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是一名生活在北京的芭蕾舞老师,27岁,常年舞步轻盈,衣着干净,笑容自信。几乎没人会把“艾滋病”这个词与她联系在一起。
直到那天,她走进医生办公室,手里攥着一张HIV检测报告,眼神发红,声音哽咽地对医生说:“其实我早就觉得身体有些不对劲,但总觉得不会那么巧发生在自己身上。”故事说到这里,或许很多人觉得,艾滋病是遥远的、特殊人群才可能染上的“标签性”疾病。
但事实很残酷——艾滋病病毒(HIV)感染,正在以隐蔽而悄然的方式威胁着越来越多普通健康人群,甚至不少年轻、高学历、生活自律的人也未能幸免。
![]()
今天这篇文章,既是一次敲响警钟的提醒,更试图揭开那些被忽略的警示信号。尤其是,有三类身体异常,很容易被忽视,却可能是HIV感染早期的重要信号。当你读完这几条时,也许会明白:任何人都不是局外人。
很多人对HIV感染的最初症状并不熟悉。那位芭蕾老师回忆,自己最早的异常只是反复低烧、持续乏力、皮肤上偶尔出现红疹,她以为是教学太累,免疫力一时下降,就没太在意。
这种现象其实在临床上很常见。权威机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数据显示,中国青年HIV感染者中,超六成首发症状为发热、咽痛和皮疹等“类感冒”表现。
当这些“感冒”反复发作,普通治疗效果又不佳时,就要留意是否存在更深层健康问题。
![]()
医学研究发现,艾滋病毒侵入人体,首先会攻击CD4+T淋巴细胞,令机体免疫力下降。
初感染2-6周内,部分患者会出现“急性期反应”,包括持续发烧、不明原因出汗、全身淋巴结肿大等。这些表现没有特异性,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普通上呼吸道感染。
除了身体信号,不安全性行为依然是我国青年HIV感染的主因之一。据2022年国家疾控中心公开数据,近七成青年HIV感染个案与未采取保护措施的性行为直接相关。
这一风险,在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中同样存在。她坦言,自己因对“关系专一”的认知放松了警惕,忽视了防护。
HIV感染对身体的影响并不突然,可怕的是那种“慢性渗透”,让你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失去免疫防线。
![]()
第一阶段是“急性期”(感染后2周到2个月):部分患者会发热、流感样症状、皮疹或口腔念珠菌感染。
有报道显示,大约50%-90%感染者在此阶段有类似流感的表现,但通常不会被视为危险信号。
第二阶段是“无症状潜伏期”(可持续数年):病毒在体内持续复制,但几乎没有明显症状。很多人这个阶段察觉不到异样,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第三阶段是“免疫缺陷期”(艾滋病期):出现顽固性口腔溃疡、慢性腹泻、持续性发热、体重显著下降等典型艾滋病表现。
此时,机体免疫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对常见感染毫无抵抗力,任何小病也可能致命。
近年研究显示,及时发现与规范治疗可让HIV感染者寿命接近正常人群。2021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统计,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感染者,其10年存活率明显提升,死亡风险可降低68%。
![]()
困惑、害怕、不安,是许多感染者的真实心声。但更重要的是积极行动和科学防范。医生和流行病学专家给出的建议,值得每个人牢记:
重视异常信号。长期莫名低热、关节酸痛、反复皮疹、口腔溃疡、淋巴结肿大等,需及早评估。
不要“标签化”艾滋病风险。任何性活跃人群都需要定期检测HIV,尤其是高危性行为发生后1个月及3个月建议排查一次,检测方式目前已十分简便、保密。
正确使用安全套,杜绝侥幸心理。权威数据表明,全程正确使用安全套,可最大限度降低HIV、其他性传播疾病传播风险。
![]()
主动检测永远是最好的“早起行动”。每年都可以免费在各地疾控中心、医院、部分药店进行艾滋病快速自测。越早发现,越利于控制。
规范治疗切勿讳疾忌医。发现异常或检测阳性,不要讳疾忌医。
现有抗病毒药物可有效控制HIV,提高生存质量,避免家庭和社会更多伤害。
任何疾病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和讳言。那位北京芭蕾老师正在规范治疗、逐步恢复正常生活,也坦然地将亲身经历讲出来,只为唤醒更多像她一样有风险却不自知的人们:“其实早一点警惕,没有什么丢人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