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性常常被赋予“顶梁柱”、“坚强”、“有泪不轻弹”的角色。他们默默消化所有压力与情绪,然而,他们那些沉默、易怒、或是突然的疏离,是否正是他内心正在经历风雨的信号?男性心理问题有哪些危害?怎么疏导?10月30日19:30至20:30,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副主任医师王婷婷做客海报新闻直播间,为广大市民科学解析。
主持人:从医学角度看,社会对男性期待的“坚强”对男性的心理健康意味着什么?
王婷婷:“坚强”这个词本身或许是一种鼓励,但当它成为一种无形的枷锁时,就变成了健康的隐患。它迫使男性将情绪压力内化,用“沉默”和“硬扛”来应对。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触目惊心:全球男性的自杀死亡率远高于女性。这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个本该被看见、被倾听,却最终被沉默淹没的悲剧。这告诉我们,不是男性没有心理问题,而是他们的“求救信号”被我们,甚至被他们自己,错误地解读了。
主持人:男性心理健康的特点及危害?
王婷婷:男性往往不善于表达情绪,习惯于内化压力。这导致他们的心理问题更具隐蔽性,不像女性那样容易通过倾诉、哭泣等方式释放。很多问题积压到一定程度,才会以更极端的形式爆发。男性的自杀成功率远高于女性,这是因为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选择激烈、致命的方式。同时,未经处理的情绪问题还会显著增加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躯体疾病的风险。
男性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家庭氛围、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一个情绪稳定、心理健康的父亲和丈夫,是家庭幸福的稳定器。从社会层面看,职场压力、社会适应等问题也亟需心理健康的支持。我们呼吁关注男性心理健康,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它在告诉所有人:男性同样拥有脆弱、疲惫和寻求帮助的权利,坚强不是麻木,真正的强大是敢于面对并处理自己的情绪问题。
主持人:在临床中,男性通常会遇到哪些具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呢?
王婷婷:在临床工作中,我发现一个普遍现象:许多男性在心理困苦时,发出的求救信号并非我们想象中的“我很难过”或“我需要帮助”,而是常常被误解。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的“愤怒”,很多时候其实是“悲伤”的伪装。当男性感到抑郁或焦虑时,他们往往不直接表达脆弱,反而表现为易怒、不耐烦、敌意增强。这并非单纯的脾气差,而很可能是内心无力感和痛苦的外化表现。
另一种常见的信号是“退缩”和“疏离”。他们可能会从家庭和社交生活中撤离,变得沉默寡言,过度沉迷于工作或电子游戏,甚至增加酒精的使用。这并非冷漠,而可能是一种应对机制——当他们不知如何面对压力或关系时,选择“躲进洞穴”自我疗伤,但这常常使问题恶化。此外,很多男性的心理问题会表现为“躯体不适”,他们可能会反复抱怨失眠、持续疲劳、背痛或消化问题,但各项生理检查却无异常。这往往是心理压力“躯体化”的表现,是情绪问题通过身体在发出警报。还有一些看似“鲁莽”的行为,如危险驾驶、物质滥用,或是用过于轻浮的玩笑来谈论自己的压力,这些都可能是在掩饰内心的真实痛苦和不安。
从临床上看,男性常遇到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首先是抑郁症与焦虑症,但他们的症状往往不典型,识别率远低于女性,更多地表现为易怒和行为改变。其次,他们更倾向于发展出物质使用障碍,试图用酒精或药物来自我“疗愈”,结果却陷入成瘾的恶性循环。同时,社会对男性“坚强支柱”的刻板期望,会让他们在面临事业瓶颈、家庭责任或亲密关系问题时,感到巨大的压力和无助,却难以启齿求助,有时甚至会以病理性控制欲的形式表现出来。
总之,我们需要打破“男儿有泪不轻弹”的陈旧观念。男性的坚强,不在于永不疲惫,而在于有勇气正视自己的脆弱,并智慧地寻求支持。如果您或身边的男性朋友出现了这些被误解的“信号”,请给予多一些理解和关注,并鼓励他们像对待身体疾病一样,勇敢地寻求精神科或心理医生的专业帮助。
主持人:比抑郁症更复杂的双相情感障碍,男性的表现也这么“隐蔽”吗?
王婷婷:双相障碍的男性患者,其“隐蔽性”在于,他们的躁狂发作容易被误读为“有魄力”或“突然变了个人”。比如,他可能会极度自信,进行不计后果的投资和消费;可能精力旺盛到几天不睡,言语夸大;也可能性情大变,富有攻击性。这种“高能量”的假象,常常掩盖了疾病本质,直到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或家庭关系破裂,大家才意识到问题。
主持人:精神分裂症,在男性心理健康中有没有一些需要我们特别警惕的早期迹象?
