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生姜”做客《好大声》播客,聊辟谣科普和养娃。
扫上面图片或点击“阅读原文”可以移步聆听播客(音频播放键在页面最下端)。
以下是经豆包整理过的文字记录:
三爪(00:04):红薯能抗癌?虾皮能补钙?不少人都曾被这类谣言困扰——比如非典初期的抢购大蒜热潮,还有人想站出来辟谣,却难以让人信服。其实谣言不只是在疾病与健康领域存在,只要人们对某件事有未知、不安或焦虑,谣言就可能应运而生。我们都希望能找到一座“灯塔”,帮自己擦亮眼睛、拨开迷雾。这一期,我们特别邀请到前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张洪涛老师——他也是科普自媒体“一节生姜”的作者,和我们聊聊如何分辨谣言,以及如何保持质疑能力与科学思辨精神。
生姜老师:从某种角度说,谣言就像“打地鼠”游戏——你把这个按下去,那个又会冒出来。 三爪:我发现,要是某个说法把功效夸得太绝对、太夸张,那它大概率不是真的。 生姜老师:后来我偶然看到罗振宇的一个视频,他在里面说:“一个最好的时代,是能诞生‘生姜’的时代。”我当时就觉得,或许好奇心与“不安分”,正是人类生命力的源泉。
![]()
三爪(01:35):欢迎来到《好大声》,我是三爪。
金姐(01:37):我是金姐。
三爪(01:38):今天我们的嘉宾是张洪涛教授。在我眼里,张教授是位“斜杠青年”,有多重身份:他毕业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后赴美国留学,长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从事科研工作,最终任宾大医学院研究副教授;三年前,他毅然辞去这份“铁饭碗”回国创业,如今是赛得康生物科技公司的创始人。不过对我来说,张教授最重要的身份不是科学家,而是科普作家“一节生姜”——所以我平时都叫他“生姜老师”。首先请生姜老师和大家打个招呼吧。
生姜老师(02:19):大家好,我是一节生姜张洪涛。
三爪(02:22):您写过好几本和“吃”相关的书,连笔名“一节生姜”也和饮食有关——生姜既是中国炒菜常用的调料,也算一味中药。您为什么会取这个笔名?又为什么专注于写饮食相关的科普呢?
生姜老师(02:43):先说说笔名吧。生姜是调料、是开胃菜,不是主食——我希望我的文章也能像生姜一样,给人启发,而非喋喋不休的说教。我想把科普做得有趣些,能触动读者去思考、去探索,哪怕只帮普通人多懂一点知识、多打开一点思路,我觉得就够了。但作为严肃科普,光“开胃”还不够,还得有“分量”——这就需要针对大家关心的问题,抽丝剥茧地分析,把逻辑讲透。
(03:36):我之前写过一篇微信公众号爆款文,大概是2017、2018年的时候,标题叫《北京是否有一个未知病毒》。那时候很多人其实不知道流感、感冒是病毒引起的,想法混乱,还带着恐惧。这篇文章能成爆款,核心是结合了当时大家的关切,做了“结构化知识输出”——比如针对“流感是病毒引起的,为什么总在天冷时出现”这种疑问,把背后的原理讲透彻,大家才会觉得“有道理”。其实就是用“生姜”般的趣味勾起兴趣,再用系统性的科普补充背景,帮读者从不确定的事情里找到确定性,更好地理解身边发生的事。
三爪(05:10):还有个小巧合——刚才介绍您是赛得康生物科技公司创始人时,我其实先查了公司官网,上面写着“专注于肿瘤特异性免疫细胞因子治疗,以模块化平台技术为驱动力”,我没完全看懂,只好笼统说您是“研发新一代肿瘤产品的公司”。作为科普作家,您能不能用通俗的话讲讲公司到底在做什么?“肿瘤特异性免疫细胞因子治疗”又是什么意思?
