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AI都能识别的谣言,为何有人相信?

0
分享至

“一节生姜”做客《好大声》播客,聊辟谣科普和养娃。

扫上面图片或点击“阅读原文”可以移步聆听播客(音频播放键在页面最下端)。

以下是经豆包整理过的文字记录:

三爪(00:04):红薯能抗癌?虾皮能补钙?不少人都曾被这类谣言困扰——比如非典初期的抢购大蒜热潮,还有人想站出来辟谣,却难以让人信服。其实谣言不只是在疾病与健康领域存在,只要人们对某件事有未知、不安或焦虑,谣言就可能应运而生。我们都希望能找到一座“灯塔”,帮自己擦亮眼睛、拨开迷雾。这一期,我们特别邀请到前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张洪涛老师——他也是科普自媒体“一节生姜”的作者,和我们聊聊如何分辨谣言,以及如何保持质疑能力与科学思辨精神。

生姜老师:从某种角度说,谣言就像“打地鼠”游戏——你把这个按下去,那个又会冒出来。 三爪:我发现,要是某个说法把功效夸得太绝对、太夸张,那它大概率不是真的。 生姜老师:后来我偶然看到罗振宇的一个视频,他在里面说:“一个最好的时代,是能诞生‘生姜’的时代。”我当时就觉得,或许好奇心与“不安分”,正是人类生命力的源泉。


三爪(01:35):欢迎来到《好大声》,我是三爪。

金姐(01:37):我是金姐。

三爪(01:38):今天我们的嘉宾是张洪涛教授。在我眼里,张教授是位“斜杠青年”,有多重身份:他毕业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后赴美国留学,长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从事科研工作,最终任宾大医学院研究副教授;三年前,他毅然辞去这份“铁饭碗”回国创业,如今是赛得康生物科技公司的创始人。不过对我来说,张教授最重要的身份不是科学家,而是科普作家“一节生姜”——所以我平时都叫他“生姜老师”。首先请生姜老师和大家打个招呼吧。

生姜老师(02:19):大家好,我是一节生姜张洪涛。

三爪(02:22):您写过好几本和“吃”相关的书,连笔名“一节生姜”也和饮食有关——生姜既是中国炒菜常用的调料,也算一味中药。您为什么会取这个笔名?又为什么专注于写饮食相关的科普呢?

生姜老师(02:43):先说说笔名吧。生姜是调料、是开胃菜,不是主食——我希望我的文章也能像生姜一样,给人启发,而非喋喋不休的说教。我想把科普做得有趣些,能触动读者去思考、去探索,哪怕只帮普通人多懂一点知识、多打开一点思路,我觉得就够了。但作为严肃科普,光“开胃”还不够,还得有“分量”——这就需要针对大家关心的问题,抽丝剥茧地分析,把逻辑讲透。

(03:36):我之前写过一篇微信公众号爆款文,大概是2017、2018年的时候,标题叫《北京是否有一个未知病毒》。那时候很多人其实不知道流感、感冒是病毒引起的,想法混乱,还带着恐惧。这篇文章能成爆款,核心是结合了当时大家的关切,做了“结构化知识输出”——比如针对“流感是病毒引起的,为什么总在天冷时出现”这种疑问,把背后的原理讲透彻,大家才会觉得“有道理”。其实就是用“生姜”般的趣味勾起兴趣,再用系统性的科普补充背景,帮读者从不确定的事情里找到确定性,更好地理解身边发生的事。

三爪(05:10):还有个小巧合——刚才介绍您是赛得康生物科技公司创始人时,我其实先查了公司官网,上面写着“专注于肿瘤特异性免疫细胞因子治疗,以模块化平台技术为驱动力”,我没完全看懂,只好笼统说您是“研发新一代肿瘤产品的公司”。作为科普作家,您能不能用通俗的话讲讲公司到底在做什么?“肿瘤特异性免疫细胞因子治疗”又是什么意思?

生姜老师(05:54):这个确实有点复杂,我先从公司名字“赛得康”说起吧——它是个谐音梗,对应英文“Cytokine”,也就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是细胞释放的一类蛋白质,而我们关注的,是能杀死癌细胞的那种细胞因子。

(06:21):这就绕不开肿瘤治疗了。肿瘤治疗里有个方向是免疫治疗,而第一款免疫治疗产品,其实就是从细胞因子开始的。打个比方:大家说免疫细胞能抗肿瘤,免疫细胞就好比歼10、歼20这样的战斗机;但战斗机作战不是靠“撞敌机”,而是靠发射导弹——我们说的细胞因子,就是免疫细胞“发射”的“抗癌导弹”。

三爪(07:01):大家刚看完阅兵,对“精准制导导弹”应该有印象。这么说,您的技术就像把“抗癌导弹”精准送到肿瘤里,特别厉害?

