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每日幸运签#
近日,博主乐女士在非洲安哥拉的华人商贸城,碰到了一个穿青岛小学校服的当地小男孩。校服上还贴着 “刘思涵” 的名字标签,小男孩说不上这衣服的来历,却知道上面是中国字。这段视频很快传开,“刘思涵” 这个名字也成了网友调侃的对象,有人留言说 “刘思涵人不在非洲,但非洲有你的传说”。
![]()
乐女士解释,在非洲看到印着中文的衣服不稀奇,那边很多二手校服都是从国内运过去的。这其实不是偶然,北京的小区里常见的旧衣物回收箱,正连接着一条横跨国界的产业链。有住在北京的网友说,家里不用的旧衣服丢进回收箱,一斤能换几毛钱。这些衣服收上来后,会经过简单清洗,再运到非洲卖掉,中间商按斤收、按件卖,层层流转后最终到当地消费者手里。
![]()
这样的流转早已形成规模。2021 年中国就成了非洲最大的二手服装出口国,当年非洲二手服装进口额 18.4 亿美元,中国占了 6.24 亿美元。肯尼亚是非洲主要的二手服装进口国,2021 年进口的 2.48 亿美元二手服装里,中国货占了 40% 以上。在肯尼亚内罗毕的二手市场,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中国旧衣中转,凌晨时分批发商开包时,零售商们会一拥而上抢货,抢到的衣服洗净熨烫后再售卖,没人要的就分销到农村。
旧衣能跨洋来到非洲,有现实的需求支撑。非洲有近六分之一的人口,2024 年服装市场规模已达 705.8 亿美元,但当地只有 10% 的消费者穿得起新衣服,一半人都靠二手衣服生活,还有四成人连旧衣服都买不起。中国的衣服样式鲜艳,尺寸也适合大多清瘦的非洲人,像校服这类耐磨的款式很受欢迎。在非洲市场,一条厚实的二手工装裤砍价后只要 15 元,花几块钱就能买到派对穿的衬衫,对当地人来说很划算。
有网友说贫困山区已经不需要旧校服这类衣物,扔了也是浪费,回收利用本是好事。有人觉得没必要纠结回收的钱没进自己口袋,“人家回收、运输、清洗都要成本,赚的是辛苦钱”。但也有网友疑惑 “回收箱上写着公益,原来都是卖钱的”,不过很快有人反驳 “就算赚钱,总比扔去填埋强,物尽其用才是实在的”。
2023 年我国二手流通行业交易额已经有 1.32 万亿元,随着以旧换新政策推进,闲置物品越来越多。她认为旧衣跨洋流转是循环经济的体现,传统处理方式里,旧衣要么填埋要么焚烧,而循环利用能减少污染,还能帮物品发挥最大价值。还有人建议把二手交易纳入碳普惠,鼓励大家参与回收。因为循环利用一件衣服的能耗,比重新生产一件低得多,这对环保的意义很大。
现在再看那件青岛校服,它不再只是一件旧衣服。从青岛的校园,到北京的回收箱,再到安哥拉男孩身上,它串起的是两个国家普通人的生活。2025 年的数据显示,全球二手服装销售额还在增长,中国的旧衣正运往 108 个国家。那些被我们淘汰的衣物,在非洲成了孩子们体面的穿着,成了家庭节省开支的选择。
这件写着"刘思涵"的校服,见证着全球化的日常生活。这种跨境旧衣贸易实际上实现了双赢。一方面解决了中国旧衣物处置的难题,另一方面为非洲民众提供了价廉物美的服装选择。当中国孩子坐在教室里朗读课文时,他曾经穿过的校服正在地球另一端继续发挥着价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