王婷婷:对于精神分裂症,性别带来的最大差异是“起病年龄”。大量国际研究证实,男性患者起病更早,多在青春期末期到二十岁出头这个人生刚刚起步的阶段。而早期症状,难以识别的往往不是光怪陆离的幻觉,而是 “衰退”的迹象:比如一个原本活跃的青少年,变得孤僻、冷漠、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学业一落千丈、个人卫生也懒得打理。很多家长会误以为这是“青春期叛逆”或“孩子变懒了”,从而延误了至关重要的早期治疗。
主持人:我们往往不愿意去正视心理疾病,这些心理问题往往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王婷婷:男性心理问题的产生,往往是一个多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社会文化与性别期望是核心因素。传统的“男子气概”规范要求男性必须坚强、沉稳、成功,并且要压抑情感,尤其是脆弱和悲伤。这种“情感禁欲”使得许多男性在遭遇压力时,内心缺乏有效的情绪表达和疏解渠道,痛苦只能向内攻击自身,或通过愤怒、物质滥用等不健康的方式向外宣泄。其次,社会角色的压力巨大。男性常被默认为家庭的经济支柱和问题解决者,事业上的竞争、失业或晋升瓶颈,以及养家糊口的责任,都会带来持续且无形的巨大焦虑,让他们时刻处于高度警觉的状态,不敢有丝毫松懈。
在个人心理层面,许多男性从童年起就缺乏情感表达的训练。他们可能被教育“男孩不能哭”,导致情感识别和言语化能力发展不足,成年后即便想要求助,也常常难以准确描述自己的内心感受,这种“情感失语”加剧了孤独与无助。此外,重大生活事件的冲击也是常见诱因。例如,亲密关系破裂、离婚、成为父亲后的角色适应不良、健康状况下滑(如性功能衰退)等,这些事件都会强烈冲击男性的自我认同感和价值感,如果缺乏支持系统,极易引发心理危机。从生理角度看,某些男性可能对压力更为敏感,体内的神经内分泌反应更剧烈,而睾酮水平的变化也被发现与情绪波动、易怒及抑郁风险存在关联。理解这些复杂的原因,是我们有效帮助他们的第一步。
主持人:对于酒瘾这种疾病,酒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到底是问题的原因,还是结果?
王婷婷:这是一个经典的“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在男性精神健康领域,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是一个非常突出且沉重的话题。WHO的数据显示,男性在酒精滥用问题上占据绝对比例。对于许多男性来说,酒精是随手可得、且被社会默许的“麻醉剂”。他可能先是感到焦虑、抑郁或失眠,然后发现喝点酒能暂时好受些,于是逐渐依赖,最终成瘾。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心理痛苦 -> 饮酒自我疗愈 -> 酒精成瘾 -> 大脑功能受损,引发更严重的精神症状 -> 心理更加痛苦。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个男性酗酒时,一定要探究其背后是否隐藏着未被处理的心理创伤或情绪障碍。
主持人:如何判断身边的男性是否出现了心理问题?
王婷婷:最核心的判断标准,是观察他是否“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你可以留意他的情绪状态,比如他是否变得异常易怒,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或者情绪持续低落,对以往热爱的事物都失去了兴趣。这种情绪往往不直接表现为悲伤,而是转化为烦躁、不耐烦或者一种对周遭事物的麻木和虚无感。
他的行为模式也常常会透露重要信息。比如,他是否从以往的社交生活中悄然退出,不再愿意与家人朋友交流,宁愿独自封闭自己。生活习惯上可能出现显著紊乱,例如失眠或过度睡眠,食欲骤增或锐减,个人卫生也懒得打理。还有一些行为值得警惕,比如他突然开始过度依赖酒精,沉迷于游戏或网络以逃避现实,甚至出现鲁莽驾驶等不计后果的冒险行为。
他的言谈和思维内容也是重要的观察窗口。如果他开始频繁表达无价值感,常说“我是个失败者”、“一切都是我的错”,或者流露出“活着太累了”这样的绝望感,甚至开始谈论死亡,这些都必须是最高级别的警报。同时,你可能也会注意到他工作中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连日常的小决定都变得犹豫不决。
总而言之,当你发现他在情绪、行为、思维和日常功能多个方面都出现了明显且持续(例如超过两周)的负面变化,并且这些变化已经影响到他的工作、生活和人际关系时,他就非常可能需要关心和专业的帮助了。
主持人:什么样的“自我消化”是相对健康、可取的?
王婷婷:首先我们要明确,健康的“自我消化”绝对不是硬扛或压抑所有情绪,它更像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调适”。
首先是给情绪一个“物理出口”,当感到压力巨大时,规律的运动比如跑步、健身都非常有效,这不仅能释放压力,身体本身也会产生内啡肽来提升情绪,这是一种有生理基础的自我疗愈。其次,可以尝试把情绪“写下来”或者至少在心里把它“命名”,比如问自己“我现在是愤怒,还是失望?”,这个简单的动作能帮助你把混沌的痛苦变得清晰,本身就是一种梳理。再者,找到一件需要全神贯注的爱好,比如钓鱼、做木工或者弹琴,这种“心流”体验能让你从烦恼中暂时抽离,重新获得内心的秩序感和平静。但必须强调,这些自我调适的方法有其限度,适用于日常压力和轻微情绪波动。如果这些方法都无效,且症状持续两周以上,严重影响到工作和生活,那就如同感冒发展成了肺炎,必须寻求专业帮助了。
主持人:当自我调适效果不佳时,男性应该如何迈出寻求专业治疗的第一步?
王婷婷:迈出第一步确实需要勇气,但过程并不像想象中复杂。最关键的是转变一个观念:看心理医生不是示弱,而是对自己负责的、非常有力量的行动。这就像健身教练帮你塑造身体,心理医生是帮你塑造健康心态的专业伙伴。具体来说,第一步是找到对的“门”。在国内,专业的帮助主要来自两个渠道:一是综合医院的“精神科”或“心理医学科”,这里的医生有处方权,能进行医学诊断和药物治疗,特别适合处理伴有明显生理症状的问题,如失眠、心慌、持续疲劳的抑郁症或焦虑症;二是专业的“心理咨询中心”和“心理咨询师”,他们主要通过深入的谈话来帮助您,适合处理压力、人际关系、成长创伤等问题。第二步是准备好第一次沟通,您不需要说得多么完美,只需要尽可能坦诚地描述您的困扰,比如“这种不舒服的感觉什么时候开始的?”“它如何影响了我的生活?”。第三步,给自己一个“试用期”,建立信任需要时间,如果您觉得与第一位医生或咨询师不够匹配,完全可以更换,找到那个让您感觉安全、被理解并能专业引导您的人至关重要。最后我想对听众朋友们说,真正的力量,不在于永远独自站立,而在于有智慧在需要时,为自己寻找最坚实的支撑。照顾好您的内心,是对自己和所爱之人最重要的责任。
主持人:如何做好男性心理健康的预防工作呢?
王婷婷:维护男性的心理健康,就像保养一辆好车,不能等抛锚了才去修理,而需要日常的精心呵护。预防工作可以从个人、关系和社会支持三个层面来展开。
在个人层面,核心是建立健康的“心理免疫系统”。这包括养成规律的运动习惯,这不仅是锻炼身体,更是宣泄压力、提振情绪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同时,要学习“情绪识字课”,主动去认识和接纳自己的各种情绪,明白感到脆弱、焦虑或悲伤是人之常情,而不是软弱的表现。培养一个能让自己全身心投入并感到快乐的爱好也至关重要,这个爱好是你在压力之外的一个“心灵避风港”。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均衡的饮食,身体状态会直接且深刻地影响心理状态。
在关系层面,关键是主动维系高质量的“社会连接”。很多男性在成家或工作后,朋友圈会逐渐缩小。要刻意地维护那么几个可以交心、能说真话的友谊。定期与家人、伴侣进行坦诚的沟通,分享工作中的成就与烦恼,而不仅仅是讨论家务事。拥有牢固的社会支持网络,是应对人生风浪最坚固的铠甲。
在社会与认知层面,要勇于更新观念,将心理健康纳入整体健康管理。我们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有心理问题就是没用”的错误刻板印象。企业和组织也可以发挥作用,比如营造开放、包容的文化,让员工在感到压力过大时敢于求助,而不是将其视为能力不足。最重要的是,要把心理状态看作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定期进行“心理体检”,就像我们每年体检身体一样。当感到持续不适时,能想到这可能是心理发出的信号,并像看待感冒一样,自然而然地寻求专业意见。
总而言之,预防男性心理问题,是一项需要个人努力、家庭支持和社会观念共同进步的系统工程。它始于我们对自己内心世界一点一滴的关照和滋养。
专家简介
王婷婷,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山东省疼痛医学会身心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神经调控分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学校卫生学会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专业副主任委员,临沂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临床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临沂市医院协会精神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临沂市精神卫生学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委员,临沂市健康科普专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带教老师。
擅长抑郁症、焦虑症、躁狂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躯体化障碍、眠障碍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