生姜老师(07:20):对,而且它是“下一代”技术。就像阅兵里的战机讲究“远航制导”——飞机不用飞太近,导弹就能精准击中目标。

(07:45):以前的免疫治疗有个问题:作用范围有限。而我们现在做的靶向免疫治疗,核心是“改造肿瘤微环境”——环境变了,T细胞(一种免疫细胞)就能更好地渗透进去,发挥抗癌作用。

三爪(08:09):现在网络上很多谣言都和“吃”有关,可能因为中国人本来就关注饮食,还坚信“药食同源”。比如今天下午,我一个从不喝咖啡、只喝茶的朋友,突然让我推荐咖啡——问了才知道,他因为肝不好,听说“喝咖啡对肝好”。

(08:38):这种事其实很难解释,就像您之前提到的“常识”——很多谣言都是“真假掺半”:把一点真相、一点谎言,混着大家熟悉的常识喂给你,特别容易让人相信。您觉得普通人有没有简单的方法,能自己识别谣言,还能告诉家人朋友“这是假的”?

生姜老师(09:23):“三人成虎”的道理大家都懂,辟谣确实难,但也有简单的判断方法——先看说法的来源。如果不是可靠媒体或专业人士说的,基本可以忽略。就像论文有“影响因子”衡量含金量,信息也有“权威性”之分,要听真正有分量的声音。

三爪(10:00):我做医疗传播很久了,发现科学家有个共同特点:不喜欢说绝对的话。这也成了我识别谣言的一个方法——看文章是不是把话说得太满。比如“每天吃两个红薯就能抗癌”,这种绝对化的表述,科学家绝不会说。

(10:24):我接触过的研发人员、有批判性思维的人,聊任何事都会提“概率”——“你这样做多久,有多大概率会怎样”,他们的逻辑里全是“条件”和“比例”。但大众就爱听绝对的话:“别跟我说条件,就告诉我吃了行不行?一天吃几个、吃几次?”要是说“长期吃红薯,每年吃超过多少公斤,能降低一点患癌概率”,大家反而听不懂。

(11:10):所以我觉得,帮家人朋友打“问号”的方法很简单:如果一个说法把功效夸得太绝对、太放大,那它大概率是假的。因为在科学家的世界里,没有“百分之百会发生”的事,任何事都有概率、有可能性。

生姜老师(11:35):三爪说得特别对。我们写专业论文时,必须严谨再严谨;但写科普时就很矛盾——太严谨了,普通读者读不下去;不停简化后,又可能显得“不精准”,这其实是个很难的平衡。

三爪(12:08):刚才我跟金姐说您是科普作家时,她立刻有个问题想问。

金姐(12:15):对,我了解到生姜老师做了很多科普,还去学校给学生讲“如何识别伪科学”;我也看了您公众号最新的文章,是破解“躺着就能瘦”的减肥谣言——文章既生动,又有详实的数据,特别有说服力。所以我很好奇:您做科普这么久,遇到过最离谱、或者传播最广的谣言是什么?

生姜老师(12:49):其实科普的一大半工作都是辟谣,离谱又无奈的谣言真不少,比如“红薯能抗癌”“绿茶能抗癌”,这类说法太多了。要破除它们其实不难,甚至可以说“很简单”。

(13:18):大家稍微琢磨一下就能发现破绽:要是红薯真能抗癌,那卖红薯的人岂不是永远不会得癌症?但显然,这几乎不可能。很多可笑的谣言,只要多问一句“真的是这样吗”,就能找到漏洞。

(13:38):但从另一个角度说,谣言就像“打地鼠”——按下去一个,又冒出来一个,我们每天都在做这件事。其实我们并没有“彻底击破”谣言,只是一直在和它“缠斗”,新的谣言还会不断出现。

金姐(14:04):我觉得现在的社交媒体,简直是谣言的“翅膀”——一个谣言出来,随手转发,无数家庭群里就都有了,大家每天都能看到。所以我特别想问:您做科普会不会觉得越来越难?有时候科普的速度,根本赶不上谣言传播的速度?