生姜老师(05:54):这个确实有点复杂,我先从公司名字“赛得康”说起吧——它是个谐音梗,对应英文“Cytokine”,也就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是细胞释放的一类蛋白质,而我们关注的,是能杀死癌细胞的那种细胞因子。
(06:21):这就绕不开肿瘤治疗了。肿瘤治疗里有个方向是免疫治疗,而第一款免疫治疗产品,其实就是从细胞因子开始的。打个比方:大家说免疫细胞能抗肿瘤,免疫细胞就好比歼10、歼20这样的战斗机;但战斗机作战不是靠“撞敌机”,而是靠发射导弹——我们说的细胞因子,就是免疫细胞“发射”的“抗癌导弹”。
三爪(07:01):大家刚看完阅兵,对“精准制导导弹”应该有印象。这么说,您的技术就像把“抗癌导弹”精准送到肿瘤里,特别厉害?
生姜老师(07:20):对,而且它是“下一代”技术。就像阅兵里的战机讲究“远航制导”——飞机不用飞太近,导弹就能精准击中目标。
(07:45):以前的免疫治疗有个问题:作用范围有限。而我们现在做的靶向免疫治疗,核心是“改造肿瘤微环境”——环境变了,T细胞(一种免疫细胞)就能更好地渗透进去,发挥抗癌作用。
三爪(08:09):现在网络上很多谣言都和“吃”有关,可能因为中国人本来就关注饮食,还坚信“药食同源”。比如今天下午,我一个从不喝咖啡、只喝茶的朋友,突然让我推荐咖啡——问了才知道,他因为肝不好,听说“喝咖啡对肝好”。
(08:38):这种事其实很难解释,就像您之前提到的“常识”——很多谣言都是“真假掺半”:把一点真相、一点谎言,混着大家熟悉的常识喂给你,特别容易让人相信。您觉得普通人有没有简单的方法,能自己识别谣言,还能告诉家人朋友“这是假的”?
生姜老师(09:23):“三人成虎”的道理大家都懂,辟谣确实难,但也有简单的判断方法——先看说法的来源。如果不是可靠媒体或专业人士说的,基本可以忽略。就像论文有“影响因子”衡量含金量,信息也有“权威性”之分,要听真正有分量的声音。
三爪(10:00):我做医疗传播很久了,发现科学家有个共同特点:不喜欢说绝对的话。这也成了我识别谣言的一个方法——看文章是不是把话说得太满。比如“每天吃两个红薯就能抗癌”,这种绝对化的表述,科学家绝不会说。
(10:24):我接触过的研发人员、有批判性思维的人,聊任何事都会提“概率”——“你这样做多久,有多大概率会怎样”,他们的逻辑里全是“条件”和“比例”。但大众就爱听绝对的话:“别跟我说条件,就告诉我吃了行不行?一天吃几个、吃几次?”要是说“长期吃红薯,每年吃超过多少公斤,能降低一点患癌概率”,大家反而听不懂。
(11:10):所以我觉得,帮家人朋友打“问号”的方法很简单:如果一个说法把功效夸得太绝对、太放大,那它大概率是假的。因为在科学家的世界里,没有“百分之百会发生”的事,任何事都有概率、有可能性。
生姜老师(11:35):三爪说得特别对。我们写专业论文时,必须严谨再严谨;但写科普时就很矛盾——太严谨了,普通读者读不下去;不停简化后,又可能显得“不精准”,这其实是个很难的平衡。
三爪(12:08):刚才我跟金姐说您是科普作家时,她立刻有个问题想问。
金姐(12:15):对,我了解到生姜老师做了很多科普,还去学校给学生讲“如何识别伪科学”;我也看了您公众号最新的文章,是破解“躺着就能瘦”的减肥谣言——文章既生动,又有详实的数据,特别有说服力。所以我很好奇:您做科普这么久,遇到过最离谱、或者传播最广的谣言是什么?
生姜老师(12:49):其实科普的一大半工作都是辟谣,离谱又无奈的谣言真不少,比如“红薯能抗癌”“绿茶能抗癌”,这类说法太多了。要破除它们其实不难,甚至可以说“很简单”。
(13:18):大家稍微琢磨一下就能发现破绽:要是红薯真能抗癌,那卖红薯的人岂不是永远不会得癌症?但显然,这几乎不可能。很多可笑的谣言,只要多问一句“真的是这样吗”,就能找到漏洞。
(13:38):但从另一个角度说,谣言就像“打地鼠”——按下去一个,又冒出来一个,我们每天都在做这件事。其实我们并没有“彻底击破”谣言,只是一直在和它“缠斗”,新的谣言还会不断出现。
金姐(14:04):我觉得现在的社交媒体,简直是谣言的“翅膀”——一个谣言出来,随手转发,无数家庭群里就都有了,大家每天都能看到。所以我特别想问:您做科普会不会觉得越来越难?有时候科普的速度,根本赶不上谣言传播的速度?
