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南通的一位妈妈像往常一样检查女儿的书包时,一张夹杂在课本中的白色画纸,让她瞬间头皮发麻。
这张画作内容诡异,是一幅手绘的“解剖图”,画中人物被分解,旁边标注着“王曦解剖图”字样,并详细描述了用刀分解、挖眼睛、抽血、把她五马分尸”等令人不适的步骤 。
更让这位母亲震惊的是,经询问,女儿表示这幅画并非自己所画,而是其他同学画完后塞进她书包的 。
这位妈妈随后联系了学校老师。
经过调查,事件的原委逐渐清晰:画中人物“王曦”确实是该校的美术老师 。这幅画也确非当事女孩所作,而是由班内其他同学,有报道称为三名六年级学生所画,并塞入了同学的书包 。
校方随后对涉事学生进行了批评教育,相关学生也已和解 。
![]()
一方网友认为此事绝非简单的童稚玩笑,而是必须严肃对待的心理健康警示信号。
他们指出,画作内容的暴力血腥程度与作画者的稚嫩笔触形成惊人反差,令人细思极恐。
其行为不仅是对老师的不尊重,将画作塞进同学书包,更带有转嫁责任的意味 。
有评论进一步指出,此类“暗黑系”创作在儿童中似乎并非孤例,有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也曾收到过类似“恐怖信”,甚至在某些圈子裡成为一种流行 。
这部分声音强烈呼吁,不能仅以孩子还小为由草率处理,学校和家庭必须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动机,是源于师生矛盾、家庭压力,还是受到不良网络内容的影响,并给予专业的心理疏导 。
另一方网友则倾向于认为公众反应可能过度,主张更宽容地看待儿童的好奇心与表达。
他们推测,孩子们可能仅是出于对解剖知识的好奇,例如在短视频平台看过相关动画觉得很酷,或在模仿影视、游戏中的场景,并未完全理解其行为的严重性和暴力含义 。
将画作塞入同学书包,初衷或许仅仅是怕带回家被爸妈看到,而非蓄意恶毒的嫁祸 。
他们担心,过度的批判和贴标签可能会给这些孩子带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甚至二次伤害。
关键在于引导而非严厉惩罚,应帮助孩子理解生命的尊严、表达的边界以及如何以健康的方式满足好奇心 。
![]()
孩子们未必总能清晰说出我生气了或我受了委屈,他们的负面情绪常通过行为,如画特定主题的画、破坏物品间接表达 。
若学校与家庭未能建立有效、安全的情绪宣泄和求助机制,例如真正起作用的心理委员制度 、畅通的倾诉渠道,这种塞画行为可能成为他们一种扭曲的求助或抗议”。
网络上充斥着各种未经筛选的信息,部分内容将暴力、惊悚元素包装为潮流或个性表达。
儿童辨别能力有限,易受吸引和模仿。
这要求家庭、学校乃至社会平台共同肩负责任,加强引导与监管,帮助孩子辨识和抵制不良文化影响,建立对酷与美的健康认知 。
更深层地,此事件警示我们需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孩子的内心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更需被细致观察和温柔理解。 在关注学业成绩的同时,更要呵护其心灵的健康成长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