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震撼力十足。一架歼-20隐身战机在万米高空发射一枚导弹,这枚导弹以9倍音速撕裂长空,十几分钟后,上千公里外敌方一架价值数十亿美元的预警机瞬间化作火球。这不再是科幻电影,而是俄媒爆料中中国高超音速空空导弹带来的未来空战图景。
![]()
这款传说中的导弹速度达到惊人的8-10马赫,射程突破1000公里——相当于从北京到上海的直线距离。现有全球最先进的空空导弹,比如中国的霹雳-17或俄罗斯的R-37M,射程基本停在300-500公里级别,速度也就5-6马赫。美军最新的AIM-260导弹射程还不到200公里。
中国这款导弹的性能提升是跨越式的,它瞄准的不是普通战斗机,而是战场后方高价值的“空中大脑”——预警机、加油机、轰炸机。打掉这些节点,整个敌方作战体系可能瘫痪。
中国为啥要搞这么“离谱”的导弹?根源在于现代战争形态变了。借助了美军“敏捷作战”的理念,B-21这样一款隐身的轰炸机就能通过加油机的相互支持,在远距离的外海都能顺利的将各类巡航导弹发射出去。可惜我们的现有空空导弹的射程都达不到,只能一一地挨着对方的打击。
借助了近千公里的“超远程狙击枪”我们的战机就能先在敌方的攻击半径外率先出手,逼着他们的那些支援平台都往后撤了直接就把他们的在西太平洋的行动空间都给压缩了。
![]()
依托于对“战略的相对性”、“战略的可变性”等的充分体现,最终形成了“战略的平衡”这一独特的战略思想,它既能满足当前的需要,又能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既能使我们在当前的战略上立足,又能使我们有足够的思想和方法去推动将来的战略的发展。
不过仅凭目前的我国导弹技术就能造出一枚能够将一枚2000kg的高射爆炸弹投向地球另一端的导弹就不容易了,更何况这枚导弹的重量可达4.7吨,且能将1.4吨的高射爆炸弹准确地投向地球的另一端。
其中最大的两大技术瓶颈就是如何提高导弹的导向系统的精度,如何提高导弹的发射系统的可靠性,制导是第一关。只需10余分钟的飞行时间就能从天上将目标带回我们手中,可见其威力之大,也就可想而知其可作为对付我国大陆上的“四大顽强之敌”之可行性了。
![]()
但高超音速的飞行却又会带来一个十分不利的“黑障”效应,即高超音速飞行时所产生的高温、强烈的辐射和高能的粒子等极不利于飞行器的通信和自家雷达的探测,且自家雷达的探测距离又都有限,难以对飞行器的外部状态做出全面的判断。通过卫星的初步定位、无人机的接力跟踪、预警机的实时的修正等, ultimately 形成了一个高效的“A射B导”的杀伤链,这套“接力导航”需要高速、抗干扰的数据链支撑,协同复杂性极高。
动力是第二关。但由传统的固体火箭发动机所带来的一个主要的缺陷就是其工作的时间相对较短,难以真正的持续的加速,咱们技术突破点在创新动力系统,比如多脉冲发动机分段燃烧延长续航,或者超燃冲压技术。
2018年中国完成10马赫超燃冲压发动机点火试验,为工程化打下基础,导弹气动设计也得跟上,乘波体造型能优化高速滑翔能力,但高超音速带来的气动加热问题需要先进热防护材料应对。
![]()
导弹体型大带来载机适配问题。它可能比现役的霹雳-17还大,歼-20的内置弹舱可能放不下,歼-16、轰-6K或是潜在载机。未来通过弹体小型化或专为新平台(如六代机)设计才能解决。
这款导弹的意义远超一款新武器。它背后是“隐身战机+无人机+卫星”组成的立体作战网络。歼-20前端锁定,轰-6K后方发射,无人机中继制导,卫星提供信息支撑——这种体系化作战能力才是真正的革命性力量。它迫使对手重新计算介入成本,重构区域力量平衡。
中国军工用硬核科技证明,现代战争的规则,终归由实力书写者定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