三爪(14:32):就像您说的“打地鼠”,是不是地鼠冒出来的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多了?
生姜老师(14:40):我们有时候就像唐吉坷德,在做一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但我心态比较平和——科普对我来说只是副业,不是终身事业。我真正的精力,还是放在研发上:我们做了这么多年科研,最希望的是能研发出更多抗癌药物,这些才是能切实帮到患者的东西。至于谣言,看到特别离谱的,就抽时间写篇文章辟谣,能帮一个是一个,也算一种“缘分”。
金姐(15:28):但您这么说,我反而更担心了——现在自媒体太多,普通人根本分不清“哪个来源是权威的”,识别权威和识别谣言一样难。所以我想知道:科学素养是必须从小培养,还是说不管多大年纪,只要想培养,就能学会辨别信息的能力?
生姜老师(16:07):科学素养是需要培养的,而且是我们现在特别缺少的能力。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当下的教育模式,更像是让学生在学校里“被动吸收知识”——就像海绵一样,灌输什么就吸收什么,只需机械学习,很少强调“质疑和反驳的能力”。老师说什么,学生就听什么、学什么,这种模式其实不太好。
(16:52):真正的创新和科研,必须有质疑能力——听到一个说法时,要先想“可信度有多少”“有没有证据”“证据可靠吗”。
(17:09):面对谣言时,我们第一反应也是“质疑+找证据”,只是找证据的方式可能和普通人不一样,但核心思维是相通的:从质疑开始,而不是像海绵一样“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比如隔壁老王、老李说个事,先别信,先问“这是真的吗”——这种质疑能力特别重要。
(17:38):现在的学生,尤其是研究生,其实也缺少这种能力。很多研究生就等着老师给任务、指方向,不会先思考“老师说的对不对”“要不要找证据验证”。
(18:03):这种情况在中国比较突出,美国也有,但没这么严重——美国的教育里会有“挑战权威”的引导,鼓励学生自己思考。而中国的教育体系本质是“考试导向”,像模块化生产“优秀学生”:让你少想、多记,才能高效完成学习任务。想太多反而会“拖慢节奏”,这和体系特点有很大关系。
金姐(18:44):既然教育体制短期内难改变,那家庭教育能不能补上来?比如父母怎么在日常里,帮孩子培养批判性思维?
生姜老师(19:06):你说得特别对。大环境改不了,不能等“从上到下”的变化,不如从家庭教育入手。父母可以多想想:学校教不了的东西是什么?如果能在这些方面多引导孩子,他们未来的生存能力、适应能力会更强。
三爪(19:40):您之前是优秀的科学家,现在同时是科普作家和创业者——这三个身份里,核心能力有哪些是共通的?又有哪些是需要“进化”出来的新能力?
生姜老师(20:03):三个身份看似不同,其实有很多共通点,比如“好奇心”。做科研必须有好奇心,没好奇心根本做不下去;写科普也需要好奇心——得琢磨“怎么把科普做得有趣”“大众真正关心什么”“怎么把复杂问题讲明白”;创业同样需要好奇心,甚至还要加一点“不安分”。我觉得,好奇心和不安分,其实是人类生命力的源泉。
(20:39):比如我要是安于现状,在学校里再熬几年就能“躺平”,根本不用出来创业。但正是好奇心和不安分,推着我尝试不同的事。
(21:18):当然,不同的地方也很多。比如创业遇到的问题,和做科研、写科普完全不一样——但这也给了我不同的人生体验。在不同角色里切换,其实是在丰富自己的人生。
金姐(22:01):我发现现在的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有点脱节——学生在学校学的知识,到了职场上可能用不上,甚至完全是两回事。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进的行业到底是做什么的”“需要什么能力”“自己适不适合”。学校教的是知识,但知识和职场、产业需求脱节了。要是孩子问“未来该选什么方向”,我们怎么帮他补全“行业认知”,让他知道“学习和未来工作的关系”?
