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说实话,你可能会觉得耳熟。因为它就发生在你我身边。
我有个姑妈,叫刘桂荣,今年79岁,山西人,退休前是小学老师。
她身体一直不错,心态也算乐观,可最近她突然情绪特别低落。
刚开始家里人还以为她身体又出毛病了,等过了两天,她把家里的几个子女都叫到跟前,说心里憋着个事儿要说。
刚坐下来,她第一句话就像当头一棒:“再孝的儿女,也给不了你想要的家。”
你说这句扎不扎心?下面讲她的故事,你就懂了。
刘桂荣年轻的时候特别能干,跟老伴辛辛苦苦拉扯大三个孩子。
那个年代穷,但家里热闹。
一家人在一起,有点矛盾吵吵闹闹,但还是踏实。
![]()
后来孩子们各自结婚成家,自然没时间天天往娘家跑,但逢年过节从不落下。
老伴走得比较早,刘桂荣一个人生活,子女轮流来看望,买东西、送药、给钱。
大家都说她儿女孝顺,邻居们羡慕,她自己也是很知足。
可你要问她真的满足吗?其实心里总有个坎儿。
她说:“吃的喝的不缺,可整个屋子,空荡荡,没人说话,一天憋到晚上,连声咳嗽都嫌闹。”
更难的是,几个子女互相“谦让”,“妈,你去哥哥家住几天吧”“妈,姐姐那边新装修了,去看看也好”。
表面关心,其实就是谁也不愿意彻底接过去,因为有自己的家、工作、孩子。
![]()
有一年冬天,她的腿摔了,第二天凌晨,屋里一片漆黑,她没法动,只能打电话。
第一个儿子刚换工作,说实在脱不开身;
二女儿家里孩子发烧,在医院陪床;
三儿媳接了电话后沉默了一阵,说:“妈,我告诉老李,他去吧。”
最后来的,是小女婿,大冷天,骑了个电动车赶来,披着冰霜,气喘吁吁抱着奶奶去了医院。
你要说孙女儿、外孙子不孝顺吗?可治好了腿,当时家里只有她自己。
白天儿女上班或带孩子,就剩下她在沙发上眯着,电视开着是防寂寞,心里却空落落。
年纪慢慢大了,她渐渐明白,儿女有自己的责任和忙碌,不是他们不尽孝,就是根本分身乏术。
再孝顺,回家看望的时间有限,“家”的氛围却一天一天变淡。
她一天盼着亲人们回来,晚上听到隔壁小孩嚎哭,才发现自己的家安静得刺耳。
![]()
这种感觉,其实我们许多老人都有。
她的大姐邻居王奶奶,从前也是三世同堂。后来,儿女搬出去,王奶奶耍嘴,别人再怎么孝顺,她总觉得家不像家。
有一次王奶奶跌倒,等到大儿媳赶来,王奶奶已经自己爬起来,哭了一场。
她自己说,自己丢了家的意义,剩下的只是房子。
最讽刺的一次,是去年端午。刘桂荣所有孩子都回来了,带孙辈,满屋笑声,她高兴极了。
可下午刚过,大家就各自回家,有人推着电动车,有人拎着粽子,房门关上的那一刻,屋子的热闹消失得比谁都快。
她站在窗口愣了半小时,才明白:“人都走了,家就没了。”
刘桂荣后来学会了调整心态,但还是经常说,“家不是有人来看的房子,是有人长久陪伴的地方。”
她劝了身边好几个老朋友:“别等着儿女给你理想的家,趁健康找些伴,有社区活动就多参加,自己活得自在才是真,不然整天盼,盼来盼去,除了孤独啥都得不到。”
这个故事就是现实。而且不是一家人的故事,是无数普通家庭的真实写照。
![]()
你想想,多少老人天天把希望都挂在孩子身上,“我养你长大你陪我老”,最后发现陪伴的时间越来越少,彼此的世界像隔了一堵墙。
儿女自己也是人生的大绑,小的拖着大的,力不从心又不敢明说。
所以,79岁的刘桂荣,用她的养老经历告诉大家一个清醒的道理:
“与其把幸福托付给儿女,不如自己主动创造生活。因为再孝的儿女,也给不了你想要的家。”
我们总以为父母什么都有,觉得常回家看看就是一份孝心,可有些温暖,一旦久了,就不能再弥补。
真正的家,是能彼此依靠,是有人愿意主动为你留下来。
![]()
故事讲完了,不知道你是不是会心一击?如果你身边有老人,记得多给他们一点时间,也提醒他们,别把期盼全寄托在子女身上。
家,从来不是养老院,不是手机联系。家,是要人心齐,人常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