三爪(14:32):就像您说的“打地鼠”,是不是地鼠冒出来的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多了?

生姜老师(14:40):我们有时候就像唐吉坷德,在做一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但我心态比较平和——科普对我来说只是副业,不是终身事业。我真正的精力,还是放在研发上:我们做了这么多年科研,最希望的是能研发出更多抗癌药物,这些才是能切实帮到患者的东西。至于谣言,看到特别离谱的,就抽时间写篇文章辟谣,能帮一个是一个,也算一种“缘分”。

金姐(15:28):但您这么说,我反而更担心了——现在自媒体太多,普通人根本分不清“哪个来源是权威的”,识别权威和识别谣言一样难。所以我想知道:科学素养是必须从小培养,还是说不管多大年纪,只要想培养,就能学会辨别信息的能力?

生姜老师(16:07):科学素养是需要培养的,而且是我们现在特别缺少的能力。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当下的教育模式,更像是让学生在学校里“被动吸收知识”——就像海绵一样,灌输什么就吸收什么,只需机械学习,很少强调“质疑和反驳的能力”。老师说什么,学生就听什么、学什么,这种模式其实不太好。

(16:52):真正的创新和科研,必须有质疑能力——听到一个说法时,要先想“可信度有多少”“有没有证据”“证据可靠吗”。

(17:09):面对谣言时,我们第一反应也是“质疑+找证据”,只是找证据的方式可能和普通人不一样,但核心思维是相通的:从质疑开始,而不是像海绵一样“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比如隔壁老王、老李说个事,先别信,先问“这是真的吗”——这种质疑能力特别重要。

(17:38):现在的学生,尤其是研究生,其实也缺少这种能力。很多研究生就等着老师给任务、指方向,不会先思考“老师说的对不对”“要不要找证据验证”。

(18:03):这种情况在中国比较突出,美国也有,但没这么严重——美国的教育里会有“挑战权威”的引导,鼓励学生自己思考。而中国的教育体系本质是“考试导向”,像模块化生产“优秀学生”:让你少想、多记,才能高效完成学习任务。想太多反而会“拖慢节奏”,这和体系特点有很大关系。

金姐(18:44):既然教育体制短期内难改变,那家庭教育能不能补上来?比如父母怎么在日常里,帮孩子培养批判性思维?

生姜老师(19:06):你说得特别对。大环境改不了,不能等“从上到下”的变化,不如从家庭教育入手。父母可以多想想:学校教不了的东西是什么?如果能在这些方面多引导孩子,他们未来的生存能力、适应能力会更强。

三爪(19:40):您之前是优秀的科学家,现在同时是科普作家和创业者——这三个身份里,核心能力有哪些是共通的?又有哪些是需要“进化”出来的新能力?

生姜老师(20:03):三个身份看似不同,其实有很多共通点,比如“好奇心”。做科研必须有好奇心,没好奇心根本做不下去;写科普也需要好奇心——得琢磨“怎么把科普做得有趣”“大众真正关心什么”“怎么把复杂问题讲明白”;创业同样需要好奇心,甚至还要加一点“不安分”。我觉得,好奇心和不安分,其实是人类生命力的源泉。

(20:39):比如我要是安于现状,在学校里再熬几年就能“躺平”,根本不用出来创业。但正是好奇心和不安分,推着我尝试不同的事。

(21:18):当然,不同的地方也很多。比如创业遇到的问题,和做科研、写科普完全不一样——但这也给了我不同的人生体验。在不同角色里切换,其实是在丰富自己的人生。

金姐(22:01):我发现现在的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有点脱节——学生在学校学的知识,到了职场上可能用不上,甚至完全是两回事。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进的行业到底是做什么的”“需要什么能力”“自己适不适合”。学校教的是知识,但知识和职场、产业需求脱节了。要是孩子问“未来该选什么方向”,我们怎么帮他补全“行业认知”,让他知道“学习和未来工作的关系”?

三爪(23:09):我也想到一个问题:我女儿现在上初中,开始畅想未来了。她最近看了篇文章,说“人不该补短板,该把时间花在长板上”,但她不知道自己的长板是什么;而且她也意识到,她们这代要和AI竞争。所以她问我:“什么才算长板?该怎么发展长板?”您有优秀的个人经历,还有同样优秀的女儿,要是年轻人问您这个问题,您会怎么回答?