三爪(23:09):我也想到一个问题:我女儿现在上初中,开始畅想未来了。她最近看了篇文章,说“人不该补短板,该把时间花在长板上”,但她不知道自己的长板是什么;而且她也意识到,她们这代要和AI竞争。所以她问我:“什么才算长板?该怎么发展长板?”您有优秀的个人经历,还有同样优秀的女儿,要是年轻人问您这个问题,您会怎么回答?
生姜老师(24:15):首先,孩子愿意和你聊这个问题,你应该觉得幸运——这种交流特别重要。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愿意和父母分享困惑,你才有机会引导他,影响他的人生选择。
(24:41):其实可以这么理解:在AI时代,“知识本身”没那么重要了——打开AI,随时能补全知识短板;真正重要的是“用知识的能力”,比如批判性思维、质疑能力,以及在质疑中找证据的思辨能力。
(25:22):对孩子来说,培养长板的关键是“试错+平衡”:先鼓励他多尝试不同的事,看他对什么感兴趣;然后再区分“感兴趣的事”(比如A、B、C、D)和“擅长的事”(比如1、2、3、4),找到两者的“交集”——在“感兴趣又擅长”的领域发力,未来发展会更顺。
金姐(26:06):您说得特别好,但这对父母的要求其实很高。
三爪(26:12):这就是科学家的思维——都拆分成步骤了。
金姐(26:16):现在的父母大多被社会焦虑裹挟,能停下来思考“孩子需要什么”都很难,更别说冷静分析“孩子的兴趣和擅长在哪里”,还得帮他找到“适合未来发展的交集”。很多时候,父母光是应付“孩子的作业”“社会上的绩优标准”,就已经耗尽心力了。
生姜老师(26:53):我特别有感触——有了孩子以后,我们其实是在“和孩子一起进化”。没有人生来就会做父母,我们也在学习、探索、摸索。但所有这些都需要“付出”:你得调整自己的心态,还得根据孩子的成长阶段改变教育方式——不可能用“对待5岁孩子的方法”,去应对15岁的他。到最后你会发现:不进化,就会“被孩子的成长淘汰”。
金姐(27:35):所以您刚才提到的“好奇心”和“批判性思维”,其实是科学思维的核心,也是父母需要具备的能力——父母的好奇心,应该源于对“孩子这个生命本身”的关注:他为什么在这个阶段提这个问题?他面临什么成长困境?我们得从纷繁的信息里帮他筛选,给一个更合理的解释。
三爪(28:06):我突然发现,我们从“辟谣”聊到“教育”,其实谣言和教育焦虑有“异曲同工之妙”:谣言是“绝对化言论”,比如“红薯抗癌”,大家口口相传;教育焦虑也是如此——很多父母不辨原因,就把别人的“教育方案”套在自己孩子身上,像信谣言一样,盲目遵循“其他家庭的建议”,本质上和“听谣言”没区别。
生姜老师(28:52):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件事:用“一节生姜”做笔名几年后,我看到罗振宇的一个视频,他说“一个最好的时代,是能诞生‘生姜’的时代”。因为生姜的生长很特别——不像苹果那样“规整圆润”,它会从不同方向发芽、生长,不断试探新的可能。他想表达的,其实是“希望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而不是被‘统一模式’塑造”。我觉得这个比喻特别好——生姜“多方向探索”的特质,其实就是好奇心的体现。
金姐(29:47):我还想追问一个AI相关的问题:现在AI让“答案”变得触手可及,但它跳过了“寻找答案的过程”。这会不会影响孩子的好奇心?
生姜老师(30:11):不会的,因为好奇心不是“结果导向”,而是“过程导向”。好奇心不是“拿到答案就满足”,而是“通关了这一关,还想通下一关”——一旦有了好奇心,孩子不会停在“获得一个答案”,他会一直往下探索。
金姐(30:32):但AI也会有“幻觉”(输出错误信息),普通人怎么识别AI的幻觉呢?
