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我妈一脸愁容地打电话,说你表姐都35了,还没对象呢,这以后要是老了、病了咋整?我一边随口应付,一边想:可不止表姐一个,微信朋友圈里不结婚不生娃的朋友反而越来越多,有人还真的开始琢磨起养老、找监护人的事儿了。
![]()
今年春节回家,同学聚会时就听晓玲神秘兮兮地说,“我要找个监护人,不是因为钱,是怕哪天躺床上没人管,活活饿死。”周围几个朋友先是一愣,后来越聊越觉得这话不是玩笑。
晓玲37岁,独身十几年,她说“不想把余生交给一个不合适的人,自己过最省心。”可看着爸妈慢慢变老、街坊邻居谁家有个小孩婚礼办得热热闹闹,心里多少还是犯点嘀咕。前阵子她去做胃镜,半麻醉醒来发现旁边的护士拿着报告单喊她的名字,那一刻真的有点崩溃“如果没人陪,我出个意外咋办?”
![]()
她私下悄悄查过,原来现在上海、北京这样的城市,政策上真允许签订“指定监护人协议”,不用一定绑在家属身上。她甚至拉着我开玩笑:“等老了你愿不愿意跟我结个‘养老协议’?我们互为监护人,省得被医院推出去找街道。”
其实晓玲并不孤独。我高中同学小陆也差不多,程序员,年薪三四十万,在外人眼里算是成功。但他腼腆极了,谈恋爱这档事,连手都没拉,他妈愁得直掉头发。小陆倒很淡定,身体健康、收入稳定,就是觉得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直到有次他出车祸在医院躺着,医生开材料让家属签字,小陆当时就傻住了,只能打110找了警察,最后还是请公司同事来跑了一趟。
![]()
等出院以后,小陆就在家楼下的咖啡馆里,把身边单身的好朋友都叫了一遍,喝着喝着,很严肃地跟大家商量:“我们成立个小群,以后万一哪个人进医院,微信群里召集一下,谁有空就赶紧搭把手。
”群名还起得特别直接——“孤寡联盟”。说实话,刚听的时候觉得好笑,但转念又觉得,这事儿现实得很,让人心里泛起酸楚。
![]()
至于父母那一代,他们想的是“子女陪伴就是最大保障”。可事实就是,城市漂泊的年轻人,有多少人是真正回去陪父母?更别说自己的未来了。有邻居王阿姨,养了三个儿女,有两个去了国外,一个在深圳,每年就视频几次。王阿姨偶尔摔跤,还是隔壁的小志“并无血缘的邻家小伙子”第一时间送去了医院。后来她立遗嘱,干脆让小志成为医疗监护人,“我儿女都在远方,这孩子最可靠。”
大环境变了,年轻人多选择自由,不婚不育也成了常态,甚至不少人压根就不想有太多社会负担。
但现实毕竟残酷,去年有个真实事引起关注:南京某小区一位中年独居男士突然患病昏倒在家,等物业发现时人已经没了。
![]()
周围邻居说:平时见他很少说话,也不与人往来。后来警察查手机通讯录,好不容易联系到一个远房亲戚。最终,这位先生身后只有物业和警察送了一程。
现在有的年轻人提前想这些事,并不奇怪。你不结婚、不生孩子、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家庭保障”,但如果真出了事故、突发疾病怎么办?医疗决策、财产处置、养老需求,还真的需要未雨绸缪,找个靠谱的“监护人”。
超单身时代,说到底不是多前卫,而是真的到了每个人都得考虑老去方式的年代,你能想象没人给你端水、递饭、签字同意手术,最后只能躺在冰冷的医院走廊里吗?
或许将来,“互助式监护”“契约式养老”会像合租一样常见。“我负责照顾你,你负责管我”,或者像晓玲、小陆他们那样,朋友之间组团养老。这或许就是新时代的家庭观。
![]()
爸妈不理解,我们可以慢慢沟通。社会配套再跟上一步,也许会更有安全感。不必耍酷,也别消极,就是简单面对这个世界发生的新变化,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想要什么样的余生,不委屈,不害怕,就真的不赖。
仔细想想,这种选择,也挺勇敢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