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11月7日立冬,立冬有早晚,今年立冬是早还是晚?会有寒潮吗?
#分享我的头条荣誉#立冬,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开始。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225度时,即为立冬。2025年的立冬时间是11月7日,具体时间为14时51分。那么,今年的立冬是早还是晚?是否会有寒潮来袭?这些问题牵动着许多人的心。
![]()
从天文历法的角度来看,立冬的早晚主要取决于太阳到达黄经225度的具体时间。根据天文计算,2025年的立冬时间比2024年略早,但总体上仍属于正常范围。立冬的早晚虽然对气候有一定影响,但更关键的因素还是当年的天气系统和大气环流。今年的立冬时间接近中午,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属于“早立冬”。民间有“早立冬,冷飕飕;晚立冬,暖烘烘”的说法,但这并非绝对的科学依据,更多是一种经验之谈。
从气候学的角度来看,立冬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开始明显下降,尤其是北方地区,冷空气活动频繁,寒潮的可能性逐渐增大。根据气象部门的预测,2025年11月上旬,我国北方地区将迎来一次较强的冷空气过程,部分地区可能出现寒潮天气。寒潮通常伴随着大风、降温和雨雪天气,对农业、交通和人民生活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需要提前做好防寒保暖的准备。
寒潮的形成与极地冷空气的南下密切相关。当西伯利亚高压势力较强时,冷空气会大规模南下,导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骤降。2025年立冬前后,西伯利亚高压的活动较为活跃,因此寒潮的可能性较大。气象专家提醒,公众需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及时添衣保暖,尤其是老人和儿童,更要注意防范低温带来的健康风险。
![]()
立冬不仅是气候上的转折点,也是农事活动的重要节点。民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认为此时进补可以为身体储备足够的能量以抵御严寒。在饮食上,北方人习惯吃饺子,南方人则偏爱鸡鸭鱼肉等温补食物。此外,立冬时节也是农田管理的关键时期,北方地区需做好冬小麦的越冬管理,南方地区则要注意防寒防冻,确保蔬菜等作物的正常生长。
从历史数据来看,立冬时节的寒潮并不罕见。例如,2021年立冬前后,我国多地遭遇强寒潮袭击,部分地区降温幅度超过10℃,甚至出现暴雪天气。而2023年的立冬则相对温和,寒潮影响较小。因此,每年的天气情况都存在一定变数,不能仅凭立冬的早晚来断定冬季的冷暖。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立冬时节的养生保健尤为重要。中医认为,冬季是收藏的季节,此时应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饮食上宜温补,多吃羊肉、红枣、桂圆等温热食物;同时,适当的运动也能增强体质,提高抗寒能力。此外,冬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需注意室内通风,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减少感染风险。
![]()
从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来看,近年来冬季的极端天气事件有所增加。虽然整体气温呈上升趋势,但寒潮等极端天气的频率和强度并未减弱,反而可能因为气候系统的紊乱而变得更加不可预测。因此,即便在暖冬的背景下,我们仍需对寒潮保持警惕,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
气象部门表示,2025年立冬前后的天气形势较为复杂,除了寒潮之外,还需关注可能出现的雾霾天气。尤其是华北平原地区,冬季静稳天气较多,污染物不易扩散,容易形成雾霾。公众在防寒的同时,也要注意空气质量变化,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必要时佩戴口罩。
总的来说,2025年的立冬时间较早,寒潮的可能性较大,但具体天气情况还需以实时预报为准。公众应密切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最新信息,合理安排生活和出行。无论是早立冬还是晚立冬,冬季的寒冷都是不可避免的,唯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安然度过寒冬。
![]()
立冬的到来,也意味着一年即将进入尾声。在这个季节交替的时刻,我们不仅要关注天气变化,更要反思这一年的收获与成长。冬季虽然寒冷,但它也是积蓄力量的季节,为来年的春暖花开做好准备。正如古人所言:“冬藏精,春生发。”让我们以积极的心态迎接立冬,迎接冬天的到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