生姜老师(30:42):这个问题特别好。其实之前聊“如何识别谣言”时,我就给家人推荐过AI——比如我让岳父岳母“别总问我,直接问豆包”,它至少能给一个相对全面的答复,不会偏向极端观点,能帮着破除大部分谣言。比如问“红薯能不能抗癌”,它会给出客观的分析,这一点我很相信。
(31:31):不过未来可能有个问题:现在AI的训练素材大多是真实数据,但如果AI自己生成的错误信息,被当成“新素材”训练下一代模型,会不会导致“错误越来越多,AI越来越不可信”?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现在行业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也在做相应的防范措施,避免走向极端。
(32:20):至少目前来看,AI还是相对可靠的——当然,不同模型的可信度不一样,有的AI输出的内容“一眼就能看出是编的”。所以用AI时可以多几个技巧:比如在不同模型里输入同一个问题,对比输出的答案,再判断哪个更可信。
三爪(32:58):那您觉得,有一天AI会替代您“科普作家”的身份吗?您会有危机感吗?
生姜老师(33:05):可能会替代一部分,因为AI做科普太高效了——能快速生成长篇解释,不像我们还要码字、查资料,它能承担90%的基础工作。其实我现在也在用AI辅助科普,比如让它帮忙整理资料、修改文字。
(33:30):但AI不能完全替代人——它的准确性需要人来“把关”。要保证科普内容的质量,必须有人审核“AI输出的是不是对的、是不是可信的”,不能直接把AI的内容发出去。不过对于“红薯抗癌”这类简单的谣言,AI完全能应对。
(34:11):我早就跟岳父岳母说:“别的APP可以不装,一定要装豆包。”老年人时间多,容易被谣言误导,有了AI做“参考”,至少能减少被误导的概率——他们不用事事问我,自己就能查,也更愿意接受。
三爪(34:59):这么说,以后大家可能从“信一节生姜”,变成“信豆包”了?
金姐(35:02):但我觉得,父母愿意“主动问AI”,本身就说明他们有了科学素养——这是批判性思维的体现:不全盘接受,先问“这是真的吗”。哪怕只是“问一句”,也说明前期的科普有效果了。
生姜老师(35:27):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就算AI能替代大部分科普工作,我也觉得“如释重负”——能有更高效的方式帮大家辟谣,是好事。
金姐(35:38):咱们从“辟谣”聊到“科学素养”,其实可以总结出三个“普通人识别谣言的方法”:第一,看来源——是不是权威媒体或专业人士;第二,看表述——是不是绝对化、非黑即白,科学不会说“绝对的话”;第三,找参考——问可信的人,或者直接问AI,虽然AI有幻觉,但大部分时候是靠谱的。这三个方法,应该能帮大家识别大部分谣言。
生姜老师(36:43):金姐总结得特别好。
三爪(36:45):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自己培养、也帮下一代培养“批判性思维”——尤其是AI时代,信息爆炸,更要保持独立思考能力。因为网络上的信息、AI的回答,可能不是“假的”,但只是“事实的一部分”。我们得学会分辨,不被海量信息裹挟,不迷失自己的判断。
(37:22):最后,《好大声》的宗旨是“好东西要大声说”,我们希望每位嘉宾都能留下一句“想大声分享给听众的话”——可能是一个观点、一种态度,或者一个建议。生姜老师,您有什么想和大家说的吗?
生姜老师(37:41):我们今天聊了很多次“好奇心”,我想分享的就是:一定要保持好奇心——不仅我们自己要保持,也要帮孩子保持。这样他们的未来才会更丰富,生活也会更顺利。不过要注意,好奇心需要“聚焦”和“深度”——只有有深度的好奇,才是真正推动人类前进的动力。
金姐(38:19):对,“保有深度的好奇心”。
三爪(38:21):很多灵感都是互相激发的,一开始没想到的话题,聊着聊着就有了新思考。非常感谢生姜老师来参加《好大声》的录制。
金姐(38:32):谢谢生姜老师!
生姜老师(38:35):谢谢三爪,谢谢金姐,谢谢二位的采访。
三爪(38:42):听到这里的朋友,感谢您参与这场“关于好奇心与批判性思维”的对话。如果想了解更多健康科普知识,欢迎关注生姜老师的公众号“一节生姜”;也欢迎给我们留言,分享您对“好奇心”的思考,或者您好奇的话题——说不定下次我们就会聊到!今天就到这里,下期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