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象一下,你想给一个设备(我们称之为“负载”)提供一个非常稳定的电流,无论这个负载本身的电阻如何变化,电流都保持不变。比如,你想让一个LED永远以固定的亮度发光,不会因为电池电压下降而变暗。这个电路就是干这个的“恒流源”。
首先,我们认识一下电路中的核心角色——运算放大器
你可以把运放(U3A)看作一个非常聪明、反应极快的“自动调节器”。它有两个输入端:一个标有“+”号,我们叫它“同相输入端”;一个标有“-”号,我们叫它“反相输入端”。它的核心工作法则很简单:它会不断调整自己的输出,努力让这两个输入端的电压变得相等。这就像是一个追求极致平衡的裁判。
现在,我们来看看电路是如何搭建这个“平衡”的。
电路里有一个关键的小电阻R7,阻值是10欧姆。它就像一个“电流侦察兵”,所有流向负载的电流都必须先流过它。电流流过R7,就会在它两端产生一个很小的电压。根据欧姆定律,这个电压等于电流乘以电阻值。
这个电压被送到了运放的“反相输入端”(-端)。同时,我们通过两个电阻R4和R5,从Vin电源那里分得了一个固定的“参考电压”,这个电压被送到了运放的“同相输入端”(+端)。
工作过程:
假设由于某种原因(比如负载电阻变小),流过负载和R7的电流想要增大了。那么,R7这个“侦察兵”两端的电压也会随之升高。这个升高的电压被立刻报告给了运放的“反相输入端”(-端)。
此时,运放这个“裁判”一看:“不好!我反相输入端(-)的电压,快要超过同相输入端(+)的固定参考电压了,平衡要被打破了!”
于是,它立刻采取行动:降低自己输出端的电压。由于运放的输出端连接到晶体管Q3的基极,输出端电压降低,会导致晶体管的导通程度减弱,这相当于把通往负载的“水龙头”关小了一点。
这样一来,流过负载和R7的电流就被“压”了回去,重新变小。R7两端的电压也随之回落。
反过来,如果电流想要变小,整个过程就反过来:R7电压降低 -> 运放发现“-”端电压低于“+”端 -> 运放提高输出电压 -> 晶体管导通更猛 -> 把电流重新“拉”上来。
运放就是这样,在一瞬间完成无数次这样的微调,死死地让R7两端的电压,等于它“同相输入端”(+)的那个固定参考电压。
理解这个电路的精髓:
关键在于,R7两端的电压被运放锁定成了一个固定值(由R4和R5分压决定)。而R7本身的电阻是固定不变的(10欧姆)。那么,根据欧姆定律,流过它的电流(也就是负载电流)就必然是一个固定值!
电流 = (锁定住的R7电压) / (固定的R7电阻)
所以,无论负载怎么变化,只要运放还能正常工作,这个电流就雷打不动。你想改变电流大小吗?很简单,不需要去动那个“侦察兵”R7,你只需要调节给运放“同相输入端”(+)的那个参考电压就行了(通过改变Vin,或者更换R4/R5的阻值)。
这个电路的特点和应用:
这个电路的精度和稳定性非常高,因为它依赖于运放的“虚短”特性(努力使两端电压相等)和精准的电阻,而不是某些容易变化的元件。它能提供的电流范围取决于运放和后续晶体管的驱动能力。
它的一个小小缺点是,那个“侦察兵”电阻R7会消耗一些功率(功率=电流的平方乘以电阻),所以在需要很大电流的场合,要选用功率大、阻值更小的电阻,以减少能量损失。
在实际生活中,你会在很多地方见到它的身影:比如高精度的LED驱动,确保LED亮度均匀;在电池充电电路中,为电池提供恒定的充电电流;在测量领域,为需要恒流激励的传感器(如铂电阻温度计)供电;甚至是在实验室的精密仪器内部,作为一个可靠的基准电流源。
这个电路巧妙地利用了运放的“强迫症”和欧姆定律,将一个电流控制问题,转化成了一个电压稳定问题,是非常经典且实用的模拟电路设计。
若有不当之处,敬请谅解和指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