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据显示,我国成年女性尿失禁患病率超 30%,每 3 个女性里就有 1 个受其困扰,但很多人要么误以为是 “年龄大了正常”,要么把不同类型的漏尿混为一谈,随便垫护垫应付,结果越拖越严重。其实,尿失禁不是 “一种病”,而是分不同类型的 —— 先搞懂自己是哪种 “漏法”,才能找到精准解决办法,不用再被 “失控” 的尴尬困住。
01
先明确:尿失禁 3 种常见类型
根据病因和症状特点,成年人尿失禁主要分为压力性、急迫性、混合性三大类,其中女性以压力性和混合性最为常见,不同类型的 “漏尿” 场景和原因差异很大。
1. 压力性尿失禁:“腹压一高就漏尿”,最常见的女性类型
这是成年女性最普遍的尿失禁类型,约占女性患者的 50% 以上,核心原因是盆底肌松弛,导致尿道 “控尿阀门” 关不紧。
典型场景:打喷嚏、咳嗽、大笑、跑跳、提重物、爬楼梯时,只要腹部用力(腹压升高),就会不自主漏尿,漏尿量通常不多,多为几滴到少量,没有尿意时不会漏。
高发人群:产后女性(尤其是顺产、多胎分娩者)、更年期女性、长期便秘或肥胖者、有子宫切除术史的女性(参考前文研究,术后盆底支持结构可能受损)。
简单理解:就像裤子的 “松紧带”(盆底肌)松了,一用力裤子就往下滑 —— 盆底肌托不住膀胱和尿道,腹压一压就漏了。
2. 急迫性尿失禁:“突然想尿,来不及去厕所”,常被误认 “肾虚”
这类尿失禁的核心问题在膀胱功能异常,膀胱肌肉(逼尿肌)不受控制地 “提前收缩”,导致突然出现强烈尿意,来不及去厕所就漏尿,也被称为 “膀胱过度活动症” 的主要表现。
典型场景:突然听到流水声、看到厕所、喝少量水后,瞬间出现强烈尿意,必须立刻去厕所,稍慢就会漏尿;夜里频繁起夜(夜尿≥2 次),甚至因尿急惊醒;漏尿量可能较多,有时会弄湿裤子或床单。
高发人群:中老年女性(激素变化影响膀胱神经)、有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如脑梗、帕金森)的人,或长期憋尿习惯者(膀胱 “敏感度” 升高)。
简单理解:膀胱像个 “不听话的气球”,还没装满就提前 “爆炸”—— 逼尿肌异常收缩,不管尿道 “阀门” 好不好,都要强行排尿。
3. 混合性尿失禁:“又漏又急”,两种症状都有
这是女性第二常见的类型(约占 30%-40%),同时存在压力性和急迫性的症状,也是最容易被 “混淆” 的类型。
典型场景:比如打喷嚏时漏尿(压力性),同时平时又经常突然尿急、来不及去厕所(急迫性);或者跑跳漏尿的同时,夜里还要起夜好几次。
注意:混合性尿失禁的两种症状可能 “有轻有重”,比如以压力性为主、急迫性为辅,或反之,判断时需要同时观察两种场景。
![]()
02
3步自我判断:不用去医院,初步分清类型
通过 “场景对照 + 症状记录”,大部分人能初步判断自己的尿失禁类型,为后续就医或调理提供方向。
第一步:先看 “漏尿是否和‘用力’相关”
如果你只有在咳嗽、跑跳、提重物等腹压升高时漏尿,平时没有尿急、夜尿多的问题,大概率是压力性尿失禁。
如果你没有用力也会漏尿,比如坐着、躺着时突然尿急漏尿,或听到流水声就控制不住,大概率是急迫性尿失禁。
如果你两种情况都有(用力时漏 + 平时尿急),就是混合性尿失禁。
第二步:记录 “漏尿量” 和 “尿意感受”
可以简单记录 3 天日常情况,重点关注两点:
漏尿时有没有尿意:压力性漏尿时通常 “没有尿意”,是 “被动漏尿”;急迫性漏尿时 “有强烈尿意”,是 “主动忍不住漏尿”。
漏尿量多少:压力性多为 “少量漏尿”(打湿内裤一小块);急迫性可能 “中到大量漏尿”(打湿整条内裤或床单);混合性则根据两种症状的轻重,漏尿量不一。
第三步:排除 “特殊情况”,避免误判
有些情况可能被误认为尿失禁,但其实是其他问题,需要先排除:
暂时性漏尿:比如喝太多水、吃了利尿食物(咖啡、西瓜)、服用某些药物(如降压药、抗抑郁药)导致的偶尔漏尿,调整后会缓解,不算 “病理性尿失禁”。
充盈性尿失禁:多发生在男性(如前列腺增生)或神经损伤者,表现为 “膀胱装满了却排不净,少量尿液溢出”,女性少见,通常伴随 “排尿困难、尿不尽”。
![]()
03
关键提醒:自我判断后,别忽视这2件事
“轻度漏尿” 也需干预,别等严重了再处理
很多人觉得 “漏尿不多,垫护垫就行”,但长期不干预会加重:压力性尿失禁会因盆底肌越来越松,漏尿场景从 “跑跳” 发展到 “走路、站立”;急迫性尿失禁会因膀胱敏感度升高,尿急频率越来越高,影响社交和心理状态(如不敢出门、焦虑)。
轻度压力性:可通过 “凯格尔运动”(盆底肌训练)改善。
轻度急迫性:可通过 “定时排尿”(比如每 2-3 小时去一次厕所,避免膀胱太满)、减少咖啡 / 酒精摄入缓解。
不确定类型或症状加重,及时挂 “泌尿外科” 或 “妇科”
如果自我判断不清楚(比如混合性症状不明显)、漏尿影响生活(如每天需要换护垫、不敢运动),或伴随尿痛、血尿、排尿困难,建议及时就医。
医生会通过 “尿常规”(排除尿路感染)、“尿动力学检查”(评估膀胱和尿道功能)、“盆底肌肌力测试” 等,明确类型和严重程度,再制定方案(如药物、盆底肌电刺激、手术等),不要自行买 “止尿药” 服用,避免不对症。
总之,尿失禁不是 “丢人的事”,而是可防可治的健康问题。先通过 “场景 + 症状” 初步判断类型,再针对性调理或就医,才能真正摆脱 “漏尿” 困扰,找回轻松的生活状态。
![]()
有任何健康问题可以扫码联系小助理↓
![]()
![]()
![]()
别忘了点
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