生姜老师(24:15):首先,孩子愿意和你聊这个问题,你应该觉得幸运——这种交流特别重要。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愿意和父母分享困惑,你才有机会引导他,影响他的人生选择。

(24:41):其实可以这么理解:在AI时代,“知识本身”没那么重要了——打开AI,随时能补全知识短板;真正重要的是“用知识的能力”,比如批判性思维、质疑能力,以及在质疑中找证据的思辨能力。

(25:22):对孩子来说,培养长板的关键是“试错+平衡”:先鼓励他多尝试不同的事,看他对什么感兴趣;然后再区分“感兴趣的事”(比如A、B、C、D)和“擅长的事”(比如1、2、3、4),找到两者的“交集”——在“感兴趣又擅长”的领域发力,未来发展会更顺。

金姐(26:06):您说得特别好,但这对父母的要求其实很高。

三爪(26:12):这就是科学家的思维——都拆分成步骤了。

金姐(26:16):现在的父母大多被社会焦虑裹挟,能停下来思考“孩子需要什么”都很难,更别说冷静分析“孩子的兴趣和擅长在哪里”,还得帮他找到“适合未来发展的交集”。很多时候,父母光是应付“孩子的作业”“社会上的绩优标准”,就已经耗尽心力了。

生姜老师(26:53):我特别有感触——有了孩子以后,我们其实是在“和孩子一起进化”。没有人生来就会做父母,我们也在学习、探索、摸索。但所有这些都需要“付出”:你得调整自己的心态,还得根据孩子的成长阶段改变教育方式——不可能用“对待5岁孩子的方法”,去应对15岁的他。到最后你会发现:不进化,就会“被孩子的成长淘汰”。

金姐(27:35):所以您刚才提到的“好奇心”和“批判性思维”,其实是科学思维的核心,也是父母需要具备的能力——父母的好奇心,应该源于对“孩子这个生命本身”的关注:他为什么在这个阶段提这个问题?他面临什么成长困境?我们得从纷繁的信息里帮他筛选,给一个更合理的解释。

三爪(28:06):我突然发现,我们从“辟谣”聊到“教育”,其实谣言和教育焦虑有“异曲同工之妙”:谣言是“绝对化言论”,比如“红薯抗癌”,大家口口相传;教育焦虑也是如此——很多父母不辨原因,就把别人的“教育方案”套在自己孩子身上,像信谣言一样,盲目遵循“其他家庭的建议”,本质上和“听谣言”没区别。

生姜老师(28:52):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件事:用“一节生姜”做笔名几年后,我看到罗振宇的一个视频,他说“一个最好的时代,是能诞生‘生姜’的时代”。因为生姜的生长很特别——不像苹果那样“规整圆润”,它会从不同方向发芽、生长,不断试探新的可能。他想表达的,其实是“希望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而不是被‘统一模式’塑造”。我觉得这个比喻特别好——生姜“多方向探索”的特质,其实就是好奇心的体现。

金姐(29:47):我还想追问一个AI相关的问题:现在AI让“答案”变得触手可及,但它跳过了“寻找答案的过程”。这会不会影响孩子的好奇心?

生姜老师(30:11):不会的,因为好奇心不是“结果导向”,而是“过程导向”。好奇心不是“拿到答案就满足”,而是“通关了这一关,还想通下一关”——一旦有了好奇心,孩子不会停在“获得一个答案”,他会一直往下探索。

金姐(30:32):但AI也会有“幻觉”(输出错误信息),普通人怎么识别AI的幻觉呢?

生姜老师(30:42):这个问题特别好。其实之前聊“如何识别谣言”时,我就给家人推荐过AI——比如我让岳父岳母“别总问我,直接问豆包”,它至少能给一个相对全面的答复,不会偏向极端观点,能帮着破除大部分谣言。比如问“红薯能不能抗癌”,它会给出客观的分析,这一点我很相信。

(31:31):不过未来可能有个问题:现在AI的训练素材大多是真实数据,但如果AI自己生成的错误信息,被当成“新素材”训练下一代模型,会不会导致“错误越来越多,AI越来越不可信”?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现在行业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也在做相应的防范措施,避免走向极端。

(32:20):至少目前来看,AI还是相对可靠的——当然,不同模型的可信度不一样,有的AI输出的内容“一眼就能看出是编的”。所以用AI时可以多几个技巧:比如在不同模型里输入同一个问题,对比输出的答案,再判断哪个更可信。

三爪(32:58):那您觉得,有一天AI会替代您“科普作家”的身份吗?您会有危机感吗?

