,用一个简单的“设计缺陷”标签去概括,显然是太草率了。
它不是一个被动的失误,而是一个在特定历史时期、面对特定的技术进步速度和工程现实约束下,经过反复权衡和计算的主动选择。
![]()
这背后其实体现了一种工程哲学:在通往技术之巅的路上,从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方案。
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回避所有问题,而在于如何精准地识别风险、量化风险,并最终管理风险。
![]()
它是在“眼前的完美”与“未来的潜力”之间做出的一次艰难但清醒的抉择。
福建舰那7%的妥协,换来的是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这笔账,究竟是亏是赚,历史自会给出答案。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