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怀柔区第二中学(以下简称“怀柔二中”)始建于1962年,是一所完全中学。学校积极构建五育融合的多元发展体系,在坚持教育质量为核心的同时,大力发展科技、艺术、体育与外国语四大特色,形成了独特的办学风格。多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国防教育示范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活动特色单位、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北京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北京市中小学科技教育示范学校等,体现了其显著的办学成果。
![]()
顶层设计激活五育融合动能作为扎根怀柔科学城畔的基础教育实践者,怀柔二中始终坚持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任务,围绕教育强国首善之区的建设要求,将五育融合作为破解育人难题、提升育人质量的核心路径。通过系统化的顶层设计,学校构建起“大思政引领、全链条贯通、多主体协同”的五育融合体系,助力每一名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顶层设计的关键,在于把握五育融合的核心逻辑。为此,学校以“红帆领航”党建品牌为总牵引,将涵盖“思想、队伍、教学、德育、文化”的“五领航”战略,全面贯穿于五育融合的全过程:在目标层面,确立“有健康生命,有坚韧品格,有智慧头脑”的育人方向;在实施层面,构建“一核三层五领域”课程体系,形成“课上课下联动、校内校外协同”的融合格局。 “大思政课”是五育融合的重要纽带。为此,学校打破学科边界,打造“思政﹢”跨学科融合模式:语文、历史教师联袂开发“红色经典研读”课程,通过排演《觉醒年代》双语剧、举办“长城精神”主题征文等活动,让学生在文化浸润中涵养家国情怀;物理、化学教师将“科技报国”理念融入实验教学,带领学生走进怀柔区相关实验室,在探究“大国重器”的过程中提升科学素养与责任担当。近三年,学校“节日里的思政课”“模拟政协”等活动屡获国家级、市级荣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史政组联合举办了怀柔二中第三届师生同备同上“大思政课”活动,成为学校五育融合实践的一个生动缩影。 五育融合的落地,离不开资源的整合与机制的保障。学校充分借力怀柔科学城、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地缘优势,与北京科技大学共建“青苗工作站”,开发“芯片里的中国”等前沿课程,让高校科研资源成为五育融合的“活教材”;组建由法治副校长、科技副校长、艺术副校长、健康副校长构成的“校外导师团”,将法治教育、科普讲座等融入日常教学。 从斩获北京市中小学生科学建议奖最高奖项,到获评全国国防教育示范校,怀柔二中在五育融合的探索中,始终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圆心,以顶层设计为半径,持续绘就育人“同心圆”。 □文/刘静(北京市怀柔区第二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红帆领航聚合力 五育融合谱新篇 在推进五育融合的实践中,学校党委以“红帆领航”党建品牌为核心引擎,将“五领航”战略深度嵌入育人全链条,为教育强国首善之区建设注入了来自基层学校的实践力量。 以“思想领航”铸魂,锚定五育融合方向。学校始终将党的教育方针作为五育融合的根本指引,通过“五学课堂”构建起分层分类的思想教育体系。学校组织党员教师赴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五育融合专题研学,将五育与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 以“队伍领航”强基,为五育融合注入动能。学校深化“双培养”机制,旨在将优秀教师培养成党员,将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骨干。学校组建“红帆先锋教研组”,组内党员教师主动承担五育融合的课题研究与示范课讲授。同时,学校设立了覆盖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全领域的“党员领航岗”,为五育融合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以“教学领航”提质,构建五育融合的课堂载体。学校通过推动党建与课程改革的深度融合,以“2345工作法”为抓手,系统重构了五育融合的课程体系。在党员教师的引领下,各学科打破壁垒,积极设计跨学科融合教学方案。例如,语文组开展“经典诵读﹢劳动感悟”主题活动。近年来,学校中高考成绩稳步提升,以教学成效印证了党建引领学科融合的实践价值。 以“德育领航”润心,构建五育融合的育人体系。学校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德育理念,以党建引领团建和少先队建设,形成“党委统筹、支部推进、党员示范、家校联动”的德育工作机制。党员教师担任“综合导师”,组织“五育之星”评选活动,将学生在五育方面的表现纳入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因此连续两年在中央文明办的入校随访中获得满分评价。 以“文化领航”聚力,营造五育融合的育人氛围。学校以“红帆领航”品牌为核心,着力打造“红色引领,五育并举”的校园环境。此外,学校还定期举办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多元文化节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浓厚的文化熏陶中全面提升综合素养。 □文/杨秀会(北京市怀柔区第二中学副校长)五育融合育心 全员护航成长 五育融合的核心在于“以育养心”。学校致力于将“以德育心、以智启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所蕴含的滋养,渗透到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环节。在此基础上,学校通过全员参与和家校社协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近年来,学校以“育心”为主线,将五育目标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生动实践。 以德育为魂,守好成长“指南针”。学校坚持“以德育心”,不搞空洞说教,而是把德育融入生活场景与文化传承。依托传统节日,学校开展端午包粽子、中秋做月饼等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培育深厚的家国情怀。学校还结合重大历史节点,开展“大思政课”、主题征文等活动,让红色基因在心灵深处扎根。同时,学校构建“全员德育”网络:班主任是“首席育心导师”,学科教师在课堂中挖掘德育元素,食堂师傅用心烹饪的可口饭菜、宿管老师深夜查寝时亮起的灯光,都成为“隐形德育课堂”。 以五育协同,激发成长“源动力”。五育不是孤立板块,而是共生整体。在智育上,学校推动教师将教育心理学融入教学,从“关注分数”转向“关注学生收获”。例如,生物课结合种植观察教学生尊重生命,物理课通过电子小制作培养创新思维,让智育滋养心灵、启迪智慧。在体育上,除了开足开齐体育课外,学校还打造“体育节﹢班超”双场景——组织跳绳、拔河、足球赛等活动。 以协同共育,织密成长“防护网”。五育融合的落地,离不开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同向发力。学校建立了“全员家访制度”,对特殊学生实行由德育干部、心理教师与班主任组成的联合家访,及时为有需求的家庭提供教育帮扶;开设“家长成长课堂”,围绕“青春期沟通”“网络安全”等热点授课。同时,学校联动检察院法治副校长开展法治教育,联动社区健康副校长开展健康教育,将社会资源有效转化为五育融合的生动教材。 五育融合的本质,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土壤里扎根成长、向阳而生。未来,学校将继续以“育心”为核心,优化五育实践路径,让德育有温度、智育有深度、体育有强度、美育有高度、劳育有广度,全方位助力学生成长。 □文/程义新(北京市怀柔区第二中学副校长)以“慧·众”课程育时代新人 怀柔二中以“慧·众”理念为引领,构建了“一核三层五领域”课程体系,形成了兼具基础性与选择性、多元性与包容性的课程结构。其中,“一核”是指以“培养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核心,贯穿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全过程,确保育人方向正确;“三层”是指纵向构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精修课程三层级课程结构,形成“基础保底、拓展提质、精修扬长”的递进式培养路径;“五领域”是指横向涵盖“品德与修为、智慧与技术、身心与健康、艺术与审美、劳动与实践”五大领域,全面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实现五育融合。 怀柔二中的基础课程以“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为切入点,依据基础教育阶段的核心素养模型,结合各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积极探索以主题式、项目式学习为主导的课程模式,开发能够有机整合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教学内容,从而推动素养导向的教学方式变革。 在实践中,学校围绕“深度学习体系”展开教学构建,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以真实情境为载体,以领域知识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变革为路径,从而使课堂充满活力。例如,语文学科的“名著漫画卷”项目,引导学生将《西游记》《水浒传》等经典名著中的精彩片段转化为漫画作品,在图文创作中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 学校的拓展课程致力于为学生搭建多元发展的平台,并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打造了覆盖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科技创新、艺术修养等领域的丰富课程群。目前,初高中学段共开设了40余门拓展课程,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舞台。 “纸服装设计与制作”课程整合数学、艺术、历史、舞蹈等多领域知识,引导学生从廓形、色彩、材质等维度进行服装整体设计。依托该课程成立的“纸服装设计小组”,有3名学生在北京市第五届中小学技术创意设计大赛中荣获“设计师一等奖”,成为课程育人成效的生动体现。 学校的精修课程是拓展课程的深化与延伸,专门面向在艺术、体育、科技、小语种等领域具备突出潜力的学生。通过“分类培养、弹性组班”以及“双导师”模式,为学生提供专业引领。 □文/田莹雪(北京市怀柔区第二中学副校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