生姜老师(33:05):可能会替代一部分,因为AI做科普太高效了——能快速生成长篇解释,不像我们还要码字、查资料,它能承担90%的基础工作。其实我现在也在用AI辅助科普,比如让它帮忙整理资料、修改文字。

(33:30):但AI不能完全替代人——它的准确性需要人来“把关”。要保证科普内容的质量,必须有人审核“AI输出的是不是对的、是不是可信的”,不能直接把AI的内容发出去。不过对于“红薯抗癌”这类简单的谣言,AI完全能应对。

(34:11):我早就跟岳父岳母说:“别的APP可以不装,一定要装豆包。”老年人时间多,容易被谣言误导,有了AI做“参考”,至少能减少被误导的概率——他们不用事事问我,自己就能查,也更愿意接受。

三爪(34:59):这么说,以后大家可能从“信一节生姜”,变成“信豆包”了?

金姐(35:02):但我觉得,父母愿意“主动问AI”,本身就说明他们有了科学素养——这是批判性思维的体现:不全盘接受,先问“这是真的吗”。哪怕只是“问一句”,也说明前期的科普有效果了。

生姜老师(35:27):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就算AI能替代大部分科普工作,我也觉得“如释重负”——能有更高效的方式帮大家辟谣,是好事。

金姐(35:38):咱们从“辟谣”聊到“科学素养”,其实可以总结出三个“普通人识别谣言的方法”:第一,看来源——是不是权威媒体或专业人士;第二,看表述——是不是绝对化、非黑即白,科学不会说“绝对的话”;第三,找参考——问可信的人,或者直接问AI,虽然AI有幻觉,但大部分时候是靠谱的。这三个方法,应该能帮大家识别大部分谣言。

生姜老师(36:43):金姐总结得特别好。

三爪(36:45):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自己培养、也帮下一代培养“批判性思维”——尤其是AI时代,信息爆炸,更要保持独立思考能力。因为网络上的信息、AI的回答,可能不是“假的”,但只是“事实的一部分”。我们得学会分辨,不被海量信息裹挟,不迷失自己的判断。

(37:22):最后,《好大声》的宗旨是“好东西要大声说”,我们希望每位嘉宾都能留下一句“想大声分享给听众的话”——可能是一个观点、一种态度,或者一个建议。生姜老师,您有什么想和大家说的吗?

生姜老师(37:41):我们今天聊了很多次“好奇心”,我想分享的就是:一定要保持好奇心——不仅我们自己要保持,也要帮孩子保持。这样他们的未来才会更丰富,生活也会更顺利。不过要注意,好奇心需要“聚焦”和“深度”——只有有深度的好奇,才是真正推动人类前进的动力。

金姐(38:19):对,“保有深度的好奇心”。

三爪(38:21):很多灵感都是互相激发的,一开始没想到的话题,聊着聊着就有了新思考。非常感谢生姜老师来参加《好大声》的录制。

金姐(38:32):谢谢生姜老师!

生姜老师(38:35):谢谢三爪,谢谢金姐,谢谢二位的采访。

三爪(38:42):听到这里的朋友,感谢您参与这场“关于好奇心与批判性思维”的对话。如果想了解更多健康科普知识,欢迎关注生姜老师的公众号“一节生姜”;也欢迎给我们留言,分享您对“好奇心”的思考,或者您好奇的话题——说不定下次我们就会聊到!今天就到这里,下期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肠子悔青!唐尚珺后悔高考16年!和2位女孩正式开启直播带货之路

肠子悔青!唐尚珺后悔高考16年!和2位女孩正式开启直播带货之路

魔都姐姐杂谈
2025-11-10 16:13:38
传奇巨星去世!NBA第一位千胜教练…...

传奇巨星去世!NBA第一位千胜教练…...

鲁中晨报
2025-11-10 17:11:15
央视直播,全运会4/1决赛开打,上海VS浙江,李弘权VS王奕博!

央视直播,全运会4/1决赛开打,上海VS浙江,李弘权VS王奕博!

体坛小快灵
2025-11-10 09:12:27
越吃肝越干净的3种蔬菜,排肝毒降火润肺,睡眠好了人精神

越吃肝越干净的3种蔬菜,排肝毒降火润肺,睡眠好了人精神

江江食研社
2025-11-09 16:30:07
超级网红撒盐哥餐饮帝国塌了!门店狂亏540万,员工哭诉:他逼我们做足疗??

