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色里有个名字被叫出。书香阵阵的记忆里,那位当年的赛场人物还在回声中。
![]()
讲真的,1954年在江苏出生的曹平,从少年时期就在身高上占了先机,中学时在南京第十二中学打过篮球,后来转向排球,成年后身高接近1.94米,成为省队主力,帮助江苏队在全国性赛事中取得重要成绩;我觉得这段省队磨合是他后来能进入国家队并迅速承担重要任务的关键之一。
春雨绵绵的训练场景虽不可考,但那种日复一日的汗水和配合,显然塑造了他的技术基础与场上判断。
据史料与当时记载,1976年国家队重建期间,曹平入选国家队,与汪嘉伟、沈富麟并列为队内核心;这是队伍技战术变革的重要时期。
那一代队伍,技战术层面的探索耐人寻味。
短平快与时间差,背飞与背错,不单是动作的组合,更是一种对节奏与空间的把控;就像乐队里突出的独奏,既要和声也要突显个人的节拍。
这些动作在男排先行,随后又出现在女排的战术中,足见其影响力;仔细想想,这说明技术传播并非单向,而是队伍间互相借鉴的网络——在我看来,这种互通有无正是体育进步的常态。
发球方面,曹平所施的高弧度飘发并非靠蛮力,而是凭借落点与弧线对接发节奏的扰动,这种技巧在实际比赛中常能牵动对手首传质量,进而左右整个回合的走向。
烈日当空或风起云涌的赛场上,正是这些细碎的战术决定了胜负的天平倾向。
确实,有几场比赛成了时代记忆。
1980年那场对南朝鲜的比赛,先丢两局后连扳三局,翻盘成功——这不仅仅是比分的变化,真的是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反响;北大学子敲锣打鼓的画面,震撼了当时的校园生活。
1981年受邀到高校参加庆祝时,被学生抛举的场面也成为媒体与民间记忆的一部分,难道不是吗
相比之下,1981年男排世界杯的第五名固然重要,但对于那一代人而言,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的缺席更像一道无法愈合的伤口。
换个角度看,这种遗憾并不仅是体育成绩上的空白,更牵动着个体职业生涯的可能性与历史的走向。
说白了,运动生涯有代价。
长期高强度训练让腰和膝盖积累旧伤,终于在1987年做出退役决定,然后走上教练的路:先是江苏女排主教练,随后执教江苏男排,1989年又应援外任务去巴林当主教练。
换做现在,这种跨国执教既锻炼了教学能力,也让我不禁感慨——职业路径并不总是直线,很多时候是折叠和重叠,是选择与无奈的交织。
从1998年起,曹平在美国继续从事排球相关工作,最初在芝加哥某俱乐部担任助理教练,2000年迁居达拉斯并在当地社区与青训体系中长期参与。
客观而言,这类基层体育工作虽不为主流媒体频繁报导,却在培养下一代运动员与推广项目层面具有实际价值。
细细品味,国外的社区体育生态与国内国家队的高度集中制训练形成鲜明对比;相较之下,前者更注重普及与持续性,后者强调短期集中突破。
![]()
其人生轨迹,宛如一幅展开的画卷:少年体格之长成、壮年征战之辉煌、暮年归于平凡之安静。
父母归居南京,亲情之绵绵不绝;虽旅居外邦,仍频回故土探亲,与旧友有往来,似乎证明凡心未曾远离本根。
我觉得,末年在美国默默生活,并不削弱那段职业生涯的光彩。
生活的实际很现实——名声和收入不一定成正比,很多时候是普通人的日子,按部就班,既有成就感也有困惑。
2025年10月25日病逝于美国,享年71岁。
令人惊讶的是,这样的消息总能让人回过头来,再一次检视那些与队友并肩、在场上争分夺秒的日子;思来想去,人的一生不过由一个个这样的片段拼成罢了。
若要问这段往昔意味着什么,答案并不单一。
既有技战术的留下,也有遗憾与无可替代的缺席;既有赛场上喧嚣的人声鼎沸,也有异乡中平静的清晨与淡淡茶香。
好比一枚被抛进湖面的石子,涟漪终将散去,但中心曾经落下的那一下,仍旧留下圈圈印记。
个人认为,这种印记比任何单场胜负都更持久。
历史在此刻翻页。对过往的观察,应当兼顾细节与整体,客观记录并留存记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