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11月4日发布《2025年排放差距报告》,以严峻数据敲响气候警钟:全球已无力避免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1.5℃的局面,未来十年内这一关键阈值大概率将被“至少暂时性”突破。
这份年度报告的发布恰逢《巴黎协定》通过十周年,却给全球气候治理泼了一盆冷水——十年间三次减排承诺升级,始终未能扭转气候危机加剧的趋势。
报告主笔人奥尔霍夫直言,当前大幅削减排放虽能推迟超标时间,“但我们已无法完全避免超标”。更严峻的是,这种超标局面恐难逆转,报告明确指出:“唯有以更快速度、更大规模推进减排,才能最大限度缩小超标幅度”。
作为全球气候治理的核心纲领,《巴黎协定》设定了“控温2℃内、努力1.5℃内”的长期目标,而1.5℃被科学界视为避免气候系统崩溃的“安全线”。
即便各国最新承诺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全部兑现,本世纪末全球升温幅度仍将达2.3-2.5℃,远超1.5℃的理想目标。
这一数据虽较去年预测的2.6-2.8℃下降约0.3℃,但报告澄清,其中0.1℃源于统计方法更新,美国即将退出《巴黎协定》还将抵消0.1℃改善,实际减排成效相当有限。
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排放国虽更新了减排计划,但仍不足以显著缩小“排放差距”,现行政策下全球升温甚至可能达2.8℃。
![]()
气温每升高0.5℃,气候灾害的破坏力便呈几何级增长。科学研究显示,与升温1.5℃相比,升温2℃会使暴露于极端高温的人口比例翻倍,珊瑚礁存活率从30%骤降至1%。
对中国而言,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姜彤团队的高被引研究证实,升温2℃时中国干旱损失将较1.5℃时翻倍,仅经济损失就可能增加数千亿元,干旱损失占GDP比重将退回上世纪末水平。
从全球范围看,热浪、干旱、野火等极端天气的强度和频率,都将随温升幅度同步升级。
报告并未完全否定扭转局势的可能。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首次超过煤炭,成为全球最大电力来源,风电、光伏成本持续下降为减排提供了技术支撑。
报告测算,要将超标幅度控制在0.3℃内,2030年排放量需较2019年削减26%,2035年削减46%,同时需部署碳移除技术助力本世纪末回归1.5℃目标。此外,针对甲烷等短寿命气候污染物的治理行动,已显现快速降温的潜力。
当前全球仅三分之一的《巴黎协定》缔约方提交了新的减排承诺,地缘政治博弈更给协同行动增添阻力。
但气候危机面前没有旁观者,正如报告所强调:“不作为的代价远高于减排成本”。1.5℃阈值的突破并非“终局”,通过极致减排将超标控制在临时、小幅范围内,仍是全球必须坚守的底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