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屈辱的开端,但如果将时间的指针拨回去半个世纪,真正的伏笔,其实早在乾隆年间就已经悄悄埋下了。
那时候的中国,正处在所谓的“康乾盛世”顶峰,万国来朝、粮仓满溢、人口破亿,怎么看都像是世界中心。
但讽刺的是,就在这盛世光环下,西方正在悄悄“换代”,蒸汽机轰隆作响、殖民船队四处扩张,而乾隆,明明知道西方在变,却选择了更彻底地关上国门,甚至可以说是“焊死”。为什么?
![]()
他不是不知道
很多人以为,乾隆闭关锁国,是因为他对西方根本不了解,是坐井观天、夜郎自大。但事实恰恰相反,乾隆的身边,其实不缺“望远镜”。
最关键的人物,是宫里的法国传教士蒋友仁,这个人不是一般的“洋和尚”,而是当时欧洲一等一的科学家,长期驻扎在清宫三十多年,成了乾隆的“情报官”,他不仅教天文、画地图,还把欧洲政治、军事、甚至宗教思想都一点点讲给乾隆听。
他告诉乾隆,欧洲的国王也要受议会制约,讲究“君主立宪”;基督教主张人人平等,连国王都不是“天命所归”,而是“人民的仆人”,听到这些,乾隆不仅没笑,反而若有所思。他不是听不懂,而是听懂了之后,更加警觉。
![]()
除了宫廷里的“情报通”,广州也是乾隆了解世界的窗口。当时的广州十三行,堪称东方的“联合国”,英国、荷兰、葡萄牙商船络绎不绝,香料、丝绸、瓷器、钟表琳琅满目。
虽然乾隆身在紫禁城,但广东官员会定期上奏海外动向,西方的科技进步和经济扩张,清宫其实一清二楚。
更让乾隆警惕的,是海外华人遭遇的惨痛现实,1740年,荷兰人在印尼巴达维亚大规模屠杀华人,死者过万,乾隆得知后震怒,但从中更看到一个残酷事实:欧洲人并不把异族生命放在眼里,全面殖民,不择手段。
![]()
乾隆还对北方的俄国格外上心,这个既是邻居又是对手的大国,时不时就在边境找事,乾隆经常向传教士打听俄军的军备、政体、民情,他知道,这不是一般的“蛮夷”,而是能打、敢打、扩张心极强的列强。
所以,说乾隆闭关是“闭目塞听”,完全不成立,他其实看见了世界在变,只不过,他的反应不是迎接,而是躲避,他不是看不懂西方,而是太清楚西方对“大清江山”意味着什么。
盛世之忧
乾隆不是傻子,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太精明,他才做出了“明知山有虎,偏向山封路”的决定,他不是不想改革,而是更怕改革带来的不可控,他要的是“稳”,而不是“变”。
![]()
首先,他怕的,是经济地基被挖。清朝立国靠的是土地、小农经济、农民交税,工业一旦进来,农民进城打工,谁还种地,谁还听官的,谁还拜皇帝?
乾隆想得很远,也很保守,他怕城市化、怕工厂、怕商业崛起冲击体制根基,他不想让整个社会从“田间”搬到“车间”。
再一个,他怕思想的“病毒”蔓延,在他看来,“自由”“平等”那是洪水猛兽,他听说过法国有革命,国王被拉下马,平民当家作主。
![]()
他联想到国内已经蠢蠢欲动的白莲教、反清义军,觉得一旦这些“洋思想”传进来,就是引火烧身。他不能让皇权神圣性被挑战,更不能让“天子”变成“公仆”。
马戛尔尼使团的到访,更让乾隆心里发毛,这支英国的官方使团,带来了望远镜、蒸汽设备、自动机,展示了工业革命的“黑科技”,乾隆当然看得出这些东西厉害,但他选择性忽略。
他更在意的是,这些人不愿下跪,不懂朝贡,还想谈平等外交,这在乾隆眼里,是不守规矩,是“藐视天朝”,但他其实知道,对方不是来求见天子的,而是来谈生意,谈规则的,他心里明白,这群人是来“下战书”的。
![]()
宗教也让乾隆头痛。传教士传播的平等观念,是对儒家等级秩序的直接挑战,“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那一套,一旦被“人人平等”打破,天就塌了。
这不是简单的信仰问题,而是意识形态的“地基”问题,他要的是“众人跪天子”,不是“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所以,乾隆的“焊门计划”,其实是一场深思熟虑的“维稳工程”,他觉得,哪怕外面世界再精彩,也不能打开这扇门,因为一旦开了,就可能收不回来,他的逻辑是:只要门焊得够死,外面的风就吹不进来,江山就不怕倒。
闭关锁国的毒果
于是,乾隆把之前的限制政策升级成“焊死国门”的系统工程,他不是发明“闭关”的第一人,但他是把“闭关”变成国家制度操作的最坚决执行者。
![]()
首先,贸易方面,他把所有对外贸易都集中到广州一个口岸,所有外国商人都必须通过“十三行”中指定的商人来交易,种类、数量、价格都由官府说了算。别想自由买卖,也别想各地通商。
人员方面,他严防死守。传教士活动被大幅限制,民间禁止与外国人私自接触,对外来思想、技术、书籍,层层设卡,宁可错封一千,也不放过一个。
外交方面,他直接拒绝英国使团提出的“互派使节”“设立大使馆”“平等通商”的建议,继续坚持“朝贡体系”那一套,西方科技,他一句“奇技淫巧”打发了。外交对等?他坚持“天朝上国”的自我定位,不接受“平起平坐”。
![]()
这些政策,在短期内确实“稳”住了局面,社会表面平静,皇权稳如泰山,但问题是,外部的水位在不断上涨,而内部的压力也在悄悄积聚。
英国人很快就不乐意了,中国对英国工业品市场紧闭,结果茶叶、瓷器、丝绸却大量出口,搞得英国白银外流,贸易逆差越拉越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英国人开始在印度种鸦片,通过走私卖到中国,换回白银,这就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恶性的毒品贸易。
![]()
鸦片泛滥,不仅掏空了国家白银储备,也让百姓身心崩溃,而当清政府终于想禁烟时,英国已经完成工业化,军舰、火炮、枪械全副武装,直接一巴掌拍来,鸦片战争爆发,清朝从“天朝上国”一夜跌入“割地赔款”的深渊。
而西方呢,在乾隆闭关的几十年里,完成了从马车到火车、从手工到机械的飞跃,制度也从专制走向宪政。而中国,却依然在“闭目沉思”,错过了整整一个时代。
乾隆不是看不见西方的强大,而是看到了,却选择了拒绝,他不是愚昧,而是太怕改变,他以为关上门就能保江山,其实是把整个国家锁进了时代的笼子里。
![]()
他想保住的盛世,最终成了后人难以承受的屈辱;他想掩盖的危机,最终以战争的形式爆发。历史的吊诡在于,越想“稳”,最后越“乱”。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真正的安全,不是闭门谢客,而是主动拥抱变化。有底气开放,才是真正强大。怕的不是世界变化,而是我们不敢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