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写在前面
2024 年以来,笔者先后参与办理了多起“吸粉引流”案件:有电话营销团队 30 人被抓,有 MCN 机构为网赌直播间“导流”被控开设赌场,也有“地推”人员因送小礼品拉人进群被认定帮信。司法口径在“重击”与“慎刑”之间快速摆动,同一行为、不同地区,量刑落差可达 3-7 年。河南省固始县检察院吴亚军、张珊珊在《人民检察》2024 年第 14 期发表的文章(下称“吴文”)系统梳理了“吸粉引流”可能触犯的 5 个罪名,并给出“竞合从一重”的处断规则,对实务辩护具有参考意义。本文结合吴文观点、最新判例及笔者辩护经验,就“如何划清罪名边界、如何寻找有效辩点”作如下提示,供同行、当事人参考。
二、行为画像:五种常见模型与黑灰产值链
1. 电话营销模型:收卡——话术——进群——“日结”50-120 元/人。
2. 社群转让模型:自建群——养号——卖群主——按群量或人头计价。
3. 新媒体投放模型:短视频、直播间挂“暗链”,按 UV、CPA 结算。
4. 地推礼品模型:线下扫码送玩偶、现金红包,诱导下载涉诈 APP。
5. 广告推广模型:通过“竞价排名”“SEO 霸屏”为网赌、传销引流。
上述模型处于黑灰产业链最前端,下游可能对接:电信网络诈骗、网络赌博、传销、色情直播、非法期货平台等。办案机关往往“掐头去尾”一锅端,但律师必须“拆链”,把“引流端”与“实行端”切割。
![]()
三、罪名边界:四组竞合与一条“红线”
(一)帮信罪 VS 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刑法》287 条之二 VS 287 条之一)
1. 时间轴不同:
‑ 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是“预备行为正犯化”,只要“发布违法犯罪信息”即既遂,不要求下游着手实行。
‑ 帮信罪是“帮助行为正犯化”,以下游“着手实行”为前提;下游未着手,只能考虑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或无罪。
2. 明知内容不同:
‑ 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只要求“明知自己发布的信息系违法犯罪信息”。
‑ 帮信罪要求“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且需对下游犯罪类型有概括认识。
3. 量刑差异:
‑ 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 3 年以下;
‑ 帮信罪 3 年以下,情节特别严重 3-7 年。
若证据只能证明“发布信息”而未能证明下游已着手,应坚决打掉帮信罪,争取降档或无罪。
(二)帮信罪 VS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1. 若引流过程中伴随“非法获取、出售、提供”个人信息 5 万条以上,或者违法所得 5 万元以上,即可落入 253 条之一“情节特别严重”档,3-7 年。
2. 常见证据陷阱:远程勘验笔录直接统计“Excel 表格条数”,但不去重、不剔除空号。律师应申请重新鉴定,并依据《个人信息解释》第 5 条提出“去重、去伪、去无效”原则,把数量压到 5 千条以下,即可降档到 3 年以下甚至缓刑。
![]()
(三)帮信罪 VS 开设赌场罪/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共同正犯)
1. 核心在“犯意联络”。如 MCN 机构与网赌平台签“推广返点协议”,约定“有效投注额 30% 分成”,可直接认定“事先通谋”,构成开设赌场罪共犯,量刑 5 年以上。
2. 辩护策略:
‑ 切割“认知”——仅约定“拉新注册”,未约定“投注、抽成”,推定只对帮信明知;
‑ 切割“地位”——非平台股东、非操盘人员,仅领取固定推广费,可争取从犯、降档;
‑ 切割“金额”——把“有效投注额”与“推广费”区分,避免以赌场经营额全额认定。
(四)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 VS 诈骗罪(预备)
1. 若证据表明行为人不仅“发广告”,还深度参与话术设计、资金通道、后台操控,则可能被认定为诈骗罪的“犯罪预备”,量刑 3-10 年,远高于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
2. 律师应及时介入,引导检察机关“以刑责较轻罪名”批准逮捕,防止“预备”升格。
四、主观明知:如何建立“反推”防火墙
吴文提出“主客观一致”六项指标:认知能力、既往经历、交易对象、与上游关系、引流方式、获利情况。笔者补充“三步走”实操:
1. 书面证据:
‑ 推广合同、聊天记录、结算单是否出现“博彩”“资金盘”等敏感词;
‑ 是否签署“合规声明”“禁止用于违法”条款。
2. 电子数据:
‑ 手机勘验中是否搜索过“诈骗话术”“如何逃避监管”等关键词;
‑ 浏览器缓存、VPN 使用记录。
3. 口供补强:
‑ 重点问“是否知道上游被行政处罚/刑事立案”;
‑ 问“是否见过平台后台数据、资金流水”。
若以上三环节均无法得出“明知他人犯罪”的结论,应坚决做“无罪”或“行政违法”辩护。
五、数量与金额:如何“减重”
1. 人头数量:
‑ 微信群去重、去“僵尸号”后,往往可打掉 30%-50%;
‑ 电话营销中“重复拨打”应扣减。
2. 违法所得:
‑ 把“工资、社保、场地租赁”等成本扣除,争取以“纯利”认定;
‑ 对“平台未结算、未到账”部分,主张犯罪未遂或排除。
3. 情节特别严重:
‑ 帮信罪“30 万以上结算金额”标准,需全链路司法鉴定,若无法排除“合法流水”,应申请重新审计。
![]()
六、程序辩护:电子数据“四步质证”
程序辩护里,对电子数据最有效的“四步质证”模型,就是把“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关联性”拆成四道关卡,逐级阻击。下面结合《刑诉法解释》、公安部《电子数据取证规则》与 2025 年判例,给出可直接套用的“四步”清单。
第一步:合法性——先“打程序”
1. 取证主体
- 是否 2 名以上侦查人员?(缺一不可)
- 是否具备《电子数据取证资质证书》?
