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智艺共生:AI赋能传播设计研究生作品展开幕

0
分享至

展览开幕

历经三十余载积淀与发展,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与品牌学院以教学、科研与创意实践的融合创新,持续引领设计教育的前沿进程。2024年,学院全面重启设计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初步构建起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双轮驱动”的培养格局,并以“人工智能赋能研究生教育教学建设项目”为契机,探索人机协同的教学新范式,推动智能时代的创意人才培养。

值此契机,“智艺共生:AI赋能传播设计研究生作品展”于10月28日正式开幕。本次展览以“智艺共生”为主题,聚焦智能理性与人文艺术的融合,集中呈现广告与品牌学院及海南国际学院设计学科研究生的最新教学成果。展览设有“智绘传播”“品牌声场”“以艺塑城”三大板块,涵盖人工智能驱动的品牌重塑、区域叙事、艺术城市、乡村振兴等多个方向,展现了研究生们以智能技术重构传播格局、以创意设计回应时代议题的多元探索与深度思考。

智艺共生:AI赋能传播设计研究生作品展

Symbiosis of AI & Art:Postgraduate Showcase in Communication Design

主办单位: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

承办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与品牌学院

中国传媒大学海南国际学院

展览地点: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展览中心

展览时间:2025.10.28 - 2025.11.07

艺术监制:任孟山 陈江华 赵新利 张辉

策展人:李楠 武定宇

执行策展:沈京京 于博

主视觉介绍


主视觉以“智艺共生”为概念,分为两层:浅灰层代表“智”,使用几何与网络元素象征AI的理性逻辑;蓝色层代表“艺”,以神经元流动线条象征人的感性创造。两层交织融合,呈现技术理性与艺术感性的动态平衡,呼应“智能与艺术融合共生”的主题。


展签设计延续“智艺共生”主视觉,通过浅灰色层与蓝色层的叠加,直观隐喻AI与人文创意的协同。浅灰层代表AI的理性逻辑,其占比高低反映作品中算法参与的程度;蓝色层以流动肌理象征人类的感性思维,其比例对应艺术表达的主导性。两层交融呈现“人机共创”的本质——非技术替代,而是理性与感性动态平衡的新型创作关系

传播设计学学科布局


传播设计学学科体系图

《传播设计学学科体系图》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分类培养的改革要求,立足中国传媒大学传播设计学科的教育实践,回应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模式的结构性变革,系统构建从理论建构到实践应用的完整学科逻辑。体系左侧侧重理论建构,强化学术研究与知识创新;右侧聚焦实践应用,对接国家战略、社会需求与行业前沿。中部为核心交叉区域,突出中传设计学科特色,依托学校与学院共通的“小综合”平台,推动学术与专业学位教育的有机融合。外环整合研究中心、工作室与校外实践基地,构建“科研—实践”双向赋能生态,促进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本体系注重理论素养、方法素养、实践素养、技术创新素养与伦理人文素养的协同发展,体现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能力结构的互补性与整体性,旨在构建“以研究驱动创作、以实践整合知识、以传播创造价值”的综合型学科形态。


双轮双驱动人才培养模式图

《双轮双驱动人才培养模式图》阐释了传播设计学科构建"通识教育+AI+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本硕博贯通且分类培养的一体化育人体系。该模式以塑造独立人格、构建系统化知识结构、提升人机协同能力为根本目标,确立"学术研究驱动"与"实践创新驱动"为双轮核心,形成"研究支撑创作、实践反哺理论"的良性互动机制,体现了学科内涵发展的协同性与可持续性。该体系充分依托中国传媒大学在艺术门类中的学科优势,抓住广告与品牌学院与海南国际学院新一轮学科专业优化的契机,力求构建起具有鲜明校本特色和难以复制性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展览介绍



展览介绍

主题单元展览共设“智绘传播”“品牌声场”“以艺塑城”三大板块,系统呈现研究生在“AI赋能传播设计”领域的探索与成果。“智绘传播”聚焦智能技术、传播路径与设计实践的深度融合,展示研究生在国际传播与品牌传播方向上的创意实验,作品以生成式人工智能、多模态叙事等手段探索数智时代的传播形态与文化表达;“品牌声场”关注人工智能与品牌传播的融合创新,涵盖商业品牌重塑、文化品牌活化及数字思辨实践,展现AI在品牌构建中的创意潜能与意义生成;“以艺塑城”则聚焦空间设计与区域文化的共生关系,通过公共艺术、沉浸叙事与交互体验,探索城市、景观与文化遗产在智能语境下的再生机制。三大板块共同构成了一个兼具学术深度与时代前瞻性的设计图景,展现人机协同下传播设计的多元路径与创意边界。










作为中国传媒大学设计学科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阶段性成果,“智艺共生”展不仅是一场作品展示,更是一场教育理念的实践与传播。从学科建设层面看,展览所呈现的“AI+传播设计”实践,进一步强化了学校在新闻传播、艺术设计与信息科技交叉领域的综合优势,为交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生动样本;从人才培养层面看,研究生在创作过程中既提升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力,又深化了人文思辨与审美表达,形成了“技术+创意+人文”的复合型素养,展现出智能时代创意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智艺共生”展集中体现了广告与品牌学院以“AI赋能传播设计”为战略方向的教学探索成果。学院通过跨学科课程体系与创意实践路径,持续推进人工智能与设计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动人机协同理念在教学、科研与创作中的系统落地。

在科技与文化的深度交融中,中国传媒大学正构建“智”与“艺”共生的教育生态,致力于培养具备独立人格、系统思维与人机协同能力的新时代创意人才,展现设计教育在智能时代的时代担当与创新路径。


课程导师

芦影、郭开鹤、王洪亮、舒怡、杨蕾、魏东、姚政邑、武定宇、张学伟、侯玥、于博、沈京京、唐雪彤、闵歆、张津

宣传推广

董俊祺、周顺越、孙艺玮、张婧尧、林福鑫、乔琳雅

展览设计

王瑞珠、张梦滢、尼汶冉、张家豪、吴睿政、

夏正琪、倪智刚、张子长、李芷淇、

朱文迪、付梓航、闫睿

特别鸣谢

陈怡、武旭颖、刘姝君、谢斯予、冯启乐、毛佳兴、周思涵、张艺璇、邱晓燕

设计助理

唐红姣、马希敏、袁雪骐、施金颖、哈鑫、张天一、刘雪雍、许悦瑶、王帅崴、胡亚婷、李珂、许惠童、李思颖、范文晰

策展助理

李禹馨、梁伊宁、陈庆博、金畹晴、梁芯渝、王霖萍、王艺燃、王瑀晨、曾亚希、张清瑶、张思琦、李雨蔚、李羽欣、罗皓心、蒋硕婧、杨慧婷、周子涵、田野、洪益、丁天恒

责任编辑:韩璐(EN05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incentive-icons
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北青网官方网易号
1033931文章数 85348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