超级网红撒盐哥餐饮帝国塌了!门店狂亏540万,员工哭诉:他逼我们做足疗??

英国那些事儿
2025-10-21 23:27:06
浙江各地2025年前三季度GDP:杭州16900.22亿,金华反超台州

浙江各地2025年前三季度GDP:杭州16900.22亿,金华反超台州

水又木二
2025-11-10 12:36:14
高飞任辽源市代市长

高飞任辽源市代市长

鲁中晨报
2025-11-10 14:07:03
拍案叫绝!主席如何识破101阴险两面派?居然是一次不起眼的谈话!

拍案叫绝!主席如何识破101阴险两面派?居然是一次不起眼的谈话!

博览历史
2023-12-23 18:40:48
“我当美国总统一天,就没人敢武力收台?”特朗普:中国知道后果

“我当美国总统一天,就没人敢武力收台?”特朗普:中国知道后果

议纪史
2025-11-09 18:00:03
你坐火车时遇到哪些奇葩经历?网友:对,人间烟火气最令人着迷

你坐火车时遇到哪些奇葩经历?网友:对,人间烟火气最令人着迷

带你感受人间冷暖
2025-11-06 00:05:14
小岛秀夫盛赞《绝命毒师》主创新剧:绝对令人震撼

小岛秀夫盛赞《绝命毒师》主创新剧:绝对令人震撼

3DM游戏
2025-11-10 10:55:24
埃里克森生前欠下巨额债务,家人将其豪宅打折出售抵债

埃里克森生前欠下巨额债务,家人将其豪宅打折出售抵债

懂球帝
2025-11-10 11:44:06
曝皇家马德里计划用罗德里戈交换利物浦1.25亿欧元先生

曝皇家马德里计划用罗德里戈交换利物浦1.25亿欧元先生

油泼辣不辣
2025-11-10 07:46:28
LV总裁吴越现身上海!马上70岁,戴着钻戒名表身材苗条像四五十岁

LV总裁吴越现身上海!马上70岁,戴着钻戒名表身材苗条像四五十岁

乐悠悠娱乐
2025-11-07 11:00:50
”经济学家吴晓求教授说:“老百姓都没收入了,还在刺激消费!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经济学家吴晓求教授说:“老百姓都没收入了,还在刺激消费!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张晓磊
2025-11-07 11:34:05
发文致歉后,上海首店暂停营业,另一家店已对名称进行遮挡处理

发文致歉后,上海首店暂停营业,另一家店已对名称进行遮挡处理

极目新闻
2025-11-10 14:13:49
霍震霆父子三人现身全运会开幕式,打扮风格不一样!霍启山好松弛

霍震霆父子三人现身全运会开幕式,打扮风格不一样!霍启山好松弛

心静物娱
2025-11-10 10:39:04
全新Q5L实拍!尾灯能识别后车

全新Q5L实拍!尾灯能识别后车

Ai爱车
2025-11-10 13:09:43
广东男篮拒绝爆冷!全力淘汰天津队,胡明轩爆发,央视直播

广东男篮拒绝爆冷!全力淘汰天津队,胡明轩爆发,央视直播

体坛瞎白话
2025-11-10 07:49:09
俄罗斯多名航空技术人员坠机身亡

俄罗斯多名航空技术人员坠机身亡

新京报
2025-11-09 21:16:01
2025-11-10 18:59:00
一节生姜
一节生姜
讲新药研发故事,说健康生活方式
23文章数 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科技要闻

荷兰“玩脱”后,大众本田终于拿到芯片了

头条要闻

20年驾龄"老司机"一踩油门就失控了 新能源车企回应

头条要闻

20年驾龄"老司机"一踩油门就失控了 新能源车企回应

体育要闻

战绩崩盘!东契奇交易余震撕裂独行侠

娱乐要闻

51岁周迅的现状 给中年女性提了个醒?

财经要闻

最终,万科只成全了一个人

汽车要闻

智能又务实 奇瑞瑞虎9X不只有性价比

态度原创

房产
亲子
家居
教育
时尚

房产要闻

封关倒计时!三亚主城 2.3 万 /㎡+ 即买即住,手慢无!

亲子要闻

怎么养出有担当的娃

家居要闻

四方食事 不过人间烟火

教育要闻

给中小学教师减负还需找到真正“病因”

上新|| 秋冬也可以穿的漂亮小裙子,美到心动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