2. 手续与笔录
- 有无《扣押决定书》《调取证据通知书》?
- 笔录是否记载“品牌、型号、序列号、封存状态”?
- 持有人、见证人、侦查人员是否“三方签名”?缺一方即瑕疵。
3. 过程录像
-《电子数据取证规则》第 21 条:只要“现场提取”+无适格见证人就必须同步录像;未录像属“程序重大违法”,可径直申请排除。
4. 境外数据
- 是否经司法协助或公证认证?若既无国际协助手续,又未制作《远程勘验笔录》,可引用《刑诉法解释》第 405 条“真伪无法确认”要求排除。
第二步:真实性——再“打假”
1. 哈希值比对
- 扣押时、实验室镜像、庭审展示三个节点的 SHA-256/MD5 值必须一致;不一致=“被污染”。
2. 数字签名、数字证书
- 电子邮件、PDF、APP 安装包等如不含签名,可质疑“来源不明”。
3. 元数据审查
- 创建时间、修改时间、作者、MAC 地址是否前后矛盾?
- 常见“时间戳倒签”——文件创建时间晚于抓捕时间,可直接否定。
第三步:完整性——防“断章取义”
1. 封存状态
- 原始介质是否贴封条、拍照?照片要能看到“封口+签名+日期”,缺一即补正不能。
2. 镜像完整性
- 是否制作“bit-stream 镜像”?仅拷贝可见文件属“不完整提取”。
3. 日志链
- 服务器日志、防火墙日志、数据库日志是否连续?
- 发现“缺页、跳号”可主张“存在剪辑可能”。
4. 备份比对
- 若有云备份或异地容灾,可申请法院调取,与在案镜像逐条比对;不一致部分直接剔除。
第四步:关联性——切断“证明链”
1. 身份关联
- 微信号、手机号、IP 地址→被告人,中间必须有“实名认证”或“现场扣押手机”锁定;否则只能证明“设备”不能证明“人”。
2. 事实关联
- 数据内容是否直接指向起诉书指控的犯罪事实?
- 常见“数额水漂”——后台电子表格统计 1.2 亿元,但无银行流水、无被害人陈述,应主张“孤证不能定案”。
3. 时间关联
- 若聊天记录早于公司成立时间或晚于抓捕时间,可主张“与本案无关”。
4. 数额关联
- 司法会计鉴定意见必须与电子数据“一一对应”;若鉴定照搬后台数字而未去重、未剔除测试单,应申请重新鉴定。
一句话总结
“四步质证”就是:先程序、后实体,先排除、后削弱;只要侦查机关在任何一步留下“硬伤”,就能把电子数据从“铁证”变成“废证”,进而打掉整个指控金额或罪名。
七、量刑与合规:如何“保住自由”又“保住生意”
1. 量刑情节:
‑ 从犯、未遂、自首、退赃、预缴罚金、认罪认罚,可累计降 30%-60%;
‑ 积极协助公安机关“关停下游平台”“挽回被害人损失”,可争取“立功”。
2. 合规整改:
‑ 引入第三方合规顾问,建立“客户身份识别(KYC)”“关键词过滤”“黑名单共享”制度;
八、结语
“吸粉引流”并非天然等于犯罪,但刑事风险已呈“高压线”态势。对当事人而言,早建“合规防火墙”比事后花 1000 万律师费更有效;对律师而言,吃透“预备—帮助—实行”三层结构,抓住“明知—数量—金额”三条命脉,就能把 7 年变成 3 年,把 3 年变成缓刑,甚至把案件挡在批捕之前。愿本文成为各位同行、当事人的“避险地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