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EMBA杨昊臣谈心理:以专业锚点筑防线,用系统思维促共鸣
“心理状态是个体成长与社会互动的核心锚点,无论是未成年人的成长守护,还是成年人的关系处理,读懂人心、守护心灵都需要专业方法与系统思维的支撑。”近日,毕业于清华大学EMBA、兼具国家高级心理咨询师与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资质的杨昊臣,结合跨领域实践经验分享心理认知与守护之道,其观点涵盖个体关怀、关系处理与系统构建等多个维度,引发广泛关注。
破除认知误区:心理关注应前置预防而非事后补救
杨昊臣指出,当下社会对心理问题的认知仍存在明显偏差。一方面,不少人将“心理关注”等同于“问题干预”,唯有出现显性异常才予以重视;另一方面,常以成年人视角或权威姿态替代真实感受,用“说教式指导”取代“共情式倾听”。他以未成年人成长为例,学业竞争、兴趣班负荷、家庭期待等“细碎重量”,往往藏在沉默寡言、情绪敏感等细微变化中,若未能及时察觉,易从暂时情绪困扰演变为长期心理负担。
“真正的心理守护,本质是提前筑牢防线。”杨昊臣结合教育领域观察举例,老师一句“没关系,再试试”的鼓励,家长减少“别人都比你强”的比较,这些日常细节就能为个体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其核心在于让对方感受到“被看见、被接纳”。
核心方法落地:从个体倾听到达成系统共鸣
谈及心理认知与守护的实操路径,杨昊臣提出多层次方法体系。在个体沟通层面,“倾听式沟通”是基础所在。他强调,与他人交流时需放下“教育者”或“评判者”姿态,通过“这件事让你感觉不舒服,能说说具体是哪里吗?”等开放式提问引导倾诉,同时以肢体语言传递关注,避免中途打断或否定感受。针对情绪疏导,他建议通过“情绪卡片指认”“绘画记录”等方式帮助个体识别情绪根源,用“你因担心不够好而难过对吗”等共情表达替代简单说教。
在关系处理与团队管理中,杨昊臣融合心理学与管理思维提出“双轨沟通法”:以“我”开头表达事实感受,如将“你总是拖延”改为“项目滞后三天,我对接时有些着急”,同时用开放式提问探寻需求而非强加意愿。他在企业管理中推行的月度“非工作式对话”机制,从职业困惑、生活难题中感知员工需求,有效通过情绪支持提升组织效能,印证了心理方法的实践价值。
构建防护网络:多方合力守护心理安全
“单一力量难以筑牢心理防线,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协同合力。”杨昊臣强调,未成年人心理保护需构建“预防+引导+支持”全链条体系:家庭应营造“不指责、多鼓励”的氛围,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接纳;学校需将心理关注融入日常教学,配备专业师资并建立预警机制;社会则应减少“神童”“学霸”过度渲染,传递“成长无标准答案”的包容价值观。
对于心理守护的终极意义,杨昊臣以形象比喻总结:“个体如同生长的小树,心理健康是支撑树干的根基,知识与技能则是滋养枝叶的阳光。守护心理不是避开挫折,而是培养面对挫折的勇气——这是教育的核心力量,也是个体立足社会的根本。”其观点既源于清华大学EMBA系统培育的系统思维,也依托于心理咨询实践的人文积淀,为心理关怀提供了可